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和的魅力     
仇和,这位曾被视为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于2007年年底调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下车伊始,他又在昆明干了几件惊天骇俗的事:他要求公布昆明官员电话号码,他当场摘掉了开会打瞌睡的副局长的"乌纱帽",他甚至请各个新闻单位提供负面报道。他说:"要负面的报道,看看我们做得不好或者不足,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负面新闻论”该退出历史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任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上任伊始,就召开多个座谈会,请各个新闻单位提供近期报道,特别提出“要负面的报道,看看我们哪些做得不好或者不足,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个官员的名字——仇和,屡屡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2004年2月《南方周末》的长篇报道《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作为特立独行的改革者,仇和之前一般只是站在幕后运筹帷幄、默默承受“众口铄金”的压力,然此文一出,他的名字就和他主政的宿迁市、沐阳县一起,接受着媒体的高频曝光甚或是“集中轰炸”,伴随着他的仕途擢升之路,逐级放大、历久不息。  相似文献   

4.
陈斌 《求贤》2008,(3):44-44
新任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到达昆明后,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一一走访市委各个办公室了解情况。同时召开多个座谈会,请各个新闻单位提供近期报道,特别提出“要负面的报道,看看我们的不好或者不足,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反爱歌功颂德,一些官员拒绝负面报道,听不得批评意见,已是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在2008年4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我看到这样一篇评论,读后令人感慨。这篇评论题为《仇和应该警惕"致命的自负"》,开头这样写道:"仇和请姚洋吃了一顿饭,姚洋给仇和送了两本书"。  相似文献   

6.
频出新观点的另类官员这是一位颇有些另类的官员。当多个城市曝出城管与小商贩相互对峙的新闻时,他主政的乌鲁木齐市传出“小商小贩都是宝”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吴焰 《党建文汇》2008,(12):5-5
据熟悉仇和的人说,他刚到昆明时讲过,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制度。他在过去10个月里进行的189项制度的变革被民间评论为“戳了官员们的懒骨头”。  相似文献   

8.
张霞 《奋斗》2008,(4):62-62
2008年2月16日.昆明市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从昆明市委书记、市长到五区、一市、八县及市属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位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情况。提出这一新举措的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起仇和.这位曾被认为是“最富争议市委书记”的“铁腕人物”.昆明的官员都很“敬畏”.因为他的到来.给昆明这座边陲省会城市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旋风。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负面报道”的概念,如今与日俱盛,并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报道”的说法。但凡揭露社会阴暗面、与舆论监督相关的批评报道都被人称为“负面报道”,甚至于只要某领导心里觉得不舒服的报道,就斥之为“负面报道”。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概念,恰恰给新闻实践带来诸多的问题,有些人借机报喜不报忧,逃避社会责任和舆论的监督。那些腐败官员为保护既得利益和掩盖龌龊行为,便假借“维护稳定”、“坚持正面宣传”和“控制负面报道”之名,打压批评报道。其实,任何报道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哪怕是宣传好的典型,任意拔高的后果可能也适得其反。而所谓“负面”的“天灾人祸”的报道处理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正面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面孔     
《廉政瞭望》2012,(5):8-8
汪业元:纪委书记“公开承诺” 湖南张家界市纪委书记汪业元日前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地点、电子邮箱、认证微博,并承诺自己会亲自认真处理每一个群众的来电和来信。有人赞他“迈出了官员公开的第一步”,有人质疑他“为了上位不惜作秀”。对此,汪业元表示:“我不是官员中的‘异类’。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不是官员的‘另类’之举。”  相似文献   

11.
“仇和现象”凸现改革理性贫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月20日,随着仇和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关于仇和的争论再起。一方面,从民主与法制的角度来说,仇和的做法不值得推崇,但是另一方面,仇和个人赢得了社会普遍的尊敬。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仇和呢?什么是“仇和现象”?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仇和本身的现象,二是对仇和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仇和本身到底如何,其实谁都不能说得很清楚,因此,他仅仅是个由《南方周末》等媒体所呈现出的现象化的仇和。由这一现象引发出了很多舆论,这些舆论又构成了一种新的现象。今天对“仇和现象”进行评价,可以从这两个现象层面进行。对这两个层次的“仇和现象”…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古时的流言,大概相当于今日的负面信息。那些被负面信息包裹的官员,想必日子不会好过。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就是一名被负面信息包裹的官员。在近一年的时间中,各种关于他的传言不绝于耳。甚至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季建业的名字.就会自动跳出“被查处”、“受贿”、“情妇”等关联词。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主政昆明不到3个月,就因公布副处级以上官员电话号码等超常举措,掀起了波及全国的改革旋风。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七八年,中国内地媒体先后集中报道过董阳、李昌平、吕日周、宋亚平、张锦明,仇和等多位地方和基层官员的改革举动。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个性官员”是媒体的宠儿,我们能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曾经大刀阔斧砍向官场陋习的宿迁市委书记仇和,曾刮过好几场“环评风暴”、敢向政府和企业开罚单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经炮轰教育乱收费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  相似文献   

16.
从“咸安政改”开始.宋亚平就成为与吕日周、仇和等官员齐名的“改革明星”。与那些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不同,宋亚平的改革举措主要是围绕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的,带有强烈的政治体制改革色彩。丰富的基层执政与改革经验,使现已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宋亚平具有与一般官员和学者所不同的更广阔的视角、更多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一些官员都有携带公文包的习惯,至于包里装着什么,外人很难知晓。“公文包”里装着什么,实质上折射出一个官员的本质特性和人生追求。因此,对于各级领导而言,要真正做到洁身自好,很有经常打扫公文包的必要。在百姓眼里,官员的公文包一定是很干净的,然而,一些官员的公文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尤其是某些贪官被查处时,他们的公文包经常“脏”得见不了人。譬如,广西财政厅原厅长佘国信案发时的公文包里,装的是各种各样的避孕用品和一张几十万元的存折等。某些官员的公文包虽然与“色”字不沾边,却也是另类的“脏”。他们热…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一纸调令,强势官员仇和飞赴西南,从江苏调往云南,出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强"在担任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仇和展示出的执行力,在担任江苏省副省长期间,人们则看到了决策过程中的仇和。一次,在谈及江苏省花两到三年时间关闭小化工厂时,仇和放下讲稿,要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提前完成关闭任务,他当场将各市化工企业的总数、计划关闭的企业数量及其占总数的比重等数据一一背出,并且其间毫无停顿,令听者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20.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8-11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