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纷争,引起了以杨献珍为批判对象的三大哲学论战,即"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论战、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论战、合二为一论战。杨献珍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在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论战中显得尤其醒目,可以说,他是这场哲学论战中的主角和斗士,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成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值得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3.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仁 《广东党史》2016,(7):14-1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学大论战对我国学术界影响重大。毛泽东十分关注这场逻辑学大论战,对于此次论战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与毛泽东对建国初期《武训传》、《红楼梦研究》、梁漱溟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胡风文艺思想等论战中的态度相比,他在逻辑学论战中的态度是比较恰当的。通过对比,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经验:在学术论争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创新,实现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术论争,并把学术问题政治化。  相似文献   

5.
爆发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当时在我党我国被称为“反修斗争”。这场论战的核心和主战场是中苏论战。中苏论战不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重要事件,而且在中共党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本文试就这场论战的的动因、焦点及其后果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政 《唯实》2012,(6):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苏论战干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上强化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其呈现出正误交替并行的发展趋向。这场论战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自从传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曾经遭遇到各种反动思潮的反抗,经历过多次激烈的论战.抗日时期我党同封建买办法西斯势力所进行的大论战,就是当年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场十分尖锐、激烈的斗争.正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场大论战中,粉碎了反共思潮的猖狂进攻,挫败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捍卫了光辉的共产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传播起来,并且更加迅速、更加紧密地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0年代在中苏两党之间发生的大论战,是本世纪世界政治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使中苏两党从昔日的盟友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对两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30年后的今天,当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两大主题的时代时,反思这场论战,其中确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和需要再思考、再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战的源起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 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本文试 就杨献珍在这一场论战中的立场、观点和与他对立一 方的立场、观点作一介绍。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究竟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论战双方见诸于报刊发表 的文章和有关史料的记载,这场论战的源起为: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主义"林立,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学等各种社会思潮基础上,形成了代表不同政治主张的组织和政党。由于"主义"具备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属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及以三民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民党,发生了多次政治与学术论战。政治论战与学术论战在当时是同体共存、互相制约的,政治诉求融于学术研究之中,两者不存在明确的定义界限。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阵线分明的大论战,它直接关系着辛亥革命的命运。论战的中心点是: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如何才能救中国?论战的一方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派),论战的另一方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现状,从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五四”时期“三次论战”的提法过去,我们一般都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与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与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黄凌霜等人进行的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统称之为“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这种“三次大论战”的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清王朝已经走上穷途末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05年至1907年,中国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怎样对待清王朝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政治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既是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的交锋,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为中国人民推翻清王朝和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做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动员。论战的历史背景这场论战之所以发生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184O年,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和大炮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无能、妄自尊大的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曾是“科玄论战”中的“一造”主角。他的《人生观》演讲引发的思想大论战有着深厚思想文化背景,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旧文化思潮斗争的继续,是中国20世纪初文化思想领域的又一次交锋。“科玄论战”不仅是关于“人生观”的论战,而且与选择何种社会改造方案联系在一起。这场论战虽然失败了,但却成就了新儒学的一代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各派社会主义都来了","超过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成立以前就进行辩论,在共产党成立后,又进行辩论,陈独秀在这方面就写过好几篇文章.结果把无政府主义驳倒了,把其他各派社会主义思想驳倒了,马克思主义站稳了脚,在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界里边有了它的地位".关于陈独秀在这场大论战中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史学界已有文章专门论述;但对这场大论战中,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迄今为止,尚无人加以阐述.本文试图就这一专题,加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围绕东西文化问题展开的激烈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刚刚获得的唯物史观来探索文化出路问题,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他们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既不在崇古倒退,也不在皈依西化,而是通过一场民族民主革命洗礼,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尽管由于诞生不久,他们的有些见解未尽成熟,但其别开生面的文化主张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开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党领导下全国社联的专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材料,阐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批倒了各种错误倾向的主张,取得论战的胜利。 那时我在上海读书,直接受到论战的影响,联系教育实际,认为中国施行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并撰写短文,在和同学自费出版的《教育公论》上发表。 解放后,我从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工作多年,在实践中,对教育也有一些看法和断想,总想有机会对上述两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几十年来多次准备开始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也多次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此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之争。这场论战是由《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肇其始,随后胡适被动地卷入其中。胡适并不赞同全盘西化派那种基于简单的"单一线性"的文化进化论通过努力就可实现彻底"西化"的看法。他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洞察力,预言在中国主张"全盘西化"的结果恰恰是产生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为调和本位文化派和全盘西化派的观点,胡适提出放弃"全盘西化"的提法,建议改用"充分世界化",其持论理由有三,即文化惰性说、无法用理智指导文化选择说,以及进化论和文化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