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家厚 《长白学刊》2009,(3):141-144
当下,公共文化越来越成为都市品格与个性发展的建构性力量。公共文化需求是基于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产生的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可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在社会结构深入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都市公共文化需求源于都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伴随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及趋势。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常熟市、山西省朔州市和甘肃省平凉市这四个地区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能初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仍存在诸多需改进之处。未来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湖北省为个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通过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培育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通过对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公共理性及其生成——一个公民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既成事实,以能为理性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消解理性多元化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冲突的社会场景下,公共理性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从私人理性中生长出来的,是公民理性的一种重叠和交叉及其运用。基于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寓于公民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六个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找准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或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付龙 《岭南学刊》2009,(6):102-105
人具有文化归属性,作为一种人的生存样态,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具有先天、先在和潜在的制约和影响。理清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预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专制型文化、计划型文化、市场型文化和公共型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的预制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立广 《前沿》2014,(9):192-194
文明产生之后,人类的文化交流开始出现。在国家出现之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现代社会,主权国家愈加突出文化传播的作用,加强了文化外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经历了由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理念性转变,但文化在外交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变,本文试从公共外交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琳  张敏  刘丹 《桂海论丛》2013,29(5):88-92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也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体现。这对政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政府在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公平适度、需求导向、社会协作的三条原则。在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推进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推进制度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推进社会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发展载体。  相似文献   

9.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要素和功能目标上建立二者的联系,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既要解决过去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文化缺位、公共设施布局不均、文化活动品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又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当前,空间治理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构建作用,通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记忆传达、文化价值导向、文化活动参与三个维度建立精细化治理模式。基于此,要以丰富场所营建的形式表达重构文化符号空间;以完善文化设施的功能建设搭建公共文化空间;以引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质量,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管理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创新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系统工程。湖北具有较好的地域优势,基础条件好,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当前湖北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湖北文化产业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面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为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水乡经济区各种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各个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协作共同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提供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表达着文明社会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念,标志着国家赋予和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宪政文明,也体现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行政文明。这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题旨。  相似文献   

14.
闫西安 《长白学刊》2012,(4):148-152
文化民生建设的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文化权力的尊重,推动文化民生建设以人的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为前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人们基本文化权利的制度、载体和体系,是实现人们基本文化权利、推动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和现实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成就瞩目的国家级重要民生工程,但就其当下落实情况而言,存在有"政府包办一切"、非政府文化力量缺位或参与度不够的事实,且有城市社区与乡镇农村文化同质化、同一性的发展趋势。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政府要充分促推非政府文化力量参与此项工程,并充分发挥其效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田区是深圳市中心城区,区委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来抓.2002年以来,以创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区为载体,贯彻"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为人民群众建设"一公里文化圈",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权益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消费、生活享受、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婚恋情感等方面出现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水平低、群体封闭性强、文化消费"夹心层"现象明显、引导服务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大样本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现状、需求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维护文化权益、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融入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就四个突出的现实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维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  朱春雷 《理论月刊》2008,(9):150-152
财政经费投入均等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以财政投入为衡量指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总体水平较低,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本文从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文化服务的动力机制、公共文化体制等三个维度分析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民文化权益的基础,它由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成果收益受到法律保护、传承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基本文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权利组成。发达国家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走在中国前面,"一切为了权利"、适合的制度模式、科学的标准化及开发式社会参与等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在法治中国当下,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需要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组织、机制与体制创新,完善公民文化参与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及加快公共文化权益立法保障工作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0.
郑奕 《人民论坛》2022,(16):100-103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应以文化人,通过展览这一媒介向世界讲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