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与我国新闻事业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由于没有理解新闻自由的真正含义,或者由于对当今世界及新闻事业的现实不够了解,以至思想上存在某些误区。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新闻自由,总以为西方是新闻自由的乐园;二是认为新闻自由就是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为了厘清新闻自由的真正含义,发挥新闻自由的理性引导作用,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次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对于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新闻媒体起了重要作用。苏联解体后,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非常重视所谓"新闻自由",不仅制定了禁止出版检查的法律条文,而且对新闻媒体管理由原来的批准制改为登记制,私营媒体获得巨大发展空间,尤其是为西方国家投资和支持的新闻媒体扩张提供了条件。例如,美国政府曾公开宣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多个"民主资  相似文献   

3.
许海 《前线》2013,(8):35-38
一段时间以来,少数人以西方“新闻自由”观念为依据,鼓吹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定我国媒体的党性原则,反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追本溯源,对西方新闻自由观念进行认真辨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他国内政,是西方国家乐此不疲的事,其中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方法就是高举所谓"新闻自由"的大旗搞舆论渗透。西方媒体常常自觉与政府默契配合,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捕风捉影、兴风作浪,试图煽动他国社会内乱。但最近美国的一些举动却耐人寻味。美国"通俄门"事件仍在调查中,对媒体的整治却已痛下杀手:一方面,指责俄罗斯国有媒体"今日俄罗斯"(RT)以"假消息"形式秘密干扰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此强迫RT美国频道在当地登记为"外国代理人";另一方面,呵斥以脸书、推特和谷歌为首的美国  相似文献   

5.
资本和权力操纵下的西方新闻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英国媒体曝出一系列窃听事件。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以媒体的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不遵守法律、违背社会道德、大肆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让人们见识了丧失最起码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西方新闻自由,又一次暴露出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6.
周凯 《理论导报》2016,(1):48-49
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一个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本国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多年来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将其价值观念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中,使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品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从而达到向其他国家推销其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一以本国语言为载体在全球推广文化是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西方新闻观,一般是指资产阶级对新闻的本源、本质、发展理念、传播规律等的代表性观点和思想。其基本原则主要来源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不受政府干涉的"新闻独立"、拥有监督政府的"第四权力"、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的"新闻自由"等。西方新闻观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只有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能让更多人看清西方新闻观的真面目,从而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独立媒体"不是真独立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5,(10)
选举民主是现代西方民主的主流理论,由于西方国家在全球的强势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全球民主化变异为选举民主普世化。选举民主普世化不仅导致转型国家的动荡和衰败,更存在多个逻辑困境,包括选举对民主的僭越、误置具体与抽象导致的谬误和悖论、"普世性"与"普适性"概念的混乱、族群认同多元化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张力、选举民主与独裁统治的悖论等五个方面。作为对选举民主普世化的反对,过程民主理念则主张基于微观个人视角的反模式化的民主,着眼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而推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西亚北非地区国家政权的"集体更迭"("颜色革命")而来的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思想格局整合的新趋势,这一趋势以街头革命为表象,以政权更迭为标志,以国内民生和内在的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纽带为内涵,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当前国际政治思想格局的现状分布并构成新的全球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谢飞 《理论导报》2020,(3):47-48
正近日,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今年慕安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首脑、外交及国防部长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加上众多全球商业、科技界精英,规格颇高。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本届慕安会的主题:"西方缺失"。本次会议召开之前,慕安会主席沃尔夫冈·伊辛格曾表示,如今的西方已变得不那么"西方",世界也没那么"西方"了。今年慕安会以"西方缺失"为主题,深刻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才国 《探索》2007,1(4):128-132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刻也挣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所以,新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流动服务的,也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衍生物.其意识形态色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主义的美名--资本单向度流动;全球治理理论--肢解主权国家;西方传媒的文化霸权--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野蛮资本主义的复辟.  相似文献   

12.
<正>近来,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撰著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在全球热销,引发人们对国际金融危机以至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刻反思。其实,不独皮凯蒂,一批西方左翼经济学家、思想家也在反思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与所谓"历史终结论"针锋相对的"资本主义终结论"。对于来自西方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终结论",网上网下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两极,莫衷一是。对此加以理性辨析,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7,(12)
正西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贴上"非民主"的标签,贬低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发展成就。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西方无权垄断"民主国家"的标准。当代西方政治话语的实质是试图将西式民主确立为唯一"合法"的民主形式,西方人不顾自身民主的多元性,却刻意否认当代中国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在西方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着垄断资本的利益和意志,是为西方国家称霸全球服务的一套价值观念。西方这样一套价值观念是通过以"普世标准"掩盖多元标准,将价值性知识包装为真理性知识,以人性分析取代科学分析,而变成一些人所推崇的"普世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鲍盛钢 《理论导报》2014,(11):63-63
正冷战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全球化、市场化与民主化主导了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讲,全球化、市场化与民主化自然就是全球美国化与西方化,进而达到历史的终结。但实际上,全球化与市场化、民主化变成了去美国化和去西方化,历史的终结变成了西方中心的终结。冷战后,主导全球经济与政治变化的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文明的冲突。经济全球化依据的是市场逻辑,市场逻辑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是一种信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4,(19)
<正>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迅速把其外交战略调整为巩固冷战成果,在全球推动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而对外援助就成为其在国外推广"民主"的重要手段。然而,美国利用对外援助来"促进民主"的做法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一,从理论上讲,西方民主制并不是所有国家发展的归宿。事实已不断证明,由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构成以及政治文化传统,它们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它们也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伊拉克、阿富汗甚至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现状都对美国一味推行西方民主制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对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作为对这一新变化的回应,西方理论界建构了三条理论路向。未来国家理论承认全球化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冲击,试图重新定位未来国家的角色与地位;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关注社会行为体的生长,意欲厘定全球公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变迁;全球治理理论则立足现实,力图打破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格局,主张水平与网状管理模式,树立新型权威。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熟与完善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抬头与全球治理失序,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带着巨大的活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之治这一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也让世界瞩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管理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充满信心。我们始终坚定认为,推进中国之治将更好地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是中国对全球治理"西方方案"的话语创新,其提出过程与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高度契合。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意涵深刻、逻辑严密,囊括了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环境和网络六大领域,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媒体审判",是指过当的媒体报道对司法审判的公正外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即可能影响审判过程公正性的一种媒体行为。与媒体对司法运行的监督作用相反,媒体审判现象是媒体报道对司法运行的一种负向影响。媒体审判是一种异化的媒体监督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媒体审判是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当我们面对媒体审判问题或者说在处理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冲突时,并不应单纯地对某一方进行限制或是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结果,而是要在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界限,寻求一种调和之道:媒体与法院应当摒弃对立的态度,转而在一种合作的思维下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