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隆辉 《学习论坛》2009,25(12):9-13
邓小平十分重视反对封建主义问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主义残余的表现、成因及其危害,而且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方法论原则。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对指导我们今天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仍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年曾经严肃指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要肃清封建主义在各方面  相似文献   

3.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①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论述了通过制约领导者的权力,逐步肃清封建家长制影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切中时弊,抓住了要害,为我们深人进行领导制度改革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一、封建家长制影响的突出表现是领导者的权力不受限制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敏锐地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 ,封建主义残余在干部队伍中的影响仍十分严重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依然是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加大正面教育力度、强化科学民主意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遏制封建主义残余的滋生蔓延 ,铲除封建主义残余的总病根 ,以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丁龙嘉 《理论学刊》2001,2(5):51-52
一、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李维汉首先提出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他认为 ,封建主义包括它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 ,在我们国家、我们党内反映相当严重。过去由于老是打仗 ,来不及清算 ,把它带到了社会主义时代 ,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尚未能注意这个事情 ,也未能予以彻底清算。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李维汉于 1980年 5月 2 4日向邓小平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1〕。邓小平接受了李维汉的建议。这年 6月 2 7日 ,他在同…  相似文献   

6.
张著清 《探索》2004,2(3):100-103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要的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它存在的形式和原因、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进行准确的、如实的分析 ,形成正确的认识。近年来一些批判封建主义残余的文章 ,为服务于自己特定的命题 ,不但对封建主义残余在中国社会的存在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理 ,甚至不惜歪曲建国以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斗争的历史,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什么是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政治文化"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清理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科学态度、认识界限、总体思路、重点问题、基本原则、实践方向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比较系统地批判了封建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8.
注重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党内制度存在的某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在党内,封建主义思想远比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大,危害更烈。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必须肃清封建主义及其思想影响,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首要的任务是反封建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进步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结构、政治行为、政治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封建主义也留给我们许多糟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再加上建国后,我们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在以后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注意的不够,…  相似文献   

10.
在党内生活中尤其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持之以恒地进行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教育,辨析及清理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的种种表现,方能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1.
牟德刚 《求实》2004,2(10):7-9
邓小平同志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提倡和推进公开性 ,是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 ,协调社会关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有益探索 ;是对肃清封建主义残余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意义的认识结果。在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邓小平认为 ,公开性原则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决策、政务公开、干部任命和选拔等方面。实施公开性 ,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 ,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年,在执政党建设上一直存在着忽视肃清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突出问题,妨碍着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痛定思痛,需要深思其原因,从而确立执政党建设改革的思路。其原因主要有三:党在认识上的偏差及党内的思想障碍;党内既得利益的困扰;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是:把肃清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要求持之以恒地贯彻到党的方方面面建设中;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破除党内官僚性既得利益集团或倾向的种种困扰,令人信服地体现立党为公宗旨及公平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存在,成为我们思想。政治领域里前进的阻障,不肃清这两种影响,要胜利地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党内生活中尤其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持之以恒地进行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一的教育,辨析及清理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的种种表现,方能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历史地位是 :为解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找到根本出路 ;是中共执政以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丰碑。其主要特点有 :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 ;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 ,提出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仍然有从思想政治上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高度突出制度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但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同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政治影响的斗争一起来进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对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步资本主义的后尘。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应是对封建主义专制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双重超越。作者还在文中对中国当前封建主义思想政治影响的特点和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政治影响的措施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月刊》1988年第2期,发表解植春文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文章指出:继续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特点。在我国,自秦、汉步入封建社会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封建的社会制度得到相当完备的发展。“君权至上”,个人专制的政治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专制主义的封建文化,以“三纲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视角,提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明确需要实现的“政治文明”诸项目标,同时,要积极寻求新的改革“切入点”——适当加大“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宣传力度;以保障和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改革干部选举制度,率先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9.
谢文晶 《世纪桥》2014,(9):47-48
中国的现代化在比较宽泛的层面上理解就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努力的促成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历经挫折,原因就是在于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两支主要力量十分强大,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封建主义比帝国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更大,影响也更加深远。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肃清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封建主义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羁绊也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20.
封建主义,作为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结束,但是,作为一种腐朽的意识形态,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两次重大挫折:一次是“大跃进”所造成的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一次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这都与封建主义遗毒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但实践证明,封建思想绝非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彻底清除的。目前,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