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从第九课到第十三课,教材分别讲述了公民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不仅要享受权利,还应履行义务,为此,本课阐释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尽的义务,即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这些义务是国家向公民提出的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公民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所以本课是集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课。知识结构本课由引言和三个框题组成,主要阐述了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应该履行的义务。引言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承上启下,指出公民不仅依法享…  相似文献   

2.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法律是如何确认和保护公民在经济生活方面的合法权益,公民又应如何自觉履行义务,使社会经济生活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呢?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公民对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是公民法律意识极其重要的方面,在下册“公民与法律”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本课的知识结构本课由引言和四个框题组成,主要阐述了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引言简要提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概括地指出公民有在经济生活中依法享有合…  相似文献   

3.
一、怎样认识和正确行使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自由包括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政治自由,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一项经常性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础。(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自由在公民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有:第一,人民群众有权对国家生活中的问题发表意见;第二,国家重大决策交由人民群众或人民的代表讨论;第三,通过来信来…  相似文献   

4.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本课是初二《思想政治》法律常识教材的最后一课,具有学科思想教育的总其成和落脚点的性质。法律常识教学的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法律以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落脚到学生就是要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下册教材通过公民与法律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公民与法律的关系即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落脚到学生就要增强学生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本课集中讲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把上下册教材贯通起来,水到渠成地落脚到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本课主要围绕“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阐述了公民依法享有的婚姻自由权利、结婚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及应该履行的法定手续;在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尽管还不会马上面临婚姻问题,但及早懂得法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而且,他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婚姻问题密切相关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  相似文献   

6.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下册教材主要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公民的诸多权利与义务中,受教育既是公民的重要的、基本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义务。本课构成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块。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增强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热爱学习的情感。知识结构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所组成。第一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主要讲述受教育权的含义,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以及我…  相似文献   

7.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法律素质。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点,是使其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知道如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进行救济,如何保护和实现权利等。因此,课程标准构筑了公民与法律这一板块。教材下册从第九课开始,集中介绍与青少年联系比较密切的权利和义务。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含义和人身自由权利包括的内容,知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以及妇女、…  相似文献   

8.
8、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何在?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和特殊群体的权利。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是广泛的,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  相似文献   

9.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10.
本课概述一、主要内容本课集中介绍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内容,具体讲解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为什么必须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问题。二、本课地位本课与第六课紧密衔接,比较详细地阐述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教育的重点课。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和观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2010年版)在第一课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一框中,从选举法角度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了界定:我国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按此表述,公民的选举权有其特定的内涵,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教材对选举权的这种界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懂得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明确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能力方面运用实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公民要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觉悟方面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确立正确行使权利的公民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略)●教学过程▲快速抢答1.公民有哪些权利?(学生查看课本目录,在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课中找出公民所享有的权…  相似文献   

13.
冯祥武 《人权》2010,(6):41-45
我国《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称《条例》)只是明确提出“公民”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但是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可以获得我国的法律援助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这便引发了有关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是我国法律援助对象,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法律援助权利的问题。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是否是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并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法律援助权利,在法律援助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而在法律援助业务实践中对外国人法律援助的做法是以刑事诉讼援助为原则,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援助要以我国与外国公民所属国之间存在司法协助协议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首先,获得适当的住房是公民的基本人权.联合国高级专员玛丽·罗宾逊指出,大家的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人的一切权利--公民、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获得基础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对于人类自由的重要性不亚于政治和公民权利.因此,当这种权利无法依靠市场的力量得以实现时,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一些国家把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例如,西班牙宪法第47章就明确规定:凡西班牙公民都有权获得适当和足够的住房,政府要创造条件、制定规则,保障公民的这一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既包括超宪法、超国家的非实定法的权利和自由,也包括实定法上的权利和自由,又称应有人权。人权还有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两种形态。法定人权是应有人权所衍生的人权,即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第四次修宪是对人权保障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 ,既包括超宪法、超国家的非实定法的权利和自由 ,也包括实定法上的权利和自由 ,又称应有人权。人权还有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两种形态。法定人权是应有人权所衍生的人权 ,即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实有人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享有的权利。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是每个国家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际是应有人权的选择和确认 ,实现了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的转化 ;宪法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公民法定人权的不断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依法取得赔偿权利”。“控告权”与“检举权”学生容易混淆,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帮助学生区分的。首先:弄懂含义,明确异同。控告权:是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检举权和控告权一样,都是同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的手段,但两者又存在着区别,具体地说:第一,控…  相似文献   

18.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看、想、做即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2.知道我国公民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3.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合法权利,正确行使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积极同各种不履行在经济生活中法定义务的行为作斗争,增强学生的消费者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社会责任。 活动材料: 1.多媒体与图片;2.收集有关案例;3、知识竞赛卡片;4.若干面小红旗;5.准备小记者站、少年经济法庭、小律师咨询中心等牌;6.奖品。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思想丰富而深刻,他界定了城邦中公民的身份和作用;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应该具备正义的心灵、和谐的品质、尽责的精神、一定的技艺和健康的身体等素质和能力;公民应该通过学习哲学不断地提升自己.柏拉图的国家与公民的同一正义、公民之间团结合作、公民的个性化与净化教育、公民的心灵和谐等思想对于建设公民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保护与解放生产力聂春华"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对它深入了解,特别应充分认识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一、知识产权的内涵与外延知识产权是公民对其作品、发明、商标专用等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包括四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