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入新世纪,城市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城市要在千帆竞发的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经营城市的实践,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一、经营城市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1世纪不仅是城市化的世纪,同时也是经营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生产力最发达最集中的地方,经营…  相似文献   

2.
李春艳 《奋斗》2004,(7):18-19
“经营城市”在我国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大连市为典型代表。现已在全国铺开,并汇集成一股潮流,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世纪现象”。宋法棠书记在省委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城市设施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经营,搞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好以地生财,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文章。”在当前,经营城市,既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又是建设美丽富饶黑龙江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明我国从2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成都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重大举措。学习型城市是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人人学习,与时俱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成都要在充满机遇同时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城市: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华 《唯实》2007,(6):47-50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同时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贵阳”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及对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贵阳市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环境效益不断提高,被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冠与“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生态经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Soft Power)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概念。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城市软实力是指城际竞争关系中城市发展所表现出的非物质实力,是包括价值观念、政策制度、居民素质、特色文化、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城市形象等无形要素所产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有研究表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竞争将进入以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尽快提升软实力已是石家庄市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秦岭 《唯实》2004,(2):30-35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是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载体。在我国 ,自 1 993年 ,大连市率先提出经营城市以来 ,经过 1 0年的实践 ,这一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近几年 ,不少城市都已将“经营城市”作为发展的定位思路 ,从而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并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实施经营城市战略 ,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现将 2 1世纪以来理论界有关经营城市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一、经营城市的概念是“经营城市”还是“城市经营” ,理论界存在两种争论 :一为同一说 ,一为异同说。现分述如下 :…  相似文献   

8.
吴宪 《发展论坛》2003,(7):73-73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认为“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党的十六大又把形成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全新理念引导下,学习型城市的观念正深入人心。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做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常州、大连、上海、济南、青岛等城市还制定了相当明确的、系统的建设学习型城市行动纲要或方案。创建学习型城市,是…  相似文献   

9.
刘湘东 《当代贵州》2008,(16):46-46
“伟大社会”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以解决贫困和种族歧视为主要目标,在民权、反贫困、健康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环境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会精英的行动主义精神,它把20世纪美国自由主义改革推向了高峰,在20世纪的美国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50年7月21日天津的第一批居委会诞生,关于“小脚侦缉队”的记忆便留在了城市的底片上。可如今“社区”这个词,已被众多城里人屡提及,甚而有些津津乐道。 “社区”是构筑城市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开始在走向和平的国家中倡导和推广社区发展工作。时至今日,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一些学者把即将到来的21世纪分为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的竞争。城市管理是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巩固深化城市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是综合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那么,城市究竟应该如何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21世纪称为“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城市战略发展的新空间,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问题已引起各地区的普遍关注。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巧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响亮提出“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建设发展目标。面对全国诸多中心城市正在掀起的新一轮发展高潮,重新审视西安现有城市规划和发展思路已显得迫在眉睫。经济学专家张宝通提出的西安今后的发展构想,观点精辟,颇有新意。本期发表此文,以期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西安、关注陕西,为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切实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是提升城市发展实力和城市化水准的基本途径 ,是 2 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要想跨入新世纪城市化强市之列 ,必须按照“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调整、深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搞好城市形象设计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点 ,提高聚集效益和竞争力 ;搞好以种树和园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 ,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以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信息化为导向 ,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 ;实行科学化、法制化管理 ,依法治市。  相似文献   

14.
经过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就。与之相随,“经营城市”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所推崇,以至有人说当前“中国正进入城市经营时代”。但是,城市这笔资产如何经营?是实现土地资本1+1>2的快速增值,  相似文献   

15.
“城市贫困”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化,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社会分层的日渐明显,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市贫困人口随之凸现出来,城市反贫困对策研究成为一个现实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英杰 《党课》2012,(4):113-114
维也纳的“文化感染力” 维也纳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位于多瑙河沿岸、阿尔卑斯山东北麓的盆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许多世纪以来,在这里还诞生了无数闻名于世的音乐家、文学家、美术大师和建筑大师,这些巨匠又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1月11目至17日,我省“两会”在成都召开,“两会”期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了头号热门话题。代表们一致认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的第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北京则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这些都预示着在新的世纪初期,北京将按照“十五”计划,全面加快实施城市现代化的“新三步走”战略。东城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之一,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十五”期间乃至21世纪前10年,是东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切实搞好“四个服务”的基础上,将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建设的步伐。这种形势要求东城区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上必须要有所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扩展。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至1987年2月底,各级、各类试点城市达148个,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辽宁在此期间亦逐步地走上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