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马俊军 《理论月刊》2007,(12):101-106
中国之立宪历史已有百年沧桑,时下依然存在的臣民文化残余是宪政建设的绊脚石,公民文化应该是宪政建设的魂魄,党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宪政新的百年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夏新华 《求索》2008,(5):200-203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系统地形成宪政文化的国家,其宪政体制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效应。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即所谓“辛亥以后之共和运动,开口必日法国如何,美国如何”。法国宪政文化对民初中国之立宪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各政党对于政府之形式,多数认为“法制较为适用”,主张以“法制为善”,采用责任内阁制。关于大总统的选举方式,各政党比较一致的主张是参照法国,采取间接选举。而梁启超则仿效法国国民议会,在中华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制度设计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特会”的设想。民初几部宪草中关于“参政院”的设计,更是借鉴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论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现代中国宪政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迥异 ,以及近代中国在接引宪政文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范式 ,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某种嬗变 ,其精神已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 ,其影响亦延拓至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宪政定义的深层思考,作者进而给出了宪政实质意义上应该是过程而非抽象形态的定义。通过分析中国宪政过程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几重困境,作者强调应把宪政当作一个活动的过程,弱化那种观念性的枷锁,以期能使"宪政"得到一种新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公民导刊》2009,(4):49-51
许崇德一生参与制定了四部法律——54宪法、82宪法、香港特区基本法、澳门特区基本法。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50余载的许崇德,独著、主编、参著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共57种之多。他不仅是一位潜心耕耘的学者、一名桃李芬芳的师长。更是一个中国宪政建立与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相似文献   

8.
9.
人本宪政是对以人为本和宪政思想的有机统一,它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层面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人本宪政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人本宪政发展经验。当前的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遭遇到了不少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快人本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余玮 《人大建设》2004,(4):9-12
许崇德一生参与制定了4部法律——54宪法、82宪法、香港特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区基本法。在中国人民大学已执教整整50载的许崇德,不仅是一位潜心耕耘的学者,更是一个中国宪政建立与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相似文献   

11.
宪政建设对我国来说本来就是舶来品,完善我国的宪政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国外思想家优秀思想的指导。对哈耶克的法律思想进行浓缩,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图从理论上为我国宪政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玉国 《前沿》2007,(1):127-132
宪政治国业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不应置身事外漠然处之。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应当建立强有力的违宪审查制度来予以保证。有人主张在人大内部附设宪法审查委员会;有人认为应当将人大法工委之下设置的法规审查备案室进行职能的扩充;也有人提议设立欧洲模式的宪法法院但又缺乏有力的说明和论证。本文审视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法律审查模式,运用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讨论了英式、美式、欧式等几种司法审查模式与中国政法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差异和同构性,认为欧洲宪政司法审查模式对创立中国式宪政法院(及其体系)具有可借鉴性。一并阐述了我国宪政法院建立的必然趋势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言及中国近代宪政发展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话题,我以为首先值得对以下两大现象进行深思。一是自“天朝上国”的千秋大梦被强势的商业文明冲击得荡然难觅之后,虽然不同时期的朝野之中、体制内外均有诸多人士向宪政目标发起冲击,并且在1949年之前形成了7种冠以“宪法”或“宪法草案”之名的文本;但历史情境中社会各层面对宪政本身究竟有几分认识呢?近代宪政运动是着实在历史本身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还是不过聊充后来同道者们“说事”的一点佐证呢?再则是说到宪政的实现,在一个半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前的人们面对的同样问题相差不过些许。这两大现象的客观存在说明对中国近代宪政史进行较为  相似文献   

14.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5.
郭晓岚 《前沿》2007,(4):117-119
文章简述了宪法、宪政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并从宪法的出现,宪法的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宪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追求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政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域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人本主义的现代法传统与义务本位的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性恶与性善:人性预设的不同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对特定的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传统中国的“德治”…  相似文献   

17.
认同与治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琳 《前沿》2012,(3):174-17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宪政制度应当尊重、承认进而凋适殊异族群的文化歧异性和利益殊异性。现代民族国家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相分离建构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认同理念。同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运作机制为契机,实行理性有效的国家治理,进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19.
树立正确的宽容品质认识,在于合理剥离儒教和精神。由此获得的宽容,在构建中国宪政中,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界定和市民社会培育的有效推动力量。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宽容将使得乡土精神外现的民间化可以获得国家法的认同,使得民间纠纷可以获得小文字法的化解,这必将有助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中国宪政的实然性架构蓝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也是中国社会包括农村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结构的变迁过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这一过程是在国家政治权力主导下进行的,但国家的主导作用要受到乡村传统、国家能力、民主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是很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