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庭审记录,或叫笔录,是书记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书记员要想记好庭审笔录,首先应弄清什么是庭审笔录及其意义?所谓庭审笔录,就是对法庭审判的全部活动的记载。准确、清楚地记好庭审笔录,意义有多方面。法律规定,只有经过法庭查明了的事实,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所以,庭审记录好坏,与  相似文献   

2.
简论庭审的指挥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改革后的庭审方式的运作基本正常。法官居中裁判,将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主要责任交给公诉人。这对于发挥公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控辩双方的抗辩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查明案情,分清是非曲直,正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新的庭审方式也有个磨合过程,其间难免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庭审指挥权,人们也有不同认识。正确理解和适用庭审指挥权,有利于促进庭审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庭审改革的健康发展。一、庭审指挥权的主要特点审判长的庭审指挥权在审判中主要有以下特点:⑴庭审指挥权具有主导…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第167条规定,法庭审判的全部活动,应当由书记员写成笔录。因此,人民法院合议庭的庭审笔录是法定的庭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检察机关庭审监督的内容,但在目前的庭审实践中,该项监督工作,往往不被出庭检察员所重视。 一、对庭审笔录实施有效监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刑诉法对庭审方式作了重大改革 ,取消了法院在庭审前作实体审查的庭前审查程序 ,变纠问式为控辩式的庭审方式。在控辩式的庭审方式下 ,控辩双方有话说在法庭 ,有理讲在法庭 ,有证举在法庭。事实在法庭上查明 ,是非责任在法庭上分清 ,法官的判决完全取决于庭审情况 ,庭审过程成了整个刑事诉讼过程的中心环节。笔者认为 ,对庭审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能够保证案件经得起历史考验 ,促进判决客观、公正。具体地说 ,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益处。首先 ,于法官有利。在控辩式的庭审方式中 ,法官的判决依据是庭审情况 ,侦查卷中证据确凿、充分 ,可公诉人举…  相似文献   

5.
史海涵  邓毅 《法制与社会》2011,(27):112-113
本文从阐述我国侦查人员在庭审中不作证的原因入手,指出了侦查人员在庭审中作证的法律基础,进而将侦查人员在庭审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为证人,并据此对完善侦查人员庭审作证的范围、程序构建等基本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推动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法庭讯问过程中公诉人对被告人讯问的程度对于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查清案件主要犯罪事实,增强庭审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庭审讯问的技巧并指出了庭审讯问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民商事审判领域,虽然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庭审提纲的内容,性质和制作要求没有规定,但基层院在民商事审判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庭前拟作庭审提纲的重要性,从而对庭审提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乐东法院在总结近年来庭审操作成功的经验和失误教训的基础上,于2005年1月制作实施了《关于规范庭审活动保证庭审质量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8.
司法审判通过新闻媒介,使得"庭审直播"成为可能和实现,从而有效体现了司法审判公正、公开原则。本文通过研究"庭审直播"的不同观点,总结其存在的主要法律依据,归纳出庭审直播需要完善的措施和方法,旨在推动庭审直播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李昌盛 《法律科学》2011,(1):130-140
我国刑事庭审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查明案件事实,而在于以"表态——展示——教育——忏悔"四部曲的方式来教化被告人和其他公民。这种教化型庭审并非毫无意义的"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而且有利于罪犯复归社会、被害人的精神康复及社会重新接纳罪犯。但是,目前我国这种国家权力主导下的教化型庭审由于缺乏认罪自愿性的保障,会使无辜者面临着极大的定罪甚至从重处罚的风险。未来中国刑事庭审的改革方向不在于彻底放弃庭审的教化功能,而是将真相、权利、效率和教化融为一体,实现多元价值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朱军  苏中强 《检察风云》2005,(10):18-20
“我也曾经是一名代表尊严和正义的法官,今天坐在了法庭的被告席上,这充分表明了正义与罪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赵增军的法庭忏悔2005年4月13日上午8时20分,赵增军在迈进法庭时犹豫了一下,迈出的步子又退了回来,茫然向四周看了一看,调整了一下身体,走进了庭审现场。场内法官正襟危坐,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担任了此次庭审的公诉人,场下,安徽省纪委、省检察院、反贪局和各地市的反贪干警也来到现场,附近的中学生也赶来不少。与略显紧张谨慎的庭审法官不同,庭审中赵增军出奇的平静,对所犯所有罪行供认不讳。曾任安徽省…  相似文献   

11.
(一) 在民事案件开庭审理中,当庭确认证据的效力,是庭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庭审调查时,强调当事人举证、当庭质证,这些部是查清事实的重要途径。然而,庭审的职能不仅仅是查清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查清事实来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以便审判人员准确地适用法律。因此,根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审判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在庭审方式方面,吸收了对抗制的合理因素,强化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使庭审功能进一步加强。立法的问题解决了,关键就在于司法实践的运作。毋庸讳言,新的审判方式在具体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控、辩、审三方作用发挥不够,庭审走过场的情况仍然存在。本文针对刑事庭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关于庭审方式改革问题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式,职权主义色彩比较重。主要缺点表现在过于突出庭审中法官的主导作用,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不强;法官庭前对控方证据进行实体审查,在…  相似文献   

13.
公诉人庭审询问技巧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于武强 《政法学刊》2013,(5):97-104
庭审询问对于查明案件真实、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提升庭审的效率、维护程序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功能,庭审询问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如诱导性规则、禁止重复发问规则等,还要讲究询问的技巧,技巧的运用具备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规则,均需要通过相应的询问技巧才能得到展示。通过探讨庭审询问的基本理念、规则的基础上,基于对庭审询问实践的总结,提炼出符合庭审询问规律的询问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牢牢抓住庭审这个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关键环节,从规范庭审程序和庭审行为入手,抓制度、抓养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庭审方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庭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模式界定刑诉法对庭审方式的改革,集中表现在重新配置控、辩、审职能,改变过去由法官直接调查证据的方式,确立了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同时不排除法官调查权的庭审方式,并围绕这一变革,修改了法院在庭审前作实体性审查的庭前审查程序。新的刑...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若是法院制定内部工作制度,自身出台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办法。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评判法官,有助于提升庭审法官的执法水准,有助于法官增强人大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若是人大常委会从加强人大对审判工作监督的角度出台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办法。甚至规定由旁听的人大代表对法官庭审情况按优秀、良好、~般的档次作出评价,主动介入法官个案庭审活动,则是于法无据,做法欠妥。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规范庭审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滦南县法院将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庭审作为法庭庭审活动的基本形式固定下来,不但县法院庭审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还要求基层法庭也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促进了庭审的.规范化、制度化,为人大代表监督公正司法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审判人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受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实施,确立了一种新型混合制的庭审方式,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对过去的庭审方式作出了重大的改革。新的运行机制,给法官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刑事审判法官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但庭审形式化的阴影难除,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庭前程序性审查实质化,致使庭审形式化《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这一规定确立了刑事案件庭前审查以程序…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刑事庭审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采用规范、法理与实际三者结合的分析方式,首先分析了新庭审方式在庭前程序、庭审程序、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审决机制四个方面的七大特点,并对新制度做了定性和评估。尔后作者着重分析了我国庭审制度的运行条件和背景,指出:在我国借鉴当事人主义的庭审制度改革,将受到本土资源的顽强抵抗、限制和改造,其中包括文化、政策、制度和实际资源的四大限制,造成不彻底的实质化、不充分的对抗性、不完全的平等制以及不够规范的操作方式。而运行中的最大矛盾是控辩式程序与追求实质真实的冲突。第三部分提出了改革完善庭审制度的构想,即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灰色模型,改善的主要路径是磨合、调合与局部和全局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刑事庭审认证规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庭审认证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新生事物。该问题涉及为什么要进行庭审认证 ,庭审中如何认定证据以及认证的标准和理由是什么等方面。有关解决上述问题的研究需以庭审方式、认证方式、认证规则三者关系为理论支点 ,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分析和历史、比较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所有证据都应在法庭上面对控辩双方公开认定 (即庭审认证 ) ,认证方式、认证内容决定认证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