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薄茹 《北京观察》2007,(10):53-54
记者: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文件、媒体和人们日常的谈话中,2006年十大媒体评选十大热门词,曾经陌生、拗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榜上有名。请您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田阡 《思想战线》2012,38(4):112-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定本身体现了文化相对论思想,并且,对文化相对论的反思,还需回到解释文化的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在对文化相对论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坚持以文化整体观视野下的田野工作为认识文化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单方面强调"文化特殊主义"而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3.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帷幕启开之后,由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今日民族》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严肃而隆重地上演,来自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出版社、省民语委、省民族古籍办等单位和院校20多名专家学者,就我省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各抒己见,立论献策。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格桑顿珠、副主任木桢出席论坛并讲话。本刊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廖国一  王林 《桂海论丛》2012,(4):111-115,4
文章提出要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在广西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遗产事业产业体系。具体思路有:发挥文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拓展文博产业发展空间;实施"百家博物馆建设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办馆;重点构建"两区一带"博物馆群,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加快宁明花山和兴安灵渠申遗工作,创建广西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建设中国—东盟艺术品展销中心。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否原生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极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产业化运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探讨其进行产业化运作, 以开发促保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柳雯 《人民论坛》2012,(20):179-181
有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础,彼此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赋予有形文化遗产以灵魂,有形文化遗产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可依托的载体和展示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利权保护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利用专利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很多的障碍,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也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保护的技术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村,保护力度还不够。通过对仙桃市剅河镇的调查,发现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着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保护意识薄弱,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以乡镇政府为主体实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馨 《今日浙江》2013,(13):58-59
在今年6月8日全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我省举办了第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各地共推出30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非遗之美。同时,以"美丽中国与美丽非遗"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专家学者共话"美丽非遗"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应有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和意大利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和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其在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保事业便是两国颇为亮丽的特色。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不但可以解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短缺的难题,而且可以加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浓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意大利的文保垂直管理办法,对我国文保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项江涛 《思想战线》2012,38(4):108-11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媒介的参与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应是"主动性"的。所谓"媒介的自觉",指的是把媒介参与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为深入挖掘、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生成、发展的规律性,并使其转化为大众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认同的社会信息环境。保存"原真性",发现"规律性",应是媒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本质表达,也是媒介参与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设立国家  相似文献   

13.
赵殿桦 《今日民族》2007,(6):I0002-I0002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8日上午,昆明市文化局和市民委举行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省文化厅领导和昆明市文化局、市民委的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方面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仪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去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社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至今仍余音萦绕。在我们精心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方言习俗、节庆礼仪、生活生产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迹,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所以,当我们迎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与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分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及保护工作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5.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帷幕启开之后,由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今日民族》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严肃而隆重地上演,来自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出版社、省民语委、省民族古籍办等单位和院校20多名专家学者,就我省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各抒己见,立论献策。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格桑顿珠、副主任木桢出席论坛并讲话。本刊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阿蛮 《公民导刊》2009,(2):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人类的重视。保护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仅仅是对祖先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后代负责。"前沿记录"栏目从本期开始陆续关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传奇及故事——  相似文献   

17.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形塑以及"神授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也能反思当前"传承人"保护的紧迫问题。中国本土传统中文化的形塑与传承,与"身"、"体"、"践"、"行"、"习"等一系列"身体"命题密切关联。因此,可将"身体"视为一种方法来呼吁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从而探讨在西方遗产话语之外理解何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刘倩 《传承》2014,(11):144-145
高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文化精神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高校德育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更好地实现非物质遗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探索性实践,形成一系列的理念、原则和方式方法.本文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分别从展示内容、陈列方式、活态保护和"媒介"作用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潘彬彬 《传承》2008,(10):96-97
近年来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探索性实践,形成一系列的理念、原则和方式方法。本文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分别从展示内容、陈列方式、活态保护和"媒介"作用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