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贪名亦贪     
清代谢时雨任杭州太守时,曾在大堂上题一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唯俭,俭己俭,偷人也俭,还崇平素保廉康."此联说出一个深刻道理,贪婪不仅是指贪图钱财,贪名也是贪,"鹜声华忘政事"的贪名官员,有时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可能比贪利者还要大,古往今来,不鲜此例.……  相似文献   

2.
黄灵 《检察风云》2013,(5):17-17
早在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就"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对其子进行训诫。他主张俭朴,反对奢侈腐化,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他认为"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  相似文献   

3.
贪泉与尝贪     
古有贪泉,在距番禺城20里的石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人称凡喝过贪泉之水者,就丧失廉洁品格,变得贪得无厌。晋朝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南下赴任经过石门,他不信邪,酌贪泉之水而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到达广州后,一直廉洁守身,革奢务俭,不图身外之物,制约了下属官吏,使岭南吏治有所改观。无独有偶,在合肥市包公祠东侧还有一名为廉泉。其实,贪泉也好,廉泉也罢,都是对人的警示,特别是为官者要力戒贪婪,保持清廉,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至于泉水,只有洁、污之分,决无致贪致廉…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吏治比较清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朝奢侈腐化而亡国的事实中吸取教训,在治贪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颇为后人赞誉。禁奢重俭历代帝王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多有追求华美衣食,到处巡幸游猎,以显荣耀的通病。唐太宗在前半身则注意预防这种“病”。他把“禁奢重俭”作为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贞观7年2月,唐太宗外出巡视到达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取媚皇帝,驱使城中百姓穿着单衣,冒着春寒夹道欢迎唐太宗的车驾,还预先把州府和城…  相似文献   

5.
古人曾子曾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党员干部也当“三忧”吾身。想从前,鲁相公孙仪忧己,嗜鱼而不受鱼;后汉东莱太守杨震忧己,深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忧己,赴任路上,敢饮“贪泉”之水,誓言“终当不易心”。他们都廉洁守身,戒奢务俭,被世代传颂。看如今,抗不住诱惑,由尝贪到嗜贪,侵吞国家巨额财产而自我毙命者有之;耐不住艰苦,由追求享乐到灯红酒绿而身陷囹圄者有之;管不住小节,由小节不检到放任大节而走向刑场者也有之……他们何以如此不忧己?难道党性原则与他…  相似文献   

6.
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其中有两部书影响深远。一部是《资治通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必读。另一部就是《温公家范》,简称《家范》。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家范》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以总论"治家"的意义开篇,从祖、父、子、兄弟、叔侄等各个方面,为家  相似文献   

7.
李贝 《政府法制》2013,(29):9-9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他批评的是当时所谓的奢靡之风。现在看来,确实也不像话。你说,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穿什么皮鞋?就好比一个保安,如果要他整天穿上一身西服,打一领带,整得跟宾馆服务生似的,遇到紧急治安情况,显然不方便。这里说的就是穿衣打扮要舍乎身份。于政府官员而言,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8.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增设危害廉政罪海南大学谭世贵一增设危害廉政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廉政,简言之,就是指公职人员为政要清廉。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其官员做到清正廉洁,不贪污,不受贿。“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廉则兴邦,贪则亡国”、“治国先治贪”,这是...  相似文献   

9.
俭有四益.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可以养德,一益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可以养寿,二益也。醉浓饱鲜,昏人神智.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可以养神,三益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已矛一隐可叫兼鲁阿希柏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后,短短一年多,数十名高官落马,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叫好的同时也要警醒,决心能成就一时之效,完善制度方可长治久安。反腐不仅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反腐需要动力和制度建设,而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反腐倡廉工作不是一场战役,也不是一次运动,而是要扎根于社会,根除腐败的社会土壤。因此,反腐倡廉根本出路是鼓励全民参与。“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充分实现公众的表达权、监督权,人民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才会提高,反腐成效才能提高。同时,反腐倡廉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志是清廉文化扎根在全民心中,整个社会形成“人人不贪,人人反贪”的好风气。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官员从“不敢贪”向“不愿贪”、从“不愿贪”向“痛恨贪”转变。各种形式的腐败就如同在云开雾散、太阳普照之下的黑暗一样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11.
明初廉政特点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开国之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竭力倡导下,推行了一场规模宏大、颇具特色的惩贪倡廉法制建设。一、强化监察在国家政权中,监察机构是既“防贪于未然”,又“惩贪于已然”的保障廉政的最重要机构。朱元璋认为:“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  相似文献   

12.
“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在惩贪与治吏上,乾降的严厉比他的祖父康熙、父亲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3.
偶读《宋史·司马光传》,晓得了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独以俭素为美”,细细品嚼,玩味再三,便为司马光在达官贵人竟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中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独不”品德而感叹不已。于是想到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再读繁森同志的事迹报道,便觉繁森同志身上亦颇有司马光先生“众喜”而“独不”的精神──当有些领导干部争相换乘“坐骑”甚至不分时间用公车大办私事之时,繁森同志却为了让司机周末休息,自己掏腰包雇三轮,到基层检查工作;当有些人为私利患得患失、锱铢必较,甚至跑官要官之时,繁森同…  相似文献   

14.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中央确定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举措。我体会,加强源头治腐,应从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入手抓落实抓深入。一、加强艰苦奋斗和执政为民教育,解决“不想贪”的问题腐败行为的滋生,多因为“内虚”,或思想空虚,或精神无聊,或物欲亢奋,一遇物质利益和美色诱惑,往往就心猿意马,把持不住。所以,从源头上治腐,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入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很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15.
风云微视点     
5月5日,《检察日报》刊发评论文章《遏制家庭式贪腐: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文。文章指出,目前官员贪腐呈现出家庭式贪腐的特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结果,人前“同气连枝”、狱中“同病相怜”。家庭成员间利益共同的社会关系和血亲本位的家庭观是家庭式贪腐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家教也是促成家庭成员共同犯罪意识的关键。因此,文章表示,要遏制家庭式贪腐,需廉洁家风。父母、配偶、子女在家庭助廉中担任重要角色。“清官有个贤内助,赃官有个贪媳妇”。近年来社会推崇“廉内助”,媒体呼唤“廉内助”,而“贪内助”却似雨后春笋,“夫贪涉妻”“夫贪妻收”似乎成为规律性现象,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扭转。  相似文献   

16.
官为当朝一品宰相,身穿麻葛粗布,剩得薄田三顷;潜心著述十九寒暑,撰成资治通鉴,泽流万古千秋。这是后人颂扬北宋廉吏、史学家司马光的一副对联。司马光、王安石及苏轼是同一时代人。司马光虽然思想偏于保守,但立朝刚正不阿,举荐忠贤,抨击奸恶,“天下以为真宰相”,正直之声远播。当时,皇帝赏赐臣下“动以万数”;宗室贵戚竞尚奢华,“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极尽奢靡。一生清廉自守、俭朴成性的司马光,对此深为憎恨。他认为“府库之财,皆民之膏血”。司马光上疏皇帝,主张“敢以奢丽之物相矜高,贡献遗赂以求悦媚者,亦明治其罪。”他的大声…  相似文献   

17.
贪者的遁词     
贪者的遁词马良德大凡贪者,从其贪念到贪得乃至“露了馅”的过程中,大抵是要开一些“玩笑”的,对于其本人,这玩笑似乎开得过分了,最终开成了悲剧。而对于世人,这玩笑又过于“幽默”了些,以致闻者哭笑不得。譬如“致贪怪谁”的问题就是如此,某村长因贪污而东窗事发...  相似文献   

18.
“官到能贫乃是清”吴智慧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因贪丢官判了刑,贵州省“第一夫人”阎健宏因贪被处以极刑,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因贪自杀丧了命,这些“官们”都缘于一个“贪”字,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罪人。而孔繁森为党为人民耐得清贫,成为时代楷模,人们永远怀...  相似文献   

19.
高斌 《政府法制》2013,(15):26-27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律师朱列玉建议,“贪10万元判10年”可改为“贪10万元判1年”。  相似文献   

20.
因涉嫌违纪问题,河南省交通厅现任厅长董永安于2010年12月24日被纪检部门“双规”,6天后又被河南省安阳市人大常委会罢免其人大代表职务。此消息一出,世人无不深感震惊——令人至感惊愕的并非是又一名正厅级官员因贪落马了,而是在董永安之前已有三任河南省交通厅厅长、一任副厅长连续因贪落马,到董永安这一任已经是“五连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