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传统佳节——端午的节日符号。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的党校理论宣讲员,我觉得宣讲屈原责无旁贷。然而,应不应该宣讲、与宣讲什么、怎样宣讲、宣讲是否受欢迎、是否有效果,却不能等同。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难以理解;有人认为屈原的传世之《楚辞》晦涩难懂,不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般拥有大量读者;还有人认为,讲屈原就是秭归的事,外地人谁感兴趣啊。尽管宣讲屈原文化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没想到却收到了  相似文献   

2.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3.
《党风建设》2000,(9):26-26
今年端午吊屈愿。但是,似乎没有人想一想,屈原是为谁牺牲的?我以为屈原是为中国的先进文化牺牲,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取向牺牲.屈原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旅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5.
杨学武 《廉政瞭望》2004,(10):31-31
我“三生有幸”,出生地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位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一位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本来按现行行政区划,屈原是湖北秭归县人,昭君是湖北兴山县人,而我的出生地是兴山县,因此不能“脚路两只船”与他俩“攀亲”:但在西汉时期,兴山和秭归都同属一州,名为归州,于是我在“时空隧道”里“开历史倒车”,就能够“傍”上这两位大名人了。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被逐,渔翁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劝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随波逐流,顺应世俗,攀援而上。屈原回答说,我宁愿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能让自己的清白品格蒙受世俗的污染。日前,我在《光明日报》读到一则短文,也是讲的对高洁人格的固守。文中言时下许多著名歌星,面对成名后的喜悦和迎面扑来的诱惑,唯恐自己经受不住世风的影响而变坏,纷纷舍弃形形色色的社会七彩舞台,寻求保护,扎进军营,穿起军装,甘愿接受军规的约束,当了部队的文艺战士。且不论歌星们此举动是自律还是他律,总不失为固守…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他们学校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在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相似文献   

9.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10.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不知道屈原又怎样?"这是长平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见2005.6.20<新京报>).而这篇文章,又缘起于一则新闻:2005年端午节刚过,南京某中学的音乐课上,老师让知道屈原的人举手,全班30多个学生只有三人举手,且这三人的回答全部错误,分别把屈原说成是歌手、医生和发明粽子的厨师.  相似文献   

13.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 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  相似文献   

1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15.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6.
创作于1942年1月、取材自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事迹的5幕历史剧《屈原》,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它在报纸上发表特别是经剧院公演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社会反响巨大。此后,它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直至1979年在日本第4次公演  相似文献   

17.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18.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9.
庞佳 《红岩春秋》2013,(5):74-76
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剧院首次上演,盛况空前。71年过去了,当年的演员和热心的观众大多已经作古,但我们依然能从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屈原》导演本、《屈原》演出海报和宣传广告、郭沫若《写完屈原之后》文稿等几件重要历史文物中,窥见那一段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20.
湖南是楚国旧地,又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诞生在与湘江相邻的湘潭韶山冲.而在2000多年前,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诞生在长江之畔的秭归.毛泽东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毛泽东从屈原作品中继承、发展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风,这对他的革命实践和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与屈原心相通、情相投、气相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