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岳阳楼小览     
岳阳楼小览晓阳一个风光秀丽的早春,我来到了天下名楼──岳阳楼。中国有四大名楼──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膝王阁、山东的蓬莱阁。而至今保持古建筑原貌的惟有岳阳楼。相传此楼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鲁肃修建的阅军楼,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范仲淹的...  相似文献   

2.
风雨岳阳楼     
刘嘉 《台声》2006,(3):84-87
江南风景多是温润、细腻、婉转、多情,这些评价对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似乎是难于完全相映。它那浓浓的历史韵味和持久的文化的芬芳,恐怕会让纯粹追求美景的人失望,但却让有心的游者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或者说是一种扼腕叹息的悲壮。翻翻岳阳楼的历史,却是赫赫然。且不说它初建于公元220元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它是己经辗转、波折,在岁月的沉积中默默地完成了它的角色的转变,三国时期用作鲁肃阅军楼;南北朝时名曰巴陵城楼;初唐时又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才称之岳阳楼。而让它名声大振的却是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友…  相似文献   

3.
陈亮 《今日浙江》2014,(7):62-62
正近日读诗文词联,深感古人智慧深不可测,于诙谐幽默中见人生哲理,在沉沦艰难中扬高昂志气。岳阳楼上的一联即可尽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相似文献   

4.
重读岳阳楼     
乍看去,以为跌入了吃语者的梦境,隐隐的山,白白的云,蓝蓝的水,黄黄的楼,那些韵味的历史,涂满了我并不陈旧的好奇。曾匆匆一瞥岳阳楼,今日迈着快速又沉重的脚步,穿过千百年风云,来欣赏清亮亮的欢愉,品评明艳艳的生活。绿荫丛中,一座琉璃瓦的红柱黄顶飞檐的岳阳名楼再现眼前,仿佛既熟悉又陌生,这里是旅游佳处,几乎人如潮涌,照像机咔嚓声不断。登楼远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在湖光山色中飘动,一派"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大观如影如画。是人杰而使楼名大著,是地灵而使楼色更美。东倚金鹗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三湘四水。俯瞰皆是水,那口柳毅井准是底通洞庭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我正欲细读历代登楼吟咏,却多次被人流冲走,累得浑身是汗,记得有位诗人写过"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这是古人游楼体会,我却心头烦燥。想  相似文献   

5.
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几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有“是非不明”之嫌。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与王先生商榷,并求教于文史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6.
楼观岳阳尽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到湖南岳阳,不能不游岳阳楼。岳阳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滕子京而作。面对北宋国事江河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认为包括从政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国计民生为念。此文被传诵千古,在客观效果上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仁人志士,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影响至今不减。  相似文献   

8.
<正>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于是对岳阳楼十分向往。暮春时节,终于与几位朋友来到岳阳,便有机会一睹岳阳楼的风采。岳阳楼伫立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已经历了千载的岁月沧桑。它见证了许多王朝的更迭,也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据史料记载,岳阳楼最初是由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建的阅兵楼,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兵,维护一方的平安。自唐朝始,岳阳楼逐步成为游客、风流雅士游览观赏和吟诗作赋的圣地。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是北宋  相似文献   

9.
岳阳天下楼     
形势沿革“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开篇中,仅用了34个字,就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目前实际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30.8米。在历史上曾称为云梦泽、重湖、五湖、巴丘湖等。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等长江四分流,绕过君山,在岳阳楼下奔腾而去,于城陵矶三江口吐入长江。据载,岳阳楼肇自东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三国时期,鲁肃受孙权之命替代周瑜赶赴巴丘(现湖南省岳阳市)…  相似文献   

10.
登临黄鹤楼     
诗文因楼而作,楼因诗文而名。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皆因古代文人的造访翰墨而名扬天下。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颢、李白而流芳万世,鹳雀楼因王之涣而名垂千古。本期我们集中宣传四大名楼,皆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尝试,期待着读者的反馈。  相似文献   

11.
今上岳阳楼     
小时候,读了一些古诗,其中就有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一句。当时只想熟读成诵而已,没想到如今还真的兑现“上”了。那年冬天,我们得到一个机会,组织者专门安排到岳阳楼一游,令我们几个四川记者感动不已,精神倍加抖擞。 当我们驱车抵达岳阳时已近晌午。远眺矗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高高的楼尖直刺云海,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位于岳阳市西门城楼上的岳阳楼,是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楼阁之一,素有“岳阳天下楼”之称。楼呈长方形,为三层三檐,盔顶式重檐纯木结构,全楼由4根楠木金柱通天顶立,负荷基本重量。一楼外廊20根檐柱、二楼12根外檐柱、三楼两根立柱,构成全楼的全部构架。楼宽17.24米,纵深14.54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千古延绵的文化人格交响曲易柯明登岳阳楼,是一种精神的寻觅。岳阳楼的前身,是古岳州的南楼,相传有肇自魏晋的资历,地有过鲁肃阅兵的荣耀,但当年那座气森森的军事用楼,与今天响当当的文化名楼已有了天壤之别。岳阳楼的第一次“质变”发生在唐代。公元714年...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主政者往往喜欢兴建塔、楼、台、亭、阁一类的建筑,并在竣工或重修时撰文立碑以记其盛,如滕王阁及王勃的序,岳阳楼及范仲淹的记等,这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南京阅江楼是一个例外,有记无楼达600多年,这就不能不引发登楼者多一层的情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三湘大地,百里洞庭,万里长江东去。"在距离岳阳楼不远的长江边上,一个中国造纸业的领军企业——泰格林纸集团悄然成长起来,一个带领国企乘风前进的领军人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近日,记者走访了王祥和他的泰格林纸集团并登上了岳阳楼。登临岳阳楼,眺望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感受古人之忧思;走访一个领军人和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振兴之路的国企,让人顿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2004年7月1日,湖南岳阳林纸集团正式更名为泰格林纸集团。岳阳林纸集团的前身是岳阳造…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其实是不通的,智慧是无知觉的,应当说有智慧的人的苦与乐的感觉才是,我用这题目也只因为它新鲜形象而已。生活中,人们常常羡慕那些聪明人,他们做事往往事半而功倍,一个点子,一个窍门,就使他们成名成家,发财致富。因此有智慧的人是快乐的。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很深。清代,湖南的岳阳楼曾一度出现危情,柱歪了,墙向外扑,这是从宋朝起即是名满天下的楼,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登楼揽胜后,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使这座楼也成了千秋名胜。这样一座楼,…  相似文献   

16.
旧曲新翻杨柳枝──平阴县全方位目标管理推行散记本刊记者理智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8个字,来简括腾子京任太守一年来巴陵郡的变化。949年后的1995年仲夏,山东省平阴县的干部群众们,又几乎异口同声地以同样的8字...  相似文献   

17.
《政策》1999,(1)
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白螺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佳句而得名。 白螺镇位于监利县南端,北枕洪湖,与岳阳楼隔江相望,既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又是全省18家对外开放“口子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言实 《天津人大》2004,(7):43-44
2004年初夏,笔者出差到湖南省岳阳市.在一个凉风阵阵、细雨霏霏的日子,参观了君山之后,便登闻名天下的岳阳楼.在导游人员详细介绍中,由一楼拾级而上二楼,由二楼而至顶三楼.凭栏远望,水天相连,烟波渺渺,沙鸥翔集,渔帆点点.面对横无际涯、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水,心中涌起波澜,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任铭 《中国人大》2012,(21):7-7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名楼集体打包"申遗",本是一件好事。尽管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目前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但消息传出却引起社会广泛的微词。  相似文献   

20.
岳阳楼矗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始建于唐朝,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因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而出名。系纯木结构,重檐盔顶,主楼3层,通高19.72米,黄色琉璃瓦顶。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内藏12块檀木板刻《岳阳楼记》全文,为清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张照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