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张亚男 《学理论》2012,(2):43-44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及个别访谈法对陕西南部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MTH总分个量表得分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有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留守四、五、六年级儿童的对人焦虑以及冲动倾向在三个年级上差异显著;恐怖倾向上男女差异显著;留守儿童的不同家庭背景下(母亲外出,父亲外出或者父母均外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上的得分差异明显。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在年级、性别和留守类型上得分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两轮数据,从自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三个方面,使用多个指标比较了流动、留守与城乡本地四类儿童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评健康随时间下降,但身体(身高体重等)和心理健康相对较优;留守儿童与农村本地儿童在三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从发展变化看,流动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但存在性别差异);心理健康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认为:我国儿童健康状况及发展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城乡差异;总体看,流动有促进儿童健康的作用,留守对儿童发展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东部地带在体质上相对较好,在心理健康方面却相对较弱;而中西部地带正好相反。建议加强社区建设,家庭、社区与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全体儿童健康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6)
为了了解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临床症状自测量表(SCL-90)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得出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大四以及高中开始留守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并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校学生留守经历的回溯性资料,建构留守经历的不同类型与模式,比较留守时间的"长短"效应和"早晚"效应,研究早期留守经历对个体的持久性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青年群体的主观福祉,且留守时间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从留守时间的"长短"效应来看,留守时间越长,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从留守时间的"早晚"效应来看,幼儿阶段的留守经历负向冲击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晚"效应强于"长短"效应。倾向值匹配和异质性干预效应模型的结果则表明,上述负向影响具有稳健的因果效应。  相似文献   

5.
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逐渐突显。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留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影响更明显;相对于农村大学生,留守对城镇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影响更明显。此外,通过比较留守开始的不同阶段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发现高中阶段开始留守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消极影响最大,其次是小学前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鲁西南H村为个案,从微观层面考察了村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家人的复杂影响。研究表明,村民外出打工既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改善了留守老人的医疗状况,又加重了留守女性的负担,影响了留守子女的教育;与此同时,村民外出打工还改变了既存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邻里关系,冲击了传统的行为准则、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父母外出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六种机制,并结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探讨了这六种机制的性别差异。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只有母亲单独外出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农村家庭,母亲扮演着比父亲更加重要的育儿角色。父母同时外出的儿童也受到母亲外出的负面影响,但祖父母的及时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母亲养育角色的缺失。综上所述,强化父亲的育儿责任并促进两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平衡对提升农村家庭的育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父母外出务工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照顾功能也需要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现有关于留守经历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有亲子教育"缺失效应"和家庭收入提高"改善效应"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增加"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作用于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留守发生阶段越晚,越不利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提升。基于高校层次的稳健性检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家庭背景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对缓和并改善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父爱母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咬伤、溺水、跌伤、性侵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案件频发,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将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敏 《学理论》2013,(6):52-53
缘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羁绊,农村已婚家庭在夫妻谁外出务工,谁安扎后营作出了选择。根据成都市留守妇女数据为依托,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命题理论视角来解读留守妇女的行为。作者认为,"留守妇女家庭"选择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庭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其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众说纷纭。从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相差悬殊,不同学者说的留守儿童往往也并不是同一回事。同时,不同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计算,在科学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定义有一定共识,但缺乏对该概念作出较为完善、被普遍接受的操作性定义。对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在已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是否算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经历的时间是指一次持续的时间还是多次留守累计的时间,对父母双方均外出(或单亲家庭中父或母外出)与父或母一方外出的儿童是否作一定的区隔,等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父母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留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因素,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行为反常、三观偏移等现象,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3)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失范等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会关爱缺乏。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4.
张璐 《学理论》2012,(29):200-20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沟通,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采取住校生管理模式、志愿者家长模式、互帮互助模式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模式等四种关爱模式,以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健康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5.
《青年研究》2021,(2):73-81
基于"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调查数据,探讨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以及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困境家庭儿童相比,困境家庭儿童拥有更低的家庭关怀度,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差,受欺凌的风险更高;高家庭关怀度可降低其受欺凌的风险;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部分通过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中介起作用,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生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建议提升困境儿童家庭关怀度,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以减少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魏荣  魏婷 《学理论》2012,(26):38-39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目前我国部分家庭亲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亲子冲突加剧的现象日趋凸显。探究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对改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了我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的留守儿童为典型,以了解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从而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父母长期缺位,缺少父母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不衔接,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层级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一直是农村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最佳教育阶段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将对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从小学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智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期待引起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继发性学习障碍是指非能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据研究,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形成和影响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预防儿童继发性学习障碍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