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导刊》2010,(8):52-52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解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相似文献   

2.
《公民导刊》2010,(9):52-52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10日,日本女足队长泽穗希荣获“2011年FIFA最佳女足球员”殊荣,风光地荣登“世界第一”的顶端,引来万千羡慕的目光。然而很少人知道,尽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队里,泽穗希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相似文献   

4.
天窗     
潘玉毅 《今日广西》2014,(10):37-37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相似文献   

5.
声音     
人人都在强调客观原因,人人都在表白自己的无辜,人人都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爱情越来越罕见,道德越来越稀缺,理想越来越飘渺。  相似文献   

6.
论生命     
生命就是一个从始到终的过程,每个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秒一秒……慢慢走向终点。生命只有一次,一遭失去就永不再有。——“百川东入海,何时复西归?”  相似文献   

7.
磨难的意义     
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其实,个人、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概莫如是啊  相似文献   

8.
片言碎语     
《今日广西》2014,(10):52-52
玻璃:看似坦荡,实则悄悄设了防。 虾:大红之日,也是大悲之时。 蜘蛛:能够大有收成,凭的是那张大网。  相似文献   

9.
爱惜     
爱惜,不是爱,不同于爱,不是惜,也不同于惜,就是爱惜。爱惜是小时候会意的,长大逐渐倒不会意的。小时候端起饭碗,很郑重,记得要把碗端牢,别摔破了;喝水要把杯子柄捏好,别摔破了。这就是爱惜,郑重、用心、专意,不让不该破碎的东西失手破碎。  相似文献   

10.
成全与迁就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相似文献   

11.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学了一段时间,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但他换马三次,赛了三场,每次都输了。赵襄王这下生气了,叫来王子期,责问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难道你还想留一手吗?”  相似文献   

12.
10岁的人生。要听父母的训诫。虽然很多儿女都嫌父母太唠叨了。其实父母的唠叨声里.蕴藏了多少的爱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13.
《干部人事月报》2009,(21):77-77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个灯笼,左邻右舍都见怪不怪了。一天晚上盲人又提灯出来了。不远处走来了几个小孩,其中一个说:“这个瞎子晚上出来为什么老是提着灯呢?”另一个回答道:“可能是夜晚太冷,他想取暖吧。”  相似文献   

14.
规划人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希望自己活得成功,活得精彩。但纵观世间百态,却难免让人感叹嘘吁。  相似文献   

15.
“捣糨糊”,沪语俚语,涵盖颇广,不同场合、不同语境其意思都可能不同,通行意思大致是指办事不认真、不积极、不主动,喜欢左右逢源、前推后挡、上“忽”下“悠”。现在对一个人为人处事有意见,比如认为此人很圆滑时,往往就用此语一代了之,言者轻轻松松,听者点头意会,“哦,这样啊!”  相似文献   

16.
微小说     
《上海支部生活》2013,(6):12-12
一个人眼睛得了疾病,终日愁眉苦脸,心中忧虑不解。先生说,你真是贵目贱心啊!  相似文献   

17.
人生六悔     
在明人宋缱的《古今药石》中,载有寇莱公的《六悔铭》,教人要及早觉悟悔改。 官行私曲,失时悔。 富不俭用,贫时悔。 艺不少学.过时悔。  相似文献   

18.
日前读到我尊敬的作家陈善瞷先生的一篇散文新作《好贼余三》,心中一凛,没来由地想到了一句话:“人生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些人物很普通,他们的名字叫“政工”,七情六欲全都有,也要衣食住用行,本与群众根连根,一同向往好人生。  相似文献   

20.
阮青 《传承》2012,(7):11-11
在马路上看到老人倒地,看到小孩躺在血泊之中,有的人走开了,可能不是不想救,而是觉得不能救、不愿救、不敢救,因为不知道伸出援手的同时,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带来多少麻烦,甚至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处在一种深深的“道德无力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