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展示,是透视中国政治生活的一扇窗户。"两会"是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治理国家的"顶级会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标志。"两会"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代表和委员们带着人民群众的企盼,就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民主协商,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风向标,它展示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学。在"法治中国"的时代,中国自然应该有以法学为方法论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政治学,可以称之为"政治法学"。在西方,政治与法律历来是一体化的思想体系,因此很多重要的政治思想都可以在法学的思维方式下加以发扬光大。中国政治学的主题无外乎是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而从司法主义国家观看国家建设,无疑会有新的发现;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依宪执政",而比较历史研究发现,政治组织主导下的法治建设经验大量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建设也是历史之必然。交叉学科的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的学科意义,更重要的是发现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论和话语。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宣 《前线》2010,(2):28-3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不绝于耳,赞同者有之,效仿者亦有之。相比较国外学者热炒"中国模式",国内的媒体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则显得比较谨慎。明晰"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僵化、不教条、不照搬、不固化,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韩振峰 《党建》2011,(1):31-33
当前,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部分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提法持肯定态度,并对其内涵和意义作了系统论述。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提法持否定态度,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中国模式",或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什么"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不同时代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领导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最初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并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毛泽东的政治发展模式具有突出的全能主义、激进主义和个人权威主义特征,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模式则表现出鲜明的一元主导、渐进演化与权威指导下的群众性试验探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论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同前苏联模式混为一谈,并提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这种概念是"可疑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是一个"假命题"。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正>卡尔·曼海姆认为,"代是一个时代位置,在同一时代位置上,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坐标。因为经历共同的事件,从而拥有共同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成为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坐标",锻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每一个重大事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考量着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迎春 《唯实》2004,(7):67-7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突出和强调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三点启示一是由"集体主义原则"向"互利主义原则"转向,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二是借鉴心理学"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知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从"灌输"走向"对话",凸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很严格,双方缺乏"平等主体"间的"交互活动",总体上属于"独白式"单向灌输的教育范式."项链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通过聘请其他学科专家和社会典范人物以讲座或访谈形式讲授课程重点专题("项链上镶嵌钻石")与专题讲座、访谈、讨论等形式("项链上钻石的镶嵌方式"),在互动中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双重转换,在鲜活的教育形式中实现话语的转换,在开放与资源整合中实现从"独白世界"走向"对话世界"的转换.最终真正从教育技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与争议成为焦点话题。近期,胡锦涛主席在接受海外媒体书面采访时,对中国政治模式作出重要回应,并给予高度肯定,不仅展现了大国的自信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明确回答了学界与公众的关切。那么,中国政治模式为什么是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和一系列社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模式.作为一种理论,"第三条道路"具有进步性,但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孙亮 《探索》2012,(4):156-161
重新阐释"阶级"概念,是西方学者辩护与诋毁马克思共有的核心议题。王海明对此概念的理解认为,"阶级划分的根据或标准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垄断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因此,将阶级定义为人们因经济地位或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并进一步将这种"二元论"糅合为"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划分",这一概念的转换在深层次上将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特质被抹杀,遗忘了阶级概念的理论硬核,即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从而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主义政治模式"这一方法论的误识。  相似文献   

15.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1,(1):58-62
邓小平缘何提出"中国特色"沈宝祥在9月1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在我看来他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抛弃苏联模式。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而实践已经证明,采取这种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成功。他针对"苏联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在国内外历史环境与当今政治生态双重交错中逐步展开。传统中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只有"君主"而没有"民主",中华帝国与西方封建制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等有很大的区隔。近代以降,在"冲击-反应"的模式下传统中国被迫拉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激进主义倾向的"五四运动"成为当今中国民主进程的滥觞,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运作机制"动员式政治"一直沿袭到1980年代末,中国民主遭受挫折、困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增强,中国政治生活逐渐向"日常政治"转型,通过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等民主途径的探索和创新实践,逐步推动和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民主。  相似文献   

17.
"菜单化"是一种"立足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菜单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菜单化"教育模式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因素,充分利用地方(以淮安为例)红色文化的珍贵资源,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升其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为社会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为组织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纽带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核心政治。这种核心政治模式的价值蕴意体现在有利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和谐性;有利于社会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当代中国"核心政治"的发展应把握好四个向度: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治;二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政治;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政治;四是以和谐有序为目标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发展进程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适应“阶段;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主义的国家;政治实用主义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央领导层和中央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中国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富有侵略性的、外部化的意识形态,不如说越来越多地具有对内的职能;从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看,中国正在日益从统治向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高晓波 《世纪桥》2014,(8):36-37
新儒家主义的当代使命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当代新儒学主义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推构建社会主体文化的步伐;第二,加强新时期的民族主义,构建国家层面"政治文化",以新儒学重建社会主体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