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适对创造观念的阐述和主张是新型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表达与实践,并与这一群体反对传统士大夫、脱离政治权力并走近民间文化的关系变动过程相辅相成。从社会结构的变动来看,创造观念符合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需要,是其获取权威性、主导性、独立性的途径之一,创造观念的内涵成为新知识分子群体自我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10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笔者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10年之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对该问题进行再讨论的学术条件依然存在.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不成熟,存在诸多缺失和困惑.应将地域的"边疆"型和族群的"少数民族"型近代化进行区分.地域的"边疆型"是指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可以将其界定为"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族群的"少数民族"型是指"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属于"沿边型"近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沿边地区各少数民族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这一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敬平 《前沿》2007,(4):223-225
王充的“命”论大有宿命论思想的色彩。然而,正是他偏激的“命”论思想使我们看到王充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和对权贵的蔑视;对专制主义用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人生命运不公平的抗议。因此,透过王充的“命”论思想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汉代知识分子的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5.
李晔 《前沿》2008,(6):174-178
民国时期,以晏阳初、何廉和陈翰笙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现代化模式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寻找中国农村的出路做出了独特贡献。今天,总结他们当年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化的视角解析当代青年"孝"之观念的现代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当代青年孝道观念的诸多转变,并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这些转变的产生原因,最终由这些转变引出对于我们建立新型孝道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新时期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进入了深刻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产过的影响之极其深刻的,它促成了知识和知照分子场域的分化,改变了不同知识系统的中心一边缘格局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市场与社会定位,改变了知识/知识分子与权力场域的关系.第一阶段的转型约在197年代末训1980年代初中期,主要表现为思想一观念层面的转型,人文知识比之科技知识更接近当时中国的公共关怀与大众深的中心,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转型进入第二阶段,人文知识和政治场域,人文知识分子和权力精题问的"蜜月期"宣告结束,技术官僚时代正式来临,人文知识分子场域内部分化为公共知识分子,部位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始于婚姻,婚姻缘于择偶.本文以择偶观念为主线,阐述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经历的转变,进而展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与走向,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尹疏雨 《人民论坛》2011,(12):122-123
人民一词在现行的宪法、法律、法规中使用非常频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专门对人民的涵义进行阐释的文章很少。通过解析人民一词在我国土地改革政策中的适用,进而将人民还原到实践场域之中,力图梳理出人民词义在具体政治语境中的变化源流,最终理解语词与其背后所贯穿的场域间的互通。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社会排斥,导致其陷入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青少年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社会排斥的消除必须通过改革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构建农村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和重塑和谐文化,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命案必破"目标从提出伊始就备受争议,但如果从我国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期来考察,这一提法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极易出现社会失序,主要是严峻的犯罪形势和公共权威的弱化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存在着严重威胁。科学地实践"命案必破",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而且有利于强化警察执法权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逐步升温,成为一大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深入剖析中国农村是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症结和要害所在。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在历史上就长期存在、久难突破,而今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取向究竟怎样,更牵动着众多学者的心绪。为此,2002年5月4日至6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各界学者4…  相似文献   

14.
浅谈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计划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和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浅淡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计划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和思考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正在快速分化,并呈现出多方面特点。正视农村社会观念结构分化的现状,探讨引起这一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有利于我们合理地把握、引导并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单位的用人制度相对宽松,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出现,其中有一些被人称为“外来知青”。他们往往受过较高教育,持有各种大中专学校的毕业文凭,只不过他们与稳定的工作岗位无缘。这些客居大中城市的外地青年中,一部分属于毕业后不服从学校分配而另择生路者,另一部分则属于自费上大中专院校而没有找到合适单位者。这些为数不菲的人员中大多数都不拥有当地户口。没有户口,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的人在许多普通市民的眼中是难以被认同和接受的,那么——他们自己的心态如何呢?第一,城市外来知青中绝大多数的人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信任危机:一种社会转型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转型,它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感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转型而带来的社会断裂不容忽视,其表现之一便是信任危机的产生。当前社会的信任危机是相对而言的,它是与中国传统社会高度乡土型和熟识型社会人际关系相比较而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现代性的不适应。因此可以说,是社会转型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设置,降低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产生了相对的信任危机。从文化传承和社会连续性的角度来看,这种信任危机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高度重视信任危机对社会健康稳定和谐运行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