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交评论》2015,(4):61-81
本文重新考察1963年到1983年间中国医疗队援非历史,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实现国际援助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问题。"文革"时期,中国医疗队遵照"六二六"指示在非洲实践革命卫生道路,结果喜忧参半。1970年代末,卫生系统的改革重新使医疗援助工作回归本位,对非医疗援助得以稳步增长。援非医疗队的历史证明,实现援助效果和可持续性,需要我们重视援助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内在的关联度,合理处理援助的基础功能与拓展功能、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援助者的主观意愿与受援者的客观需求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2.
10月24日,我们广电专业的同学们在长江宝塔湾江段附近野炊。野炊结束后部分同学在沙滩上散步游玩时.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有两名少年被江水冲得直打转.渐渐远离沙滩。我们几名同学见状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跃人江中,沙滩上的同学自发手拉手组成了“人链”援助。无奈江水湍急。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若干新特点樊莹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发展援助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对传统的援外方式做了实质性的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一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1969年的《关于援助...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二战以来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运行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受到猛烈冲击。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受两德统一的影响,德国的发展援助政策所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和典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90年代初以来,德国对其发展援助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发展援助政策呈现出政治化、弱化、实用化的特征,发展援助资金所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连年下降,这些现象在冷战后西方主要发展援助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调整中极具代表性。一、发展援助政策基本原则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由"援助换政治"到"援助推发展"的演变,通过调整力度与广度的界限,援助重心由实现革命外交转至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在安哥拉内战中未能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以苏划线"的政策使中非关系陷入困境,加之国内政局变动,中国自1976年开始着手改变援非政策,逐步摒弃"以援助换政治"的原则,乃至放弃援助莫桑比克以改善自身在非洲的战略困境。改革开放道路确定之后,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现代化战略开始限制对非援助的规模与让渡性,并以此形成对外援助政策的上限。同时,以反苏为主线的国家安全战略促使中国提高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在亚洲建立并支撑两个战略支点的同时,中国在非洲维系最低限度的援助以干扰苏联的全球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在由国家安全和现代化两大关键因素构成的合理战略区间内灵活调整,进而援外部门通过将无偿援助与军售、有偿项目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措施相结合,开始实现援助与收益的平衡,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与现代化道路和国家安全战略维持动态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中国对外援助良性持续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张勉励 《外交评论》2010,27(5):35-48
对越南的经济技术援助在新中国对外援助的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起步早、层次高、领域宽、规模大、时间久、成效显著等特征。在越南抗法战争和战后和平恢复时期,中国对越援助历经由军事援助为主向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由党际援助为主导向政府间合作为主导的转变,不仅创新了援助方式,创立了援外管理机制,制定了基本的援外程序,培养了一批最早的援外队伍,而且形成了对援外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政策原则,对其后的援越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中国对外援助事业中亦极具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洪波 《外交评论》2010,27(5):64-75
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拉美外交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援助古巴,不仅是寻求与古巴建交,而且期望在外围地区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70年代,中国的援助政策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八九十年代,在巩固和扩大外交阵地的同时,中国对拉美的援助开始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大型标志性成套项目增多,特别是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成为新时期对拉美外交的亮点。中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在拉美利益认知的转变,即从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转向支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从“涉台斗争”转向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外交。中国对拉美援助是当前实现中拉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目前刑事法律援助运作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其健全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为美国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公设辩护人制度,作为美国刑事法律援助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经济困难的被告人的辩护权提供了切实保障。在评介美国刑事法律援助体系之公设辩护人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刑事法律援助体系,构建我国公设辩护人制度,将其作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手段之一,实行多元化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使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事业变得真实有效,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蒋华杰 《外交评论》2013,30(1):30-49
大陆顶替台湾在非洲农耕队援助计划是探讨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与成效的典型案例。大陆农技专家通过施行自办公助策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潜质的合作社、施行农业"八字宪法"、传播"大寨精神"等措施,力图在非洲建立与大寨高度类似的农业生产模式,使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真正自力更生,进而证明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与非洲国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冲突,顶替援助未能实现最终目标。今天对非农业援助正在成为中国对非经济合作的重点,并且实行投资与援助相结合、以互利为目的的经济合作模式,但顶替援助这段特殊的历史过程仍有许多值得品味和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1月15日上午,为期1个月的“2010年就业援助月”话动在百色市森林公园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百色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百色市妇联、百色市右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百色市右江区妇联联合举办。通过此次活动,各项援助举措及就业岗位信息将进家入户,所有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都将予以登记认定,活动期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将被纳入当地劳动部门后续的就业援助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就业促进法》首次明确了就业援助制度,规定了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当前我国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仍然不尽完善。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现状下,我们必须构建统一完整的就业援助法律体系,有效发挥就业援助法律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就业困难人员的平等权、劳动权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就业促进法》首次明确了就业援助制度,规定了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当前我国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仍然不尽完善。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现状下,我们必须构建统一完整的就业援助法律体系,有效发挥就业援助法律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就业困难人员的平等权、劳动权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批总部设在北美地区的犹太基金组织不断向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援助,对其援助动机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意识形态说,即认为援助阿拉伯人非政府组织是为了推动以色列的民主、自由和多元化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提升作为整体的以色列的力量;二是控制与削弱说,即认为财政援助只是犹太基金组织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并削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政府组织。但无论“意识形态说”还是“控制与削弱说”都很难做到独排众议、一语中的。追究援助动机本无意义。只要这种援助有利于弥合阿犹两族人民之间的历史裂痕,维护以色列的国家稳定和繁荣,缓和当前紧张的巴以局势,就是成功的援助。  相似文献   

14.
李冬 《人事天地》2016,(2):59-59
本刊讯(通讯员李冬)1月11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广西2016年“就业援助月”启动仪式暨南宁市就业援助月现场招聘会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友爱广场举行。本次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当日共141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4590个岗位,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等求职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智宇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而建立的集医疗、保健.预防.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傲文明妇幼人,建和谐保健院”理念引领下,坚持以一流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为兴院的法宝。以争创省级最佳文明单位为目标,强化文明单位建设,促进医院超常规发展,步人全省妇幼保健院先进行列。被评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省级文明单位、省健康教育示范医院、全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诚信窗口单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外援助一部分的政府援助有着独特的作用,虽然政府援助属于国际经济领域现象,但是其所带来的政治收益更能够对自身的产生、发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以政府开发援助为载体的日本战后经济外交,其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政治收益的考虑而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  相似文献   

17.
张浚 《外交评论》2010,27(5):20-34
外援是一种跨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性质决定了外援是一种跨国的国家干预行为,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将援助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态延伸至境外的重要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援助的杠杆作用,为援助附加各种条件来实现其政策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内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因此,中国的援助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及前苏联援助不同的一些特色,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即为其中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的援助在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援助实践体现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以及新型的、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中国人向我们提出援助武器的请求,因为他们打算实施一次新的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他们索要空中掩护用飞机、远程大炮、海岸大炮等,我们全都给了他们。我们以为他们正在策划一次消灭蒋介石的决定性战役、我们从为这个行动有助于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八国首脑会议会重点讨论援助非洲问题的四个原因。八国集团对非洲援助的积极意义及援助的局限性。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非洲走向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彭云 《外交评论》2009,26(2):94-104
援助理念是塑造日本援助国际形象以及争取国内支持的重要途径,反映了日本对政府开发援助的自我定位。战后日本的援助理念在表现形式上经历了从省厅文件到内阁决议、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则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性和侧重点。不论日本的援助理念如何变化调整,其演变的核心逻辑始终没有改变,作为外交的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外交战略,作为经济协力的一部分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其落脚点始终是寻找外交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利益均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