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随着越南当局的对华政策的变化,越南国内的华侨政策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越南对待国内的华侨政策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865~1885年越南华侨的组成和分布为视角,具体论证越南华侨的组成状况和分布地点,初步阐述该时期中国人口移居越南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吴元  童莹 《八桂侨刊》2021,(3):60-66,91
吸引华侨投资,发展国内经济是历届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及各部门出台的吸引华侨投资政策的感召下,海外华侨掀起投资国内热潮.在政府政策引导、地方特色等因素作用下,华侨投资区域大致分为华东、大后方、闽粤三个地区,且投资各地行业呈现出不同情况.就投资时间而言,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的转移影响着华侨投资区域的选择,投资区域及时间段大致追随首都位置的变化.强烈的政策引导性投资是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的突出特点,投资地区、投资行业明显的倾向性有利于集中华侨资金,为支援祖国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4.
出使越南的清朝使臣的出使笔记或文集是研究越南华侨华人的绝好材料。1905年,奉命出使越南的严璩游历越南各处两个多月,其见闻汇成《越南游历记》,其中记录了河内、安拜等北圻地区华侨华人的数量以及经商情况,从其记载当中可见北圻华商力量相当强。但是北圻华侨华人也面临着一些不公正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5.
越南华侨教育事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华侨教育事业,受到越南政局演变的巨大影响,它经历了振兴、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本文对此作概略的历史回顾。 1907——1929年是越南华侨教育事业的振兴时期 华侨旅居越南历史悠久,遍布各地城乡,从中越边境的芒街、老街到越南最南端的河仙、薄寮和富国岛,从西原高原的嘉莱——昆嵩省到东海之滨的岘港市,都有华侨的足迹。华侨人口最集中的是南部(历史上曾称为交趾支那或南圻),其次是北部(历史上曾称为东京或北圻),再其次是中部(历史上曾称为安南或中圻)。这三个地区的华侨教育数南部最发  相似文献   

6.
在辛亥革命前后,越南华侨不仅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而且还出资出力,甚至亲身参加国内革命斗争,积极为中国的革命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7.
概述 越南华侨自1937年7月到1940年4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它不分党派、帮别、职业、性别和老幼的团结、动员,成为一场真正的全体侨胞运动,发挥了全体侨胞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为越南华侨历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这个运动体现了共产党人(中共和越共的华侨党员)、进步爱国人士以及国民党人的团结合作,共同对敌。在这期间,越南南圻华侨(占全越南华侨总数的80%以上)文化界、工商界工人、青年、学生、妇女甚至少年儿童都组成了各种救亡组织。1938年初他们联合成立了统一的最高组织——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简称“救总”),作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在”救总”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更高的阶段。在南圻“救总”等几十个救亡组织和中圻顺化华侨救济会、北圻海防、河内华侨缩食会等组织领导下,救亡运动普及并深入到全越南华侨  相似文献   

8.
芒街是越南广宁省的一个县,是越南北方边境县,与中国东兴相邻。 芒街碗厂,是越南北方著名的陶瓷厂,它是华侨一手创办的,华侨在芒街桥头附近,即北仑、宁明两河河岸,先后建有15个碗厂。据说1898年前后,有位名叫老董的开办第一个碗厂。此后,一些华侨陆续办了其他碗厂,可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越南中部广南省会安市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国际贸易港口,大量的华侨华人移居此地并在此发展,使会安曾出现著名的“唐人街”。广大华侨华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关公庙就是其一。会安“唐人街”和关公庙及其碑铭对研究越南历史上的华侨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年来,南越政府制造了一系列侵害华侨正当权益、强迫华侨放弃自己国籍的事件。1956年8月21日南越政府頒布了一項歧視华侨的国籍法令,單独規定凡是在越南出生的华侨都要作为南越国民,并且毫无道理地把在这个法令頒布以前在越南出生的华侨一概包括在这个法令的有效范圍之內。接着,南越政府又采取种种措施从經济、文化等方面对华侨施加限制和压力,迫使他們放弃自己国籍,加入南越国籍。1957年4月17日  相似文献   

11.
华侨权益保护专门立法是新形势下适应国情、侨情发展变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侨务工作依法行政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侨务部门出台的有关保护华侨在国内权益的法规和政策已经逐步形成体系,为我国华侨权益保护专门立法积累了实践基础和可行经验。在操作层面上,我国亟待在进一步强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创制华侨在国内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12.
历史背景 越南北江省是与中国广西边界相隔不远的省份,该省的华侨大多数是在旧中国饱受三座大山压迫时期迁移去的。华侨多数居农村务农,也有居城镇做小买卖。 越南从1885年至1945年共80多年间成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1945年3月9日,日军发动推翻法殖民者的政变,越南又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因受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华侨大多数是贫困的,生活只是免强糊口。  相似文献   

13.
拙公和尚是明末在越南弘法的著名闽籍华侨高僧,他的佛学思想主要是“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他的佛学思想符合越南社会的需要,成为他在越南弘法成功的一大动因。  相似文献   

14.
钦州地区地处祖国最南端,濒临北部湾,与越南接壤。全地区四县一市,321.4万人,在海外华侨、华人为数众多,是广西重点侨乡之一。历史上,钦州地区在美国的华侨、华人是较为稀少的。近年来,由于印支三国政治局势变化,越南黎笋集团疯狂反华,制造大批印支难民,旅美华侨才逐渐增多。根据有关资料,在美国的华侨、华人已达100万多人,其中几年来接待安置印支难民达40万多人,大部份安置在洛杉矶、纽约、三藩市、西雅图、波士顿、华盛顿、新泽西州、芝加哥、圣地阿哥、波特兰等城市。  相似文献   

15.
华侨作为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对于归国华侨给予适当的照顾,国内的有关政策并不一定适用于华侨群体.本文从对华侨夫妻在国外所生二胎子女回国落户征收社会抚养费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入手,以行政法的视角对其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了思考与探讨,认为应属于行政不当之行为.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也出现了回流祖(籍)国的趋势。如何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统战政策,大力吸引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学习生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工作、统战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梳理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祖(籍)国的主要趋势及特点,从国际国内局势、人才政策作用、以及血缘乡缘和情缘等方面分析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的原因。分析发现,制约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因素有国际人才争夺、发达国家人为设置障碍和统战工作力度不够等等,文章从战略引才、环境引才、政策引才、平台引才、感情引才五个方面就推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越南广宁的华侨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宁省地处越南东北面,北与我国广西的东兴、滩散、那良、洞中等接壤,西南面与海防市的水源县和海兴省的芝灵县等毗连,西北面与谅山省县交界。广宁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岭重迭,很少平原,二三百年前还是人烟稀少的一片荒凉之地。在沿海地区居住的少许越南人,只以陈旧简陋的捕鱼方式为活,很少从事农业活动。 早在300年前,就有讲山瑶话的中国人移居越南广宁省。随后,数以万计的汉族穷苦农民相继移后越南广宁省各地,最集中是在芒街、广河、先安、锦普等县。越南解放初期,华侨占这些县总人口的85%。尔后,有些华侨农民相继入八者、横甫、兴安、东潮、鸿基市等地;壮族华侨农民移居平辽、定立、八者和横甫等县较为集中。他们披荆斩棘,用辛勤的双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为现代中越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经济上他们在越南创办工厂,促进越南工商业的发展;在反帝国主义入侵斗争中,他们和越南人民同仇敌忾,参加了许多战斗;在文化交流方面,他们更是满腔热忱,有不少人成为文化名人;他们创办华文报纸,大力宣传报道越南人民的革命和经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9.
华侨经济政策对于台湾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外华侨分布世界各地,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华侨经济还占有相当的地位。三十余年来,台湾当局不仅力图通过它的华侨经济政策扩大它在海外的影响,而且也极力利用华侨经济力量去充实台湾经济。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海外华侨经济对台湾经济发展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准备对三十余年来台湾当局华侨经济政策及其主要活动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从而进一步认识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华侨经济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战前后,东南亚华侨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却招致英国、荷兰和法国殖民者先后出台对华教的政策压制。苛令的出台,反映了殖民者对华校和侨生数量激增态势的担忧,对东南亚华侨教育与中国本土的跨国互动增强的芥蒂,以及对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思想的恐惧。殖民当局对华侨教育的压制政策引发华侨的反抗,表现为抗议、交涉乃至于流血抗争,东南亚华侨教育终得以在艰难中存续。对压制政策的抗争是华侨捍卫教育权的一次成功尝试,华侨群体通过此次抗争进一步团结并加深对母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