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联邦自1957年新加坡独立并实行自治后,由于新加坡国家小而且大部分是华人,使得英国和马来亚担心新加坡会演变成共产党国家,对国内正发生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冲突的马来亚构成威胁。1960年新加坡大选时,出现了共产党获得议会席位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使新加坡政府的地位为之动荡。马来亚人开始担心共产党势力将渗透到本国。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认为马来亚很有必要联合新加坡以便共同抵抗共产党,同时,也  相似文献   

3.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华侨是南洋的“抗日援蒋运动”的中心,具有与侨居地马来亚的政情无关的、极强的亲中国倾向。在“马来亚”这个国家尚不存在的当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态。他们对中国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誉为“爱国华侨”。他们对战后中国的国共内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以往人们对华侨的分析来看,在抗日运动时期之前,一般以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心,而进入日本占领时期之后,则把马来亚的抗日斗争与中国的关系分开(马来亚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断绝后,的确在物理上与马来亚共产党之间没有合作,但心情上和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马来亚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为了马来亚的全民族解放而成立的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在当初整体组织陷入瘫痪后,正值日本侵略中国引起华侨之间掀起抗日救国(“国”指中国)运动,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华侨抗日组织的前卫不断扩大了势力。关于这一动向,人们做了这样一些评价:“马共充分利用了日本侵略中国所引致的华侨之间产生的对中国的同情”、“马来亚的共产运动……并非纯粹的共产运动,而是借用抗日反法西斯运动之名,实际上继续进行了共产运动”,即主张“利用”论、“伪装”论。但是,具有一定方向的组织上的急速膨胀往往会给组织本身的性质、路线带来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处于何种状态?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当时的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日本的占领对华侨的归属意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究竟有没有产生影响?以及对华侨与马来人等其他种族的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分3个领域进行分析。即:①以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为中心的抗日运动、②华侨协会所代表的亲日组织、③日军当局以粮食增产运动的名义推行的迁居事业。①是对华侨社会中的左派势力或劳动阶级进行分析;②是对右派或实业界进行分析,并对这…  相似文献   

6.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系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一带名闻遐迩的华侨企业家、“橡胶大王”。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陈嘉庚致富后不忘苦难中的祖国,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除曾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以及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希望“教育救国”外,还在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义无反顾地领导华侨社会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病难民大会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日本帝国主义于1941年年底发动太平洋战争把战火引向东南亚后,福建华侨不但支援和参加了祖国的抗日战争,同时还参加了侨居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这种斗争在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印尼、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所表现。本文以历史事实论证福建华侨参与东南距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一、菲律宾闽侨的抗日斗争 1、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的英勇奋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珍珠港,把侵略中国的战争扩大到东南亚一带,随即侵占了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印尼和缅甸等地,日军铁蹄所至,烧杀淫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亚德雷大学(Univessity of Adelaide,Australia)历史系高级讲师颜清湟先生于1983年11月2日至10日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在访问期间他和该所华侨研究室、历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了座谈会,进行了有关华侨史方面的学术交流,并作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1912年以前)新加坡、马来亚华侨社会史研究的一些问题》的学术报告。现将其报告整理如下,供华侨史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由马来亚和沙捞越、沙巴组成。与南中国海隔海相望约600公里。“马来亚”一词源于南印度泰米尔语:“Malonylom”,意为“山”。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正式独立。1963年7月5日,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在伦敦达成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协定。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宣告成立。新加坡于1965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10.
蚁光炎先生是一位泰国华侨工商界的进步领袖,他热爱祖国,见义勇为,颇受华侨群众的敬重。“九·一八”事变后,泰国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紧跟着祖国的斗争形势而发展,到了“七·七”事变前夕,泰国华侨已成立了文化界、工商界、妇女界及学生等各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抗、工抗、商抗、妇抗和学抗),并组成了“暹罗(泰国)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虽是秘密团体,但在爱国华侨中却半公开地进行活动。身为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蚁光炎先生,对“抗联”的活动,不但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还亲自承担某些重要任务,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战开始后,…  相似文献   

11.
政府和一般概况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作为大英帝国联邦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成立了,它包括马来亚联邦(已经独立)、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联邦议会席位的分配在于保证马来人继续保持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对婆罗洲人口稀少地区的立法权力是按照幅员大小而不是按人口分配议席,同时限制新加坡城市华人的政治势力。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就近期理论界关于安全概念、安全机制与安全战略的学术观点作一简介,供读者参考。 一、安全概念 (一)出自客观方面考虑。强调安全是一种消除威胁的能力。有的学者如丹尼德·J·坎夫曼(Danid·J·Kanfman)认为,安全是防止外部力量对国家的价值(如自由生存与繁荣)的威胁,唯有安全确保了,国家才能安全地追求其他目标。罗伯特·阿特(Robert·Art)认为,安全是国家保卫本国不受攻击、侵略、征服和毁灭的能力。《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给安全下的定义是:“安全是国家保卫其内部价值不受外部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日本占领下的马来亚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路线在日军朝着新加坡继续着“势如破竹的进攻”的1941年12月18日,英国当局接受马共的要求,同意进行抗日军事合作。据说在同月21日,马共中央采纳了以下4项纲领。(1)召集全马人民,拥护英政府,阻止外敌的侵略。(2)武装党员及民众,以期彻底抗战。(3)肃清特务、敌探及汉奸。(4)在日军占领地组织秘密游击队,以策略性恐怖活动等行动进行挑战。由于力保马来亚不受日军进攻这一紧急课题摆在眼前,这里并没有强调“保卫祖国”。但是,“肃清汉奸”这句话应该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因为并没有提到马来人、印度人的对日合作者,只有将协助日本的华侨称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新加坡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在金融风暴横扫亚洲大地、“小龙”和“小虎”们大多未能幸免之际 ,新加坡还是轻松地摆脱了阴霾 ,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回升,200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9%。但2001年对新加坡来说却是一个多事之年 ,由于以美国为主的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慢与电子产品出口周期性萎缩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 ,使过度依赖出口特别是电子产品出口的新加坡经济面临着独立36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 -2.2 % ,与2000年的强劲增长形成强烈对比。一、2001年新加坡的经济…  相似文献   

15.
吴庆瑞(Goh Keng Swee)是新加坡25年来的一位主要政治人物,在增进该岛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力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他1918年10月6日出生于殖民地马来亚的马六甲州,就读于新加坡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太平洋战争之后就读于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毕业后回国在文职部门工作。在伦敦,他是民族主义的“马来亚论  相似文献   

16.
在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华人经济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里所说的“华人经济”系由(1)中国大陆经济、(2)中国大陆外华人经济组成,后者又包括①香港(已回归)、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及台湾的中国人经济、②海外华侨华人经济。 从狭义上看,也许只有海外华侨华人经济才能称为“华人经济”,但由于它们相互联系着,所以从广义上进行探讨。这里不单就华人资本的动向,而是更广泛地进行观察。 虽说经济危机,但并非亚洲经济全都陷入了危机,仅从经济增长率及其他宏观数字来看,中国和台湾莫如说经济情况良好。新加坡虽然情况不好,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商业是印尼华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华侨很早即在印尼爪哇各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十九世纪中叶,特别是1870年荷印殖民政府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实行“自由竞争”的新殖民经济政策以后,华侨商业(包括零售业,仲介商和批发商)在前此阶段经营发展基础上,逐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对促进当地民族及华侨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的交流,提供人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都起过  相似文献   

18.
热血青年踊跃回国参战,奔赴沙场杀故在爱国主义宣传的激励下,马来亚华侨学生按捺不住涌动的激情,许多中学高年级学生自觉组织起来,集体回归祖国参军,上沙场杀敌。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三代华侨,在祖国已无直系亲人,在爱国激情的鼓舞下,他们说服父母,奔向祖国。吉隆坡尊孔中学1940年高中毕业生梁操政,在进步教师的教育鼓励下,带头串连尊孔中学与新加坡南洋女中共31名高中毕业生,组成马来亚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团,取道越南,长途跋涉回到云南昆明参加抗日战争。梁操政后改名梁愈明,参加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86年才在广东省江门市侨…  相似文献   

19.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加坡和爪哇的鸦片包税制为研究个案,比较分析了19世纪东南亚华侨鸦片包税制度中马来亚模式与爪哇模式的不同特点及其走向消亡过程的不同。笔者希望能以此管窥东南亚鸦片包税制度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