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人乃大     
马德 《党课》2012,(12):73-74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 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同学的书桌放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个窗户射进来的,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住了我的光吗?”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原省长张体学同志是人民爱戴的好省长。他曾两次到恩施地区视察工作,给恩施党政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张省长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叫秘书与下面打招呼。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57年5月那次,笔者在地区监委工作,张省长到恩施视察时,既没有与地区打招呼,也  相似文献   

3.
徐中远 《党史文苑》2012,(19):53-54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员根据毛泽东阅读中国古籍的实际需要,于1952年添置的。毛泽东特别喜爱它,每次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和调查研究时,都嘱咐工作人员带上这部史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白天、黑夜,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他凝神静气地读《二十四史》的身影。这部《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  相似文献   

4.
我的故乡在甘肃华池县,土地革命时期,“南梁政府”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浓重一笔。从小就生活在他乡的我常听父亲讲起那里的故事,一段段历史时刻提醒着我,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都深埋在那片故土。正是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中刚强的战士和质朴的人民。  相似文献   

5.
项新权  单长华 《党建》2010,(1):20-21
他是一个农民,却不甘于命运安排,毅然走出了大山;他是一个农民工,在偌大的城市里,硬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是一名党员,无论走到哪里,处处都闪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把建好每一项工程作为向党、国家和人民递交的一份份满意答卷。他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黄进坤。  相似文献   

6.
白杨 胡杨     
来新疆一年,我迷上了白杨和胡杨。白杨,当第一次见到它时我惊呆了,我不知如何形容当时的感受,但我知道这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它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直上云霄,让人一下子就感到力量和正直,而这样的两个词凝聚在一起,就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全可靠,于是它带给我的震撼直指心底。有一种人就像白杨。他的表里如一虽透着唐突,但骨子里的那股正气和信念却可以击败所有的华而不实。白杨是酒,洒脱豪爽。  相似文献   

7.
正刘少奇是人民的领袖,在他心中,人民群众的地位至高无上。无论何时何地,刘少奇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中永远都装着人民群众。今年是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在这里仅仅撷取他在河北视察期间发生的几件小事,来感悟他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领袖魅力和公仆情怀。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要求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时强调,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赞美祖国,保卫祖国”。这是中学地理教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一种自然而朴素的情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就升华为对祖国的忠诚,进而演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励着志士仁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祖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国土。波兰著名的音乐大师肖邦在国土沦丧之际,包了一包乡土,流浪异国,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珍藏。对祖国的热爱,成了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热爱祖国,是因为她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物华天…  相似文献   

9.
国强同志是从湖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国强同志身居高位,却始终对家乡怀着深深的情谊,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些年来,我虽然一直没有在湖南工作过,但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对养育我的家乡怀有特别深厚的情感,一直惦记着湖南的父老乡亲,想念着美丽的三湘四水,关注着湖南的发展变化。”2003年以来,贺国强同志先后4次回过湖南,其中两次是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两次是在中央纪委工作期间,我曾两次参与陪同。作为下级,更是有幸多次当面聆听国强同志的教诲和鼓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相似文献   

10.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同志念完对联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他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同志题写了这副对联。1988年11月11日至1989年1月7日,胡耀邦在长沙,住在省委接待处九所。1月6日上午,耀邦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大学内,湖南大学翁祖泽校长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圣初教授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11.
江华是从瑶山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他心中都有一份对家乡难舍的牵挂。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为革命需要江华曾数次易名,但是1938年8月起的"江华"  相似文献   

12.
我母亲张朴,今年84岁,出生于豫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1948年参军、1949年入党的老革命、老党员。她参军后,在部队医院当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忠厚善良,特别吃苦耐劳,一直是深受官兵爱戴的功臣标兵。1955年部队大裁军时,母亲流着眼泪恋恋不舍地转业到地方做人事和档案工作,但无论随着我父亲的工作调动走到哪里,在什么单位工作,她都是被人称道的先进模范。  相似文献   

13.
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的世传家风和至高美德。一个人,一个团体,都应该问一问、找一找他的祖先是谁,他的起源在哪里?这里要考证的足,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的祖籍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冯雪峰,生前数十年曾珍藏了一件青灰色哔叽长衫。   这件长衫伴随冯雪峰走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这件长衫还伴随冯雪峰渡过生死未卜的上饶集中营的监狱时光;这件长衫又伴随冯雪峰迎来全中国的解放……  无论冯雪峰走到哪里,长衫都始终伴随着他。   原来,这是一件凝聚着冯雪峰与亲密战友瞿秋白深情厚谊的长衫,也是他们最后告别的珍贵纪念品。   那还是 1934年 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前夕。   整装待发的冯雪峰,得知瞿秋白被拒绝参加长征的消息,去和秋白告别…  相似文献   

15.
国强同志是从湖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国强同志身居高位,却始终对家乡怀着深深的情谊,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些年来,我虽然一直没有在湖南工作过,但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对养育我的家乡怀有特别深厚的情感,一直惦记着湖南的父老乡亲,想念着美丽的三湘四水,关注着湖南的发展变化。"2003年以来,贺国强同志先后4次回过湖南,其中两次是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两次是在中央纪委工作期间,我曾两次参与陪同。作为下级,更是有幸多次当面聆听国强同志  相似文献   

16.
奢华与教养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针对形势任务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切实做到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党组织接收,有健全规范的服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正邓小平同志生前曾12次视察辽宁。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2014年8月22日)来临之际,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回顾他12次视察辽宁的往事,对他为辽宁地区作出的卓越贡献深表敬意。辽宁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版图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几代领导人对辽宁的发展都十分关心。邓小平同志生前曾12次视察辽宁,辽河两岸、千山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6)
正朱汉民在一篇《书院梦》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梦境:滚滚波涛的江岸,古木参天的的峡口,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梦境里描述的就是他为之奉献至今的岳麓书院。朱汉民担任岳麓书院院长20多年。在岳麓书院10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上,有数十位山长(院长),但是担  相似文献   

20.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首歌传唱在祖国大江南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为它点赞,并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这一切,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