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除去"吃了吗?"北京人见面还爱问一句:"现在混得怎么样?"我有个朋友在机关里上班,很久没见,一次路过他单位门口,便进去看他。见了面,我问他:"现在混得怎么样?"他说:"不怎么样。"我为他惋惜道:"你呀,哪儿都挺好,就是太爱说,到今天你还没混起来,吃亏就吃亏在你那张嘴上了。"他笑着说:"你真是一语中的,与贫嘴张大民他师傅教训他时说的  相似文献   

2.
点兵 《新青年》2007,(5):54-55
当邻居的小孩,每次看见他父亲下班回家,正在楼下停车,他就会大声对妈妈通风报信说:"老妈,老板回来了!"有次很好奇就问孩子母亲,为什么孩子叫爸爸"老板"呢?她笑了:"因为他回来老‘板’着一张  相似文献   

3.
马德 《新青年》2005,(8):10
记者在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的孩子。记者问,每天要走几里路才能到学校?孩子回答,5里。记者问,你觉得这里苦吗?孩子说,不苦。记者一愣,接着问,这里闭塞、荒凉,生活条件这么差,为什么你还说不苦呢?不等孩子回答,记者又接着问,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孩子说,在很远的煤矿下窑。妈妈呢?在家里种地。问到这里,记者满以为可以得出他想要的答案了,于是接着追问道,难道你觉得这样还不苦吗?孩子低头沉默了一下,缓缓地说:爸爸知道下窑很累,也很危险,但爸爸每年过完春节就去了,到年底能挣回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来。妈妈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做熟饭,便站在黄昏…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去美国探亲访友,应邀到一个北京的"发小"家做客(发小在北京话里是指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发小"在美国定居多年,如今已经退休,也许是一辈子忙碌惯了,无缘享受清福,再加上喜欢孩子,所以他就找了份开校车的工作。我们的话题自然就渐渐转到了美国的校车上。我问他在美国是不是把旧公共汽车涂成黄色,再在侧面加上一个大大的’停’字就可以做校车了?听完我的问题,他一脸的茫然,似乎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他转而问我  相似文献   

5.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7,(3)
加号有一个家庭,这家的孩子的数学一直不好,父母给他换了不少学校。最后,父母给孩子换了一个教堂小学,这个孩子的数学就名列前茅了。父母很奇怪,就问:“是不是老师教的好?”孩子说:“不是。”父母又问:“是不是教材不一样?”孩子说:“不是。”父母问:“那是什么?”孩子说:“我一进教室,我就知道这  相似文献   

6.
居家的孩子是个绝对出类拔萃的学生。各门功课在全年级都名列前茅,数学、物理曾两次在世界中学生比赛中获奥林匹克金奖。不久前,新加坡《中学生报》的一个记者采访他时,得知他的家庭十分不幸,爸爸是个蹬三轮车的下岗工人,且常常酗酒肇事,大巴掌掴孩子就是他惟一的教育方式;妈妈是个神经病患者,动不动把孩子的作业本拿到水龙头下面冲洗,半夜里起来烧被子衣服,弄得浓烟滚滚……这种恶劣环境孩子怎能专心致志的读书?孩子说,我还有一个奶奶,一个当过40年教师的奶奶。孩子的眼睛很亮,看得出奶奶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相当重要。记者问:…  相似文献   

7.
男人 孩子     
男人本质上是孩子。做儿子是他们终生都要扮演的角色。有时候,他像个喋喋不休的孩子,下班回来急于把一天发生的大小事说给你听,等你褒奖,等你评议,等你同仇敌忾。有时候,他像个天真好奇的孩子,异想天开的问题不断,使你应对不暇还外带一些小要求,恳求柔软如孩童。有时候,他像个被惯坏的孩子,连一句气话都承受不了,眼里坦白的痛苦,叫人担忧不知该怎样去迁就去宠溺这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他像娇气的孩子,如同战场上受伤一样,把小病小痛当作一种荣耀的奖赏。“我牙痛!”“看,我今天把手碰破了,流了很多血。”他当然明白你不是医生,但他有把…  相似文献   

8.
马老师:您好!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打扰您,请您听听我的倾诉。我是一名初三的女孩,刚开学的时候认识了他。他是我们的任课教师,40多岁。身为班干部我经常出入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他也经常去那里。我们之间就逐渐地熟悉起来。我觉得他对我的学习很关心,和我在一起也很风趣。他还鼓励我有什么问题经常去问他。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有时还对我动手动脚的,我没太在意,因为我听说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他是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了。后来我问他问题的次数逐渐的少了,因为他对我说过“我喜欢你”。那是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说出…  相似文献   

9.
正"我仍然很感激他"笔者很早以前就得知吕恩的前夫是吴祖光先生,但是一直没有也不便向她提起这件往事来。等她到了晚年以后,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当中,才听到了那真实、生动、深刻、得体的叙述——"我仍然很感激他!"这是吕恩说出的第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接下来,吕恩非常平静地说着:"吴祖光和新凤霞结婚以后,生活美满。我就淡出了。"吕恩停了一下,"我在1938年去重庆的时候,就认识吴祖光了。我从老家江苏常熟  相似文献   

10.
多余的人     
流沙 《新青年》2005,(12):25
人生最怕最怕的事就是自己成了多余的人。那滋味,比死还难受。这话是小开说的。那天他刚换了一份工作,月薪两千五,还管一顿饭。小开原来在一家大公司的电工班,论业务水平倒可以,但电工班里卧虎藏龙,高手多,像小开这样的,多一个不嫌多,少一个不嫌少。浑浑噩噩的,小开就混了8年。第八年,小开的孩子上小学,到车间主任那儿要开个证明。车间主任叼着烟,愣半天,问:“看上去挺年轻的嘛,孩子都8岁啦?”小开笑笑。主任就抓支笔,拿了张纸开始写,却呆在那儿,问:“我说,你叫什么名字,哪班的?”小开说了。然后拿了那张纸出来,小开觉得挺悲凉,工作8年,他叫…  相似文献   

11.
醉倒侗寨     
正闭目养神,一曲"阿妹呃,开门罗"的歌声把我唱醒。导游告诉我们,此去观光的地点是银水侗寨,这歌,是银水侗寨的吴寨主自己作词、谱曲和演唱的。"啊!寨主还是个文化人?""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化人,他是一个硕士生,在国外留过学呢!""真稀奇,一个留学国外的硕士生,不去做官,不去赚大钱,  相似文献   

12.
凌素问 《新青年》2007,(1):18-19
1郭小路刷牙洗脸穿袜子的时候,眼睛都是在闭着的。如果不是闹铃的叫唤一声赶着一声,他绝不愿从凌晨3点半的美梦中醒来——只有在4点之前甚至更早地赶到素问堂医馆,他才可能挂上神脉沈效君的号。上午10点的时候,他陪着老妈坐在沈效君面前。老妈的两只手轮流搭在黄绫脉枕上,沈效君一边把脉一边问:“睡眠不好吧?膝盖疼不疼?怎么还爱生气爱着急?”老妈且惊且喜猛点头:“对对对!我几十年都失眠多梦……膝盖?生完孩子就开始疼……呵呵,我就是个急性子,遇事就瞎着急……大夫,我还怕冷呢,还痛经,一咳嗽就两三个月不好……”沈效君微微点头,给助手讲…  相似文献   

13.
正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赶上"停课闹革命"。一群孩子闲得没事干,想学大人喝酒,凑了些毛票钢蹦,拿着个空瓶子,涌进大院里的小卖部,当着售货员故意问其中一个孩子,你爸爸要你买什么酒来着?售货员是个鳏夫老头,平时话不多,但谁家都认识,看我们表演完了,就一句:"都给我滚!"后来,我开始喝啤酒,这是最初接触酒。喝白酒则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最贵的喝过二毛八一两的,很次  相似文献   

14.
爱情抑郁症     
罗克 《新青年》2004,(11):25-26
我和杰伦是邻居,从小就在一起玩,读小学的时候,还在同一个班.记得在三年级时,一次班会上,讨论主题是有关个人理想.我当时第一个举手发言,立志未来要做一名白衣天使,那个年龄,"天使"两个字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神圣.杰伦紧跟我站起来发言,说他一定要当一名医生,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抱负,他转过头看了我一下,然后才朗声说道:"因为医生可以和护士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有意栽花无心插柳总有朋友问我们:怎样指导孩子写作文?我要回答说,孩子小学二年已完全放弃对他语文功课的辅导,很多人不信。只有我的同行才会心地苦笑颌首。也许因为这样,作家抨击现今语文教学尤为激烈,有切肤之痛。我和丈夫多年都困在文学的战车里。丈夫乐此不疲,每天十来个小时铆在书桌上,吃饭睡觉都得一请再请,比皇帝移驾还难。从青年时代起,我就十分沉重疲倦,渴望放下重轭休息而不能。当我看到某作曲家在电视采访里说他恨音乐,你心我心,我是太知他心了。因而观察孩子是否有文学基因,我既期待着也恐惧着。  相似文献   

16.
瘊子     
母亲脸上长了一个瘊子,它触目惊心地矗立在鼻子的左边,红彤彤的,使母亲看上去凭空增加了一丝恐怖感。不过,他小的时候,并没觉得这是什么大毛病。后来上了学,同学们都拿他母亲脸上的瘊子取笑他,才让他意识到这个瘊子对自己是个多么大的伤害。他不愿意让母亲出现在别人面前,尤其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面前。小学时,母亲有时候还问他:“儿子,怎么你的同学不到咱们家来玩?”但是母亲很快就敏感地揣摸到孩子的心理了。她不再提这些事,装作对此一无所知。她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碌着,辛辛苦苦地打理着这个家。直到他上了大学。接…  相似文献   

17.
(一)家义走的时候对我说:“等着我,我很快回来。”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大学毕业非要去当兵,而且是海军,我只想知道为什么。“小烟,”他叫我,“人都有梦想,就像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娶到你。”我问:“当海军也是你的一个梦想?”家义很深沉地点点头。我们从8岁就在一起,有人打哭我,是吴家义去帮我打架,十几年过去,还在一起,即使不说爱情,也足够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你说,10岁的孩子有爱情吗?”有一天他这样问我。我笑了,怎么可能?10岁的我还是个小孩子。“小烟,”他握住我的手,“我就是从10岁爱上你,那时我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娶这个女孩子。…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2006,(11):26
借一个桃子 我在一个小学教书时,曾给学生们出过这样一道题:用1元钱能买两个桃子,用两个桃核能换一个桃子,假如你有1元钱,能吃到几个桃子.由于题太简单,学生们马上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答案:能吃到3个桃子.就在此时,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吃到4个桃子."我挺奇怪,就问他,你在哪儿弄的第四个.孩子面不改色地说:"借的."他接着说:"当我吃完3个桃子后剩下一个桃核,这时可以先借一个桃子,吃完后把两个桃核还给卖桃子的人."我听了不由一愣,其他同学也一片唏嘘.从数学的角度,这个学生的答案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把答案放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巧妙做法.巧妙借助外界的力量,会让我们得到一份预想以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的他身体赢弱,小病不断,这令他的父母愁眉不展.在乡镇企业上班平时并不迷信的母亲领着他去找一位远近闻名的瞎子算命.瞎子问了他的生辰八字,说:这孩子虽然多灾多难,但一生都会有贵人相助!  相似文献   

20.
桑桑     
[1] 简桑被秦梦楠带回家的时候还不大会说话,她看起来三四岁光景,头发脏兮兮地黏在头皮上,秦梦楠问简桑父母在哪里,简桑听不明白,秦梦楠问简桑几岁了,简桑也摇摇头.秦梦楠想这孩子该不会是个哑巴?结果简桑说话了,她说我叫简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