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是众法之法”。多年来,这样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宣传上,又往往会使人感到宪法有些高不可攀,即宪法原则归宪法原则,而公民一旦真正遇到有违反宪法原则之事,又很难直接以宪法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  相似文献   

2.
社会宪法,即与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保障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宪法规范的集合。我国的现行宪法在经过四次修改之后,可析出许多社会宪法规范,社会宪法规范既课予国家积极的作为义务,又为国家在制度形成中的裁量权设定界限。应以社会宪法规范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明确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国家责任,解决"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平等保护的冲突,取消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中的歧视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探究“规范效力”的概念以及得以谈论宪法规范效力的一些前提问题,说明宪法的规范效力以及其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分文首先针对“规范效力”的意义做初步的界说,并讨论一些使得宪法规范效力得以成为问题的先决条件,这其中包含对于宪法历史型态的简单说明,简单分析形成宪政主义宪法的社会条件以及该型态宪法目前遭遇的挑战,由于社会系统论对于宪法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分析非常精辟,本文在描述与分析现代宪法发挥规范效力的社会条件之后,将转向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现代宪法作为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桥梁”角色,并藉此省思“宪法规范效力”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关社会事业建设的宪法条款,可称为"社会宪法"或"民生宪法",宪法从而成为公共服务根本法、"惠民根本法"。对各国民生宪法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事业建设并非现代社会才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而是近代国家所固有的一项任务。如今约有70%的国家宪法规定了社会事业建设,其规范类型分为政策性规定和权利规定,基本内容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文化。从宪法结构上看,其主要分布在总则、基本权利一章或设立政策专章。绝大多数宪法对社会事业建设条款的可司法性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其效力问题被争论不休的文本根源。在宪法中规定社会事业建设,并在实践中给予其更有力的宪法保护,是各国致力于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我国民生宪法的文本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全面贯彻实施,以宪政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5.
权利宪法化的隐忧——以社会权为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权利宪法化”主张进行了反思。权利宪法化的动机无可置疑,但它误解了宪法的属性,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贻害甚多。该主张对政治渠道的回避,使得我国本不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面临进一步功能失调的危险,也忽视了社会组织在维护公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并且为清晰地理解权利体系设置了障碍。权利宪法化诉求增强了权利意识,却贬低了民主过程,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但也容忍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陈婵娟 《江淮法治》2012,(22):29-29
近日,温州市民一张手写的“罚单”在网络上引发网友强烈的反映,可见网络这种新型传媒在当代社会宣传中的巨大力量,传媒的舆论监督是一把利剑有助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社会国或者福利国是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二战之后各国竞相将其纳入宪法之中并成为现当代世界宪法发展的趋势。宪法中的社会国透过对人人享有人性尊严的生活得以保障来追求社会正义,社会国要求国家在人民的同意之下,针对全体民众而非仅仅弱势群体进行积极的作为。社会国原则是一项纲领性的宪法规范,也是一项客观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8.
由于宪法在现代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这就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宪法观念。我国现阶段全社会的宪法观念是非常薄弱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地位和宪法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和全体党员成为守宪和护宪的模范,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宪法教育,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实施机制,形成违宪必究的社会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依法治国真正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9.
知风 《检察风云》2011,(3):60-60
实际上,这场对话涉及的社会问题,早就十分突出,相关学者也曾做过分析评论,可能是理论化了一点。而郑宇民局长却用了一些通俗、形象的比喻。这样的比喻虽然把某些社会问题形象化了,但还是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增长理念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初步生成,是社会主义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特色的浓缩。其体现了保护人的尊严的最高宪法价值,映射出保障社会权的社会主义《宪法》结构。宪法视域下实现包容性增长,国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本措施、促进对经济增长的平等共享是关键、保障弱者基本生存是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宪法30年     
1982年12月4日,一部新宪法的诞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三十年来,1982年新宪法伴随着时代风雨不断成长,促成了公共权力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滋养了民主、法治、人权等国家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崛起,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沧桑巨变。但不容回避的是,如何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尊严,仍是困扰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宪法的道路也是国家的道路,宪法的命  相似文献   

12.
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基础要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及其它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宪法也必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在各个政治社会中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的利益关系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宪法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宪法本质却都是一样,即调整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的根本的利益关系。由此宪法规定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国家政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刘兴亮 《政府法制》2012,(17):23-23
赵宋王朝立国以后,统治者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的确立,逐渐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动荡的社会局面,使政权日趋稳固。但随着承平时代的到来,社会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老百姓呼唤“青天”,进而被迫选择越诉、上访.甚至直陈御座。  相似文献   

14.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充分行使这一职权,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集中体现。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是同级“一府两院”的应尽职责。但在现实中,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却未能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社会经济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颇具特色的权利类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保障制度入宪,社会经济基本权利的内容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面临挑战。今天的中国,权利性质理论仍不能嵌入社会经济权利的保障制度中,对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保障仍将采取宪法条款立法具体化的途径。现行宪法对公民社会经济权利规定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仍不能通过宪法解释解决。社会经济权利司法性保护制度,也难以在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缺陷表现在宪法监督缺乏专门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及准确性。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以及宪法本身缺乏亲和力等诸多因素。为此,应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制定相关宪法监督的法律,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保障体制与违宪制裁措施,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制定与现有国情相适应的违宪审查制度,以完善中国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宪法公布实施已经三年了,现行宪法经过三年的伟大实践,使我国政治上安定团给,经济上顺利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显示了宪法在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全国人民都懂得要遵守宪法、实施宪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年来违反宪法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糊涂地认为,宪法规范不是法律规范,违宪不违法。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危害宪法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保障宪法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宪法规范的性质作出科学的阐述。纠正人们对宪法规范的错误观念。过去,宪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现行“政策性修宪”模式的局限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宪法修改与制度完善密切相关。宪法修改以制度完善为目标,而制度完善又依赖于宪法修改来予以确认。自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起,我国进行了多次的宪法修改,其目的自然也没有背离制度完善的宗旨。然而,从历次修宪的实践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修宪往往成为政策变更的法律确认,却较少制度完善的内容(尽管政策变更中也包含有制度完善的内容,但正因为这种“完善”是建立在政策变更的基础上,缺乏根本性保障,一旦政策变更,制度也会随之变化,所以从本质上看,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完善是有区别的)。这种…  相似文献   

19.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司法厅获悉:根据“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云南在今后5年内将突出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全省普法工作稳步发展。该5大举措是: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在全省上下宣传学习宪法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内容,形成全社会学习、崇尚、遵守、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社会各界得到一体遵行;同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学习教育,使之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围绕四大重点方向,深入开展法制宣  相似文献   

20.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政府法制》2009,(19):44-45
尊重民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也是我党治国理政一贯倡导的理念。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和重大决策、政策制定的渠道越来越多,民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尊重民意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某些地方“官意主导民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一些环节,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有的地方甚至不惜用造“假民意”的办法来推行“武断的官意”,导致一些决策、一些行政行为与真民意相去甚远,进而戕害真民意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