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高校教育重要有机组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应用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是当下各类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了。本文首先对新媒体环境及传播途径进行概述,而后分析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指出其存在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课程内容缺少活力、传播者技术能力不足及管理环境欠佳等问题。最后提出应从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新媒体传播者技术水平及优化管理环境等方面实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发展让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提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资源,激活了主体积极性,也带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如传播去中心化、信息控制弱化、受众分化等。对此,本文以对话教育、隐性教育和生活教育为理念,从数字化理论资源建设、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信息把关审查等四个维度展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方式手段、信息资源方面带来了空前契机;与此同时,传播去中心化、网络话语差异、反面信息滋生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挑战。面对这种新形势,务必积极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潘小宇 《湘潮》2016,(1):36-37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当代高校肩负的历史重任。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机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传播的平台等途径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指在Web2.0环境下,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互动的媒体,形式有手机短信、手机微信、微博、数字媒体等。近年来,新媒体在高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受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已成为当下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姚红艳 《理论学刊》2012,(11):116-1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己独立的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功能的发挥与拓展,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于一种全新的境遇。网络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需要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要进一步利用好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就要加强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载体作用;构建掌上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网络上涉民族言论不同程度存在风险、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存在薄弱点等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高校应从挖掘新兴元宇宙空间,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起高校全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新格局,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推进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传播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信誉缺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偏低、管理规程不完善、组织领导能力不足;传播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贴近生活、不通俗易懂;传播客体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不浓、分层化趋向明显;传播媒介方面表现体现为传统媒介式微、新媒体经验不足、两种载体的利用率都不高。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理论素质、发挥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作用以提高传播者的传播力;二是要选择贴近群众的内容、注重创新性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俱进以提高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三是要增加传播客体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受众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传播以提高传播客体的接受力;四是要利用网络技术促成传播媒介现代化、整合优势传播资源、打造全新传播格局以提高传播媒介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意义。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较为复杂,表现在思想信仰危机、理论解读误区、多元文化消解、不良学风干扰、网络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透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具有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内容自由化、传播媒介融合化四个显著特征,这些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剧烈的冲击和挑战。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舆论方向;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抢占网络空间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更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孙梅 《世纪桥》2013,(1):85-86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同时又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界定,进一步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也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如开启"数据驱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搭建以受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链;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课堂类型。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青年日趋呈现"网民化"。同时,新媒体广覆盖、强交互、蓄良莠、无界域等特点,对高校青年人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应立足当前青年人马克思主义认知状况,结合并利用新媒体特点,在努力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途径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青年日趋呈现“网民化”。同时,新媒体广覆盖、强交互、蓄良莠、无界域等特点,对高校青年人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应立足当前青年人马克思主义认知状况,结合并利用新媒体特点,在努力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途径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是传播理念和方法的统一。通俗化、实践性、群众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在传播理念的指导下创新传播方法,要注重传播语言的转化,传播媒介的运用以及言传身教相结合,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庸俗化和灌输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重视传播技巧、方式和方法的运用,把争论和斗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注意种牛痘、增强群众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定要从传播对象情况出发,按照各群体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传播;从时代需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通过答疑解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文钱 《党史文苑》2012,(2):58-59,78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规律,有助于加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内在的传播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在于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实现传播形式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促使传播技巧的生动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文化正在以空前的方式发起一场文化的革命,尤其在高校中对校园秩序产生着强烈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文化与高校校园秩序的交互性影响,探讨了新媒体文化对于重塑高校校园秩序的影响力以及高校校园秩序对新媒体文化构建的规范性作用。研究表明,新媒体文化与高校校园秩序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作用,而这种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构建新型的高校校园秩序,同时也有助于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