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很多新理念。其中,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理念主要包括:理性、科学、法治和人本。理性理念的确立是当代中国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健康运行的前提;科学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人本理念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重新认识,也是对以往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GDP发展观的一种矫正,是对发展目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政治文明不仅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广阔的社会发展层面讨论和界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进一步确定和认识政治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重要基点。一、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与政治文明,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同一体。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进步意义在于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政治伦理价值是它的核心价值,它要求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公共行政清廉,要求立法司法公正、廉洁。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从传统思维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从对官员道德精神教育向建设公共权力的政治伦理转变,从宣教官员向培训群众转变。要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充分发挥它的政治伦理的教育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确立的战略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和理论的宗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及其变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绍君  徐坡岭 《探索》2000,(1):71-73
与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伴生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的认知和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削弱。本丈认为,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来源于两个途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认同。后一个认同又直观地体现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认同上,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考察实践中社会主义信念的变化轨迹,进行了证实。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是,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研究和宣传,争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内涵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重新确立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在报告中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上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不断发展、完善和超越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懈追求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确立了社会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方向。沿着从理论到现实的具体化道路,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追求目标和方向;沿着从现实到理论的抽象化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理论和现实在这里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从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后,我们党对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泛  相似文献   

9.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素养的首要内容和师德提升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个人道德理想确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生活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道德理想的确立引导。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伦理是指在政治制度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理念.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伦理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先进分子遵循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始终不逾地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富强的政治伦理价值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从被迫到自觉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觉醒,认识不断深化,行为不断革命的过程.所以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伦理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逻辑和政治价值选择内在统一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政治模式的制度伦理基础和需要继承与发扬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12.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灵魂的实事求是原则与现代国家中确立公民个人一般法律地位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是统一的、互补的.涉及认识过程问题,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原则;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应当遵循价值论原则.这两项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功能,共同推动刑事诉讼朝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了早日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全面地系统地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3.
曹应旺 《前线》2023,(3):4-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探索,为提出“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一个结合”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实际和文化三者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与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14.
《求是》2014,(7)
<正>编者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现了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何理解这"三个倡导"24个字的价值理念?为此,特约了这组笔谈。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发展路线、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在适应时代变化将社会主义的早期模式转换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模式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刚刚从俄罗斯参加“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和“后社会主义转型经济的国际比较”学术会议归来的辽宁省委党校副校长宋萌荣教授和康瑞华副教授,通过耳闻目睹和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她们独到的见解,对于加深理解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将大有裨益。下面发表的“在比较中认识中国发展路线的珍贵价值”,就是她们访俄归来的对话录。  相似文献   

16.
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出台始末(上) 中共十四大批准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并在《决议》中明确:“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正式在全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首先由少数人提出,再由“个人意见”发展为通过党的决议正式确立的认识过程。让我们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文献,寻找这一认识形成的历史轨迹! 1979年春确立的思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7.
李前进 《唯实》2014,(12):38-4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具体目标,通过教育工作切实引领高校多元思潮,达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共识,并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和价值取向。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指导之下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断提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政策和党建理论层面上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张鸿度 《唯实》2007,(10):43-45
倡导并实践以和谐为目标的价值理念,有必要弄清和谐作为价值目标的客观和主观依据,进而深入探究和谐作为价值目标的实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和谐目标提出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和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人为本是和谐目标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和谐目标提出的内在要求。和谐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党对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和选择,体现了党对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进了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的形成 ,但是在对个人价值问题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认识。回眸历史 ,西方文化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价值问题的论述为今天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只有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才能把握当代的个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