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去年是我的幸运年,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破荒》荣获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37年,我出生于天柱县蓝田镇碧雅村一个贫穷的侗族农民家庭,1998年退休之前是贵阳学院教授。我热爱写作,19岁时开始在《贵州文艺》发表作品。在写作上,曾得到贵州省文联、省作协、文艺界老前辈蹇先艾先生等老师,以及《山花》杂志几位老师的帮助。这些年来,出版了《王阳明》《太阳底下》《庄周》等长  相似文献   

2.
孙国 《湘潮》2012,(3):45-45
我与《湘潮》交往13年了,感到荣幸的是,《湘潮》编辑部在2002年聘我为特约通讯员。上世纪末,《湘潮》编辑来单位组稿,约我写湖南名人的稿子。民革湖南省委名誉主委徐君虎,曾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蒋经国、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于是我写了几千字,交给编辑部。1999年第一期稿件刊登了。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1日,我从一名教师转型到基层政府从事宣传工作,与《当代党员》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能够在《当代党员》上发表稿件成为我的梦想。时光飞逝,转眼过了5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山村里的光影使者》终于刊发在2012年第10期《当代党员》上。这时的我在区级党报做时政记者。  相似文献   

4.
这五年多来,我与《大特区党风》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组织关系上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1999年委厅机关党委批准省纪委调研室和《大特区党风》杂志社组成一个党支部。当时我是调研室副主任、党支部委员。我与《大特区党风》的党员一起上党课、开支部大会、过民主生活,一起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一名"80后",2005年在七台河矿区供电一线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工作之余,我还帮党支部做一些党课学习、板报宣传工作,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从《党的生活》上撷取的。就这样,我和《党的生活》成了好朋友。2006年3月,我看到《党的生活》刊登了"小王在争取入党道路上系列"探讨话题,当期的主题是"小王是否可以参与竞选村委会副主任"。我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寄给《党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梁衡 《新湘评论》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7.
手中有一本《孟和文存》,是亚东图书馆于中华民国十五年七月的再版本,共收作者在《新青年》、《新教育》等多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33篇。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五四时期的一些期刊里读过陶孟和的许多篇文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孟和文存》是1961年我在东安市场旧书店花6角钱买的,放在箱子里多年没有再读。  相似文献   

8.
梁衡 《学习导报》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一名有21年党龄的党员,在办公桌上始终放着《共产党员》杂志,学习阅读《共产党员》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一件无法替代的乐事。我清晰地记得,看到的第一本《共产党员》杂志是1991年在东沟县工商局大东工商所,老所长王长宽每到所支部学习会时,都会从当月的《共产党员》杂志上选出一篇上级文件或典型经验,领着所里的党员干部学习,那时我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1996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支部给我定期发放《共产党员》,我如  相似文献   

10.
黎辛 《党史文苑》2012,(19):40-44
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的时候,我在清凉山做过5年多《解放日报》副刊的编辑。在那里我经受了整风思想革命与审查干部的组织考验,学习到了党报工作的知识,受到过奖励与表扬,这是我大半生最难忘的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解放日报》的创办毛泽东与党中央历来重视报刊工作。1939年6月,毛泽东与党中央将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改为党中央机关报。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改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0月,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的《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必须有专门的党报。"可是,《新中华报》毕竟是一个四开四版的三日刊的小报,党中央的《解放》周刊每期也只有一  相似文献   

11.
王作东 《党史纵横》2014,(2):44-45,48
正何其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成就的诗人。1934年,他出版了著名散文集《画梦录》。这本散文集,在1936年被《大公报》授予"文艺奖金"。由朱自清、沈从文、朱光潜、叶圣陶、巴金、林徽因等组成的裁判委员会对其评价是:"《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1938年,何其芳与诗人卞之琳、小说家沙汀一起奔赴延安。在那里,他诗风文风大变,写出了《我歌唱延安》《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作品。期间,他曾随部队到  相似文献   

12.
我与《党史纵横》结缘十年。它是我十分喜欢阅读的刊物。十年来,《党史纵横》使我增长了多少知识,开拓了多宽视野,连我自己也很难估算了。 在《党史纵横》编辑们的指导鼓励下,它又成了我练习写作的新领域,成了我辛勤笔耕的一片新沃土。十年来,我在贵刊上已补白20多篇文章。期  相似文献   

13.
1958年,在大跃进的年代,我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一年多的下放劳动,受益匪浅,不只因为接近农民,受到了感情上和思想上的教育,也从劳动中得到思想上、身体上的锻炼。1959年5月,我被调回市委宣传部任《支部生活》主编。下放劳动可以说为我办《支部生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是当涂县太白镇人,现任马鞍山市安康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当年,同许多渴望脱贫致富的农民一样,我做梦都想干一番事业。从1978年开始,我先后贩过鱼、卖过冷饮、当过手艺人。1982年,我从《黄金时代》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稻草堆里出黄金》的文章,内容是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04年《当代贵州》创刊起,我就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在锦屏县林业部门工作,如今退休在家,我仍然阅读《当代贵州》。十多年来,我感觉《当代贵州》越办越好,尤其是封面专题非常有看头。比如,今年7月23日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纪念日,《当代贵州》在纪念日到来之际及时策划报道了"恋上黔东南"这一封面专题(2016年第28  相似文献   

16.
刘成信 《唯实》2003,(2):94-96
刘 征   2 0世纪 80年代 ,我开始系统地研究当代杂文 ,首先引起我极大兴趣和注意力的便是刘征先生。这是因为当时我读到刘征几篇别具一格的杂文 ,是共和国成立之后很少看到的 ,令人耳目一新。如 :《帮式上纲法》(1979年 8月 ) ;《骏马和骑手》(1980年 3月 ) ;《自以为聪明的蛤蟆》(1980年 11月 ) ;《0 0 0 0 0……》(1980年 6月 ) ;《妙语录音》(1984年 12月 )……我只是列出几篇 ,其实作者在 1979- 1988年的十年中 ,还发表过许多构思奇巧、题材新颖、自成流派的杂文力作。这些杂文突出的特点是 :可读性强 ,文学性浓 ,读后久久萦回于脑际…  相似文献   

17.
怀念德安叔     
2008年3月14日.老红军、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李德安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万分悲痛。 我与李德安是邻乡。按老乡的习俗,我习惯称他“德安叔”。自1991年6月德安叔叫我为他整理参加抗日战争的回忆录开始,我曾多次造访他老人家.也可算是他的忘年交。至2003年8月.我先后帮助他整理出版了《铁流火花》、《连城风雷》、《冲上黎明》和《史迹琐忆》等4部长篇回忆录。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初识《当代贵州》是在2006年上大学的时候。翻阅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我自认为,能顺利考上选调生,成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是《当代贵州》助我—臂之力。  相似文献   

19.
崔文华同志对我今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内部文稿》上发表的意见(《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几个方案》,《内部文稿》1995年第4期)提出商榷,我很欢迎。但是,对他提出的“企业所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这一基本观点,有必要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做宣传工作这一行,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老兵”了,因为在宣传战线上我已经经历了十七个春秋。这充满着喜悦和甘苦的十七年,是我深入学习、接受锻炼和考验的十七年,是我接受风雨洗礼和阳光哺育的十七年,是我在实践中领悟宣传工作真谛的十七年。 学习是根本 1975年4月,由于工作的需要,上级把我从甘河镇公安分局调到镇党委做宣传委员。说句心里话,做为仅仅读过七年书的我,要担此重任,谈何容易。怎么办?只有横下一条心──干吧。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我除了注意文化学习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把《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从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