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统一的国家权力理论决定了人大权力的全面完整性 ,但这与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并不矛盾。法院独立审判权的行使并不排除人大对其应有的法律监督与制约。介是必须注意划清正当法律监督与制约和不适当干预之间的界限 ,真正发挥人大的制约功能 ,实现法院独立审判权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2.
调解执行及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是随着社会转型逐渐凸显的,在现今中国调解制度的架构下,经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调解制度得以进一步推行和发展的关键。新中国调解制度文本的历史勾画出调解执行及调解协议效力的直观变化过程。"传统权威"的逐渐解体,国家对调解社会功能的期许以及社会转型的复杂情势,赋予调解协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让国家权力介入这一基于当事人"自愿"而构建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必然,这也是调解在现代社会维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公平审判权不仅是一国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或宪法性权利。公平审判权不但适用于刑事诉讼,也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甚至其他具有实质诉讼特征的准司法行为。民事行政检察权属于诉讼监督权的范畴,其监督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力、司法裁判行为以及裁判结果,是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专门赋予检察机关的一种监督权力,其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诉讼当事人公平审判权的实现,并最终实现公民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4.
行政强制行为对相对人来说是一种损益行为 ,应以保障基本人权为权力运作的法律底线。为此 ,必须严格适用条件 ,完善强制手段 ,规范强制程序 ,拓展救济途径 ,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 ,防止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因素及法律因素的推动下,英国出台了堪称其人权保护里程碑的一部法律——1998年《人权法》。《人权法》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制度就是其确立了一种新的违宪审查模式即赋予法院审查议会立法,并做出其与《欧洲人权公约》不相容的权力,这种违宪审查模式是在传统的英国议会至上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同样是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最高地位的我们国家来说,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模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权概念是一种权利概念。法律性权利与道德性权利是权利的两种基本形式。人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性权利。权利具有相对于功利而言的优先性。否定性权利是保护自由的权利,肯定性权利是保障生存的权利。社会契约论提供了关于个人权利范围和界限的合理解释。判断人权实现与否及其程度高低的依据,是看国家是否公平地分配了公民自由和政府权力,妥善处理了这两者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宪法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权态度,即人权实质上依赖于宪法及宪政。具体而言,人权是宪法的原则与主题,而宪法对人权实现的功能或意义则不可替代。为了在宪法层面保障人权,包括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等制度有必要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由于涉及到关系人不能预测的变化因素,起诉书中记载的犯罪事实可能发生变动,所记载的罪名也可能与法院认定的不一样。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该如何处理这两种情形呢?第一种情形的处理关系到法院的审判范围,是止于起诉书的犯罪事实,还是包括被告人的整个犯罪事实;第二种情形的处理关系到法院的法律适用问题,法院是否可以自由适用法律不受检察官主张的限制。而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特别是防御权的保护,关系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目的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本论文在对世界主要国家关于“法院的审判范围和法律适用问题”的立法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再对我国处理此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刑事诉讼的目的和我国的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模式及立法应完善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权力入笼是反腐倡廉和拒腐防变的重大举措,实现人民尊严是我党执政目标和价值追求。我党对权力入笼和实现人民尊严都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权力入笼,才能实现人性尊严、人格尊严和人权尊严。实现人民尊严,权力必须回归本位和阳光运行。权力入笼和实现人民尊严在历史进程、本质内容和理想目标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权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同时, 人权保障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只有以国家制定的宪法的权力来保障人们享有的人权,才能使人权更好地发展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1.
法院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法院扮演的角色是“社会纠纷的裁判中心”,除承担着一般的纠纷裁判功能外,还承担着从纠纷裁判功能中衍生出来的权力制约功能和公共政策创制功能。我国法院在功能上仍带有明显的“传统法院”的色彩:一方面,法院承担了大量的非裁判性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应该由法院承担的功能事实上并没有归入法院。所以,应该立足于法院功能的现代化,理性地界定和建构我国法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检察人员办理刑事上诉案件存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开庭审理范围模糊、径行发回重审监督不到位、全面审查原则虚置、发表出庭意见不规范、处境尴尬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上诉审的功能、检察人员出席上诉法庭的职能认识模糊以及检察一体原则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引入了举证责任原则,庭审的对抗性由此得以增强,证据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这就要求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但我国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的法律规定是严重缺失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效用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应通过加快程序保障措施的法律化,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扩大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设立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及庭外证人证言收集制度等措施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于法院角色的认识应该兼具两个方面,即内部规范的形成和法院角色形成的外部条件,在对法院角色的基础性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也要思考法院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有从不同侧面来加以分析,才能对法院在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大诉讼法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修改,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这两个被学界争论已久的概念又成为了争辩的焦点。有的学者重新提出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法院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观点。对此观点,第一、从诉讼证明的角度来看,法院不是证明的主体;第二,法院的查明责任不是证明责任;第三,司法人员的责任制与错案追究制度不是法院在没有履行证明责任后的不利后果。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法院为何不承担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借鉴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它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精华,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成果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创新。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是整个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中医学是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应着重于传病微观辩证,增强理论的自然科学属性,提高诊疗手段的科技含量和临床疗效的飞跃等方面,正确把握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院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审判与行政管理的分离、阻隔,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人为的原因使得司法权与行政权混淆,导致我国法院体制表现为行政化的特征,并具有营利性的利润追求.要使我国法院体制适应司法审判的客观需要,实现我国司法的现代化,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必须要进行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改革.法院应摆脱行政化领导,建立以法官为主体,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贯穿刑法现代化的思想主线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融合、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统一。三大法系国家“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结构,体现了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犯罪概念的不同立法模式,决定了不同国家犯罪概念内容的差异和犯罪圈大小的不同。犯罪概念的结构体现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应当一致;而犯罪概念内容则体现不同国情,可有适当差别。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沿袭了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不过,在强化了当事人再审之诉以及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制度的情形下,这种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是不必要的,既不符合当事人处分原则,也与审判独立原则不相容。而且,这种制度的存在也使我国判决因为不符合"终局性"条件而难以在外法域获得承认与执行。所以,可以取消这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