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病毒持续感染 多年以来,病毒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主要注意急性发热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天花和麻疹等,它们潜伏期短、常继以急性症状,终于痊愈,推测病毒从体内消除。这类重要病毒感染由于疫苗接种,现渐渐扑灭;人们注意力则转移到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的传染病,常不管体内是否已产生抗体。这种持续感染虽然不引起严重急性疾病,但是由于它们长期存在,在免疫抑制患者中的活化,以及伴有慢性免疫性疾病或肿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犬瘟热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犬科、鼬科和猫科多种动物 ,引起犬和多种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994年Appel等报道患病的浣熊为传染源引起美国加利福尼亚野生动物园包括豹、虎、狮在内的 17只大型猫科动物死于犬瘟热 ;伊利诺动物园和加利福尼亚某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曾发生了由于犬瘟热病毒感染而引起野生动物死亡 ,并分离到了犬瘟热病毒 ;另有关统计表明在坦桑尼亚北部有 3 0 %的狮子死于犬瘟热[1] 。 1999年 3~ 5月 ,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暴发流行了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经采用先锋霉素、干扰素和犬瘟热、细…  相似文献   

3.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kopenia,FP)又名猫瘟热(Feline distemper,FD)或猫传染性肠炎(Feline infectious enteritits,FIE)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中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引起的对猫科动物危害极大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928年Verge和Cristoforoni证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1964年Johnson从云豺体内第一次成功地分离出该病毒,以后又有许多国家成功地分离到该病毒。我国李刚等于1985年首次在家猫中分离到该病毒,并证明了该病在我国的流行。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除猫以外,还可感染狮、虎、豹、貂等多种猫科和鼬科动物。近年来在昆明市花鸟市场中虽多次有疑似本病的疫情发生,但未能确诊。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简称AILT)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最早在1925年由May和Tittsler报道在美国发现。后来,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报道有此病流行。我国1966年曾报道发现此病,近一、二年来,有报道说明北京、广州等地也有此病流行。 AILT在家禽高度集中地区对鸡是一种严重疾病。可造成鸡产蛋量下降、死亡等损失。  相似文献   

5.
鸭毛滴虫(Trichomonas anatis)系多鞭毛的一种肠道原虫,由Kotlan于1923年首次发现,我国至今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5年7月份分别在两个鸭场发生病毒性肝炎的病鸭体内发现大量鸭毛滴虫,现以其中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该病毒科最先是1984年,由Horzinek和Weiss提出的,命名为花托状病毒科(Toroviridae),是由"Tortes"一词引伸来的,有圆环,花托等含意。表示病毒核衣壳尤如弯曲而成的一个开着的花托,其粒子的形状像是一个“炸面圈”。该病毒科有两个代表种:一是马伯尔尼病毒(Berne Virus)(BEV),是1972年,在瑞士的伯尔尼,从一匹患有假膜肠炎和粟粒性肉芽肿的马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是牛布雷达病毒(BredaVirus)(BRV),是1982年Woode等人,在美国,衣阿华州的布雷达,从腹泻的小牛中分离出来的。 (一)病毒的感染谱 BEV的P138/72株已适应于马真皮(E.dcm)和马胎儿皮肤(EMS),并且该病毒能引起致细胞病变作用(CPE)。BRV迄今为止,还不能适应于细胞培养,只能在牛体内传代。有证据表明该科病毒在有蹄动物,兔形动物,啮齿类动物以及人中都有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口蹄疫病毒(FMDV)持续感染的特性1.生物学特性:体内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在有抗体存在时,FMDV可持续感染,并发生演化(Youn-gner,1980;Gebauer and Torre,1988;Torre等,1988),演化后的病毒有不同于原来病毒的特性(Burrows,1966;Hyslop,1965;Sobinro等,1983;Torre等,1985)。从持续感染FMDV牛体内和体外培养的细胞上分离的病毒,在正常细胞上产生蚀斑的大小与原病毒的相比有减小的趋势(Seibold,1964;Straver等1970,1972;Torre等,1985)。但各型病毒在持续感染的不同时期其蚀斑大小变化不尽一致。通过冻融和  相似文献   

8.
(一)病原 鸡呼肠孤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首先是在肉型鸡中发现的,Olson等(1957)从一只野外病例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Schwartz等(1976)首次报道了蛋鸡的本病。Page等(1982)首次报道了火鸡的本病。  相似文献   

9.
自Doyle和Hutchings于1946年报告了美国在1945年发生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TGE)后,接着一些国家用组织培养技术分离了病毒,并证明为冠状病毒[1、2、3、4、5、6、7、],迄今尚未证明不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株有血清型的差别。 1977年Wood报道:英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一部分是由一种在抗原性上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轮状病毒不同的病毒株引起的[24]。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 报道了比利时四个猪场爆发的症状和流行病学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的腹泻,并在电镜观察中见到多形性典型冠状病毒,但用初代猪肾细胞和次代猪甲状腺细胞培养物盲目传代时并未能分离出病  相似文献   

10.
1989年,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某养殖场虹鳟稚鱼中新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简称IPNV-CI株。其形态学特性、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IPNV-CI株病毒在CHSE、RTG-2及RL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严重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8·25) TCID_(50)/0.1ml。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直径约为50~60nm,属RNA病毒。病毒对热比较稳定,对酸稳定,对脂溶剂不敏感。新分离病毒回归虹鳟稚鱼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狂游、翻转、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部分稚鱼体色变黑。稚鱼接种病毒后第7天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为68.66%。从回归试验病死稚鱼病料中重新回收到了病毒。  相似文献   

11.
鸡的贫血因子最初于1979年报道是病毒,但其在病毒学的分类地位,目前仍未弄清,故称鸡的贫血因子(CAA)。CAA人工感染,能引起雏鸡严重贫血。贫血是由骨髓造血组织的障碍引起,所以又称为再生不良性贫血(AA)。发病雏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减少,因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由正常的红色骨髓变为黄白色。由CAA引起的贫血,再现性很高,病原性也强。在一定条件下,人工实验雏鸡可100%发病;初生雏的死亡率,根据病毒株的不同为0~90%。  相似文献   

12.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 virus简称ppv)是母猪繁殖障碍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和不孕的重要因素。该病毒首先由英国从死产猪胎儿、分娩之后死亡的猪和猪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获得。(Cartnwight等,1967),此后比利时、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报道,我国的上海、黑龙江、四川等省近年来也先后报道了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生,其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80%。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牛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接触传染病。1956年首次在美国分离到本病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后来分类为牛疱疹病毒1型,此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1980年4月我国第一次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体内分离到IBR病毒,以后又陆续从进口的奶牛、黄牛、水牛以及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中分离到该病毒。封启民等人对我国部分省区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新疆、山东及四川等地的黑白  相似文献   

14.
动物轮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国医学工作者相继注意到轮状病毒(Rotavirus),也称类呼肠孤病毒因子(ReoviruslikeAgents)、环状病毒(Orbivirus)或双层病毒(Duovirus),是一组引起牛、猪、马、绵山羊、兔、鹿和鼠等多种动物的新生儿及其幼畜发生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因,也是人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因。已在上述患者的腹泻粪便中检出了轮状病毒。最近又有豚鼠血清学轮状病毒感染的报道。实验研究已证明轮状病毒能引起其自然宿主的急性胃肠炎,而且有些还能使自然宿主外的其它畜种感染发病。此外,曾从南非小猴的直  相似文献   

15.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慢病毒病也叫迟延性病毒病。本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病程长,无急性期或缓解期;治疗和免疫均无效,最后导致死亡。此病是Cuille等在1936年研究痒病时首次发现。1954年Sigurdsson在研究羊的梅地—维士那病时得出慢病毒的概念。1957年,Gajdusek等发现了库鲁病,后来Hadlow发现丁库鲁病与痒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相似,从而得出了人的海绵状脑病感染特性的论据。这类疾病由于长期持续感染人和动物,给人的健康和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因而已引起人医和兽医的极大关注。现将几种主要的慢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52年Dulbecco首先建立“空斑”技术,1954年Dulbecco和Vogt进一步报道了他们的试验,1955年Hsiung和Melnick利用“空斑”技术挑选出肠道病毒株,同年Hess、Seller报道了一些因素对口蹄疫病毒形成“空斑”的影响,1657年Sabin和Koprowski用“空斑”技术对脊髓灰白质炎病毒进行选种并建立了弱毒株,1962年Carsso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一个病毒粒子或群体病毒粒子构成一个“空斑”,1964年也报道了口蹄疫病毒的“空斑”……。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本病自1962年由美国Casgrove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成为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78年Appel等首先报道了美国的犬细小病毒肠炎(Canine parvovirus enteritis)流行,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新西兰、南非、日本、泰国、瑞典等国先后报道了本病的发生。1980年以来,我国华东、东北、华角、西南等地已证实有本病流行。为调查西南和华南地区犬细小病毒肠炎的流行情况,探讨犬群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滴度与其感染的关系,我们应用国内建立的犬细小病毒血凝试验方法,对该地区的部份犬群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病毒干扰抗原递呈途径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毒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抗原的摄取、递呈和杀伤等方面阐述了病毒抗感染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病毒感染宿主后,病毒对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抑制、对各种免疫杀伤细胞功能的阻断以及在宿主体内延续感染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