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其产生受到了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反过来它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本文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以期在其中寻找到合理的法律元素,使其对今天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林雅 《法学论坛》2005,20(4):141-144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是在国力衰微,清朝统治"岌岌乎不可以支日月"的状况下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种回应和调和,即希望通过西学来"补救"中学.洋务派成员是儒家的信徒,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超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结合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范式,其中也并不乏真知灼见.检视其中得失对于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男尊女卑"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它不仅仅是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法律规范,而且正是通过将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后产生的强制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这一伦理规范的社会影响,以致这种理念根深蒂固,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甚至在某些当代人的意识中仍留有较深印记。文章就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思想基础及在身份、婚姻、继承、刑事等方面的法律表现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判例法之中国本土化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判例法作为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 ,如同成文制定法占主导地位的大陆法系一样 ,起到了司法统一的决定性作用。随着法律文化与社会文明的演进 ,成文法天然的僵化和滞后特性以及判例法的灵活性和具体指引的特点 ,日益凸现。两大法系相互吸收、引进和趋同 ,共同支撑起了人类的法制大厦。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大陆法系国度 ,顺应世界法律文化潮流 ,汲取人类法律文明之精华 ,当属自然。尤其在现存司法体制和审判管辖制度难以改变的情形下 ,创设和移植已被世界诸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判例法制度 ,不失为一剂医治“司法的地方保护”病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6.
判例法作为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如同成文制定法占主导地位的大陆法系一样,起到了司法统一的决定性作用。随着法律文化与社会文明的演进,成文法天然的僵化和滞后特性以及判例法的灵活性和具体指引的特点,日益凸现。两大法系相互吸收、引进和趋同,共同支撑起了人类的法制大厦。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大陆法系国度,顺应世界法律文化潮流,汲取人类法律文明之精华,当属自然。尤其在现存司法体制和审判管辖制度难以改变的情形下,创设和移植已被世界诸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判例法制度,不失为一剂医治“司法的地方保护”病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不服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应当得到遵守,这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中都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题。但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柏拉图的对话篇《克里多》,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对实在法律的怀疑及对公民守法义务的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过。本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发生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及其后发生的反越战运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公民不服从”的现象,使人们注意到即使在一个自称为民主法治的国度中,也仍存在着大量抵制实在法律权威的现象。这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探讨公民的守法义务及与此相关的公民不服从现象。一、公民不服从的含义从…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4,(3):14-30
中国中古时期,法制文明获得突破性发展。无论是法学理论还是法典编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而"法理"概念的提出则为此时期法制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中枢环节。为满足解决秦汉法制困局之需要,在汉魏以降政治、学术环境熏陶之下,"法理"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中古法制文明演变中的一件大事。中古法学以"法理"为法律之本,以论理辩难的逻辑方式求贯穿法律之通理,将先秦法哲学的宏大论述与秦汉法律注释学的微观考证连成一体,促成了古代中国法学理论的完整与成熟。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古律令制度的系统化与完备化,对中古法制文明之演进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今日之法学研究亦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同样的法律对于道德也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通过立法,可以对道德的最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赋予法律强制力,还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本文结合"拒绝签字致孕妇死亡"这一案例再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关家峪村于1985 年被授予"文明村",该村两委会一班人, 忠实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 个文明"建设中,勇于创新,为关家峪村 的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一、从基层干部抓起,发挥核心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 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 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村 干部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 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 村两委要求班子成员勤政为民,不 搞特殊化,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时 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 福利。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 体党员干部和村民。  相似文献   

11.
博客堂     
《检察风云》2008,(16):74-75
"文明"是什么?你思索过吗?一二给出的答案是:文明是法律之上的道德生活。打造文明温暖的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更多的是蛰伏于内心的道德和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法律不过是守护文明的"底线"。本期博客堂精选三篇美文,谈谈生活,聊聊做人,以期为您炎热的夏日生活带来一丝清凉小风。  相似文献   

12.
邓正来 《河北法学》2008,26(3):2-16
中国法学界的"全球化论辩"可以从"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态度加以分析。以"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分为参照性判准,可以发现,"反法律全球化"论者与对"法律全球化"持肯定态度中的"唯法律全球化"论者其实都处在着同"去国家化"相关的"法律一元论"这一层面上,只不过前者主张的是"国家法律一元论",而后者主张的是"非国家法律一元论"。"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在全球层面上展开的包含"法律国际化"的进程,是一种从"国家法律一元论"走向"国家与非国家法律多元论"的开放性进程。中国法学论者之所以尊奉"法律一元论",实是因为教条性地尊奉"法律的唯国家意志论"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经典论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并就"潜规则"对法律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以及如何去完善法律从而科学合理的规制"潜规则"现象做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郑智航 《河北法学》2006,24(11):160-164
邓正来先生认为,从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它所承在的一些问题,而其根本的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因此,邓正来先生主张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但是邓正来先生并没有直接回答"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采取了一种"否定性"的建构方式.邓正来先生之所以采取"否定性"的建构策略,在我看来是因为其受哈耶克的"无知"的知识论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哈耶克的这一知识观.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近年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在很多事件中,网友、包括网站的某些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缘,逐渐演化为了一种实施侵权行为的工具。本文指出针对此种情况,讨论如何在既有法律框架内对"人肉搜索"行为加以合理的引导,将是当前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严打"被解说为严厉打击,我们认为这是对"严打"政策的误解。本文从解读"严打"——法学与政治的联姻:工具论——"严打"正当性的根据;法律信仰——"严打"的另一种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对"‘严打’与法律信仰"这一法律课题进行了文中独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的刑事政策起到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在我国发展了十个年头,虽然硕果累累,但是仍然面临着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中国模式"的探索.本文着重对比中外诊所式法律教育面临的法律文化制度、法学教育制度、法律职业制度三个层次的体制差异,指出了我国高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探索"高校+公益机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涉及到法律观念或者法律运作的许多文章中,都以"秋菊"形象为载体,表达和论述各自的法律意见,并且倾向于用"秋菊"作为法律材料来体现一种较为"客观"的个案立场.但包括"秋菊"形象在内的各种法律观念或者法律观点,其本质都逃离不了作者自己的"政治性判断",其得出的法律结论也是基于此的立场选择问题.通过挖掘不同的"秋菊"形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理论立场来揭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即:创新环境法律生态化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3,3(4):38-46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在当时是必然的,这是由共产党人的法律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六法全书"的废除,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其最大危害就是中断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强化了中国社会蔑视法律的民族传统心理,为新中国政策治国、以党代政、以党治国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