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家书     
正当年我的爷爷在县城上班,奶奶在乡下和3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由于不通电话,写信,就成为爷爷和我们的主要联系方式。来信一般都是由我爸爸拆开。煤油灯下,爸爸将牛皮纸信封打开,取出信纸,一字一句读给奶奶听。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情景。爷爷读过解放前的"简师",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师范学校,算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爷爷的字写得漂亮,连不识字的奶奶都颇为自豪。每次爸爸念完了信,奶奶都会接过信纸,翻来覆去地看上几遍,然后扬着  相似文献   

2.
我奶奶是林祥谦的堂妹,林祥谦家族不旺,族亲不多,而我奶奶与林祥谦夫人陈桂贞又特别投缘,她把我奶奶当成了林祥谦的亲妹妹.小时候,我经常跟随奶奶到林祥谦、陈桂贞家中做客,每一次她都热情接待我们.奶奶说,我应该喊她舅婆,这样,林祥谦就是我的舅公.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我就称林祥谦为林爷爷,称陈桂贞为陈奶奶.  相似文献   

3.
王梅宏 《新湘评论》2013,(24):56-56
孩子,你长大了。临出差前,本想把你寄放在乡下奶奶家,就像你小时候那样。奶奶也劝:你一个人怎么让人放心,就留在奶奶家吧。你对奶奶说: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奶奶都已经嫁给爷爷了。是啊,奶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伺候家里的老人呢。  相似文献   

4.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5,(6)
<正>和奶奶整理柜子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边缘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冯云)穿着军装,和老战友站在一起,显得精神抖擞、血气方刚。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爷爷过去打仗时候留下的照片。以前,我只是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说过一些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到这张照片,好奇心驱使我缠着爷爷,讲他抗日的故事。"日本人进村里以后就开始扫荡,许多村里人都没躲过鬼子的刺刀。"爷爷坐在沙发上回忆起他的  相似文献   

6.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7.
爷爷的笑容     
杨彬 《广东党史》2011,(9):52-52
爷爷在世的时候,每年春节前都会在村里领到几百元钱。大人们说那是老党员费,老党员有功劳。那时我并不知道老党员有什么功劳,只记得每次领到钱时爷爷的喜悦之情都会溢于言表,与平时不苟言笑的他判若两人。不过他很少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东西,他几乎把这笔钱全部用来给孩子们做压岁钱。我一直以为爷爷高兴的原因是这笔钱让他在奶奶面前有自信的资...  相似文献   

8.
<正>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对我说:"那些年,没有饭吃,野菜、树皮甚至是皮带,我们都照样煮着吃!你还嫌饭不好吃……"虽然不明白,但我眼中的爷爷不管什么时候碗里的饭都吃得干干净净。还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那些年,过年能有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你还嫌衣服不好看……"虽然不理解,但我眼中奶奶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哪怕到现在也  相似文献   

9.
传承     
正有一种家风在传承。有一种精神在延续。这是我86岁的奶奶给我们这个家族"锻造"的红色基因。奶奶60年代初跟随爷爷支边来到兵团,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职工身份做了一名五七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除了依靠爷爷微薄的收入更是依靠奶奶勤劳的双手,奶奶不仅经常贴补孩子们的困难同学,还把孩子们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7,(10)
<正>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就是主课。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几十年的共同生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身体力行传承给我们的家风。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是爷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勤俭持家则是我们朱家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我们家还有家训和家规。家训是: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家规是:1.不准使用爷爷的小轿  相似文献   

11.
正我出生在六师芳草湖农场的大东沟,芳草湖抚育我长大,芳草湖就是我的家乡。小时候在芳草湖农场大东沟连队住着,空气中弥漫着羊粪、猪粪的味道,家乡的小路上跑着个小狗,小孩们在老人的看护下嘻嘻玩耍,这些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们一家人住的还是土坯房,我记得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子们一起一个院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很快乐,闲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13.
菜盒子     
正菜盒子是北方的一种面食,在我心里这个夹着菜和鸡蛋的薄薄的面饼,载着我对爷爷的想念。在爷爷离开我们的多年后,我也开始试着做它。食物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在无声处将你卷入思念,带回过去。过去的是爷爷沉默的爱和无言的表达,这种表达透过每日的一饭一蔬。高中时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那时除了学习,其他一概不用我考虑,依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那时学校离家近,中午也是要回家吃饭的。早餐的能量抵不过一上午的时间,往往不到放学,肚子的叫声  相似文献   

14.
青山魂     
青山。是我伯父的名字。或许命中注定,我伯父一生都与山有缘。 1921年7月1日,奶奶在山洞中躲避战乱时,生下了我伯父。因为伯父是在山上出生,爷爷便给他取名青山,寓意是伯父能够像青山一样长寿。  相似文献   

15.
我们小时候,奶奶经常到各地给机关、工厂、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作报告,讲述爷爷林祥谦的英勇事迹,介绍"二七"革命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兄弟俩常在奶奶左右,每每听奶奶回忆,爷爷那追求光明、维护真理、舍己助人、团结工友、敢于斗争、捍卫权利、献身工运、宁死不屈的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正照片见证伉俪情深我的爷爷李克农于1962年去世。当时生活简朴,也不注意收藏,所以爷爷留给后人的东西很少。如果谈传家宝,一张爷爷亲笔签名的照片,背后倒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故事。这是一张爷爷奶奶的合影,拍摄于1940年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爷爷很喜欢,一直珍藏着。1917年,爷爷和奶奶结婚,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深厚,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战友。1961年1月,奶奶去世,爷  相似文献   

17.
洞见岁月     
<正>因为旧居拆迁,爷爷和奶奶10年后又将面临一次搬迁。虽然新居离旧居不太远,但他们习惯了这个巴掌大的小院,以后去不了了,心里便锁上了一扇门。搬家前的几天,我和耄耋之年的爷爷开玩笑,问他是否舍得离开。爷爷羸羸一笑:在老家住了70年,不终究搬到县城来了么?再换一个地方,已经习惯了,跟着孩子住就好。我却从爷爷的淡然中品出几丝无奈和凄惶。爷爷在农村生活了70载,2006年,父亲为方便照顾二老,提出让二老搬到县城,被爷爷断然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5,(7)
<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我的家乡下盘松村成了八路军军械厂、被服厂的所在地,并成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我奶奶1938年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爷爷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爷爷是农救会主任,奶奶是妇救会会长,我父亲也利用给地主放羊的机会,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相似文献   

19.
咸菜的记忆     
正一入冬季,我们几个家离学校比较远的老师就搭伙一起吃午饭。今天中午,同事小秋拿出了一盒自己家腌制的咸菜,一打开保鲜盒的盖子,一股熟悉的酸味冲鼻而来,只见粗细均匀的豆角被切成了一小段一小段,配以葱、姜、蒜、红椒爆炒过的酸豆角,颜色煞是好看,我感觉自己嘴里的唾液分泌加速,还没等同事们都到齐,我就忍不住舀了一勺放入口中,那脆脆的口感让我一下想到了母亲腌制的酸豆角。我家有四个孩子,爷爷、奶奶也和我们一起生活,全家八口人就只有父亲一个人是正式职工,母亲在当时的"五七班"挣工分,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20.
“爷爷 ,为什么别人有奶奶 ,我奶奶呢?”一个不满三岁小孩的问话勾起了爷爷辛酸的回忆 ,这个小孩就是张天良。在张天良的父亲还不到三岁的时候 ,张天良的奶奶就被无情的癌魔吞噬了生命!宣威 ,是全国闻名的“云腿”之乡 ,也是出了名的癌症高发区。出生在宣威的张天良自幼目睹那些被癌症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乡亲 ,一个个躺在病床上呻吟着、挣扎着……受尽煎熬。看着这一幕幕惨痛的景象 ,长大了要学医、要攻克癌症的念头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14岁那年 ,张天良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省级重点中学———曲靖一中 ,17岁又如愿以偿地考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