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共生体内的各个民族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文章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入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以此为要素探讨民族共生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一般概况,总结民族共生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学共生概念的提出到经济学共生理论的诞生,共生的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共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也具有适用性,现阶段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属于非对称性共生关系,表现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非对称性依赖和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带来了社会组织行政化、社会组织公共责任缺失和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关系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是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是两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胡守钧教授在《社会共生论》中,从社会存在论角度首次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并从人性论的思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共生的机制——“斗争与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是“社会和谐”的事实前提和基础;承认“社会共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为了社会能更好、更合理的“共生”,这些集中体现了胡守钧教授提出“社会共生”和“社会共生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阳 《求索》2010,(11):5-7,17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将是多元化微观经济主体互补互动、利益密切相关的共生组织群。在共生进化过程中,"小农"将在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这一共生界面的基础上被"改造",但不是被"消灭";而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这一共生界面的建设则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廖鸿冰 《湖湘论坛》2010,23(4):117-120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视角分析社会工作组织与政府共生关系的建立,社工组织与政府共生系统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模式,明确指出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灾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与政府共生模式的发展目标。然而从长远来看,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必须秉持公益目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多维的社会资本、规范自己的组织行为,才能获得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共生日语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日语非母语者在日本社会与日语母语者和谐共生的一种交流手段。它有利于日语母语者对日语非母语者的理解和包容。但它没有具体的形式和规则,与其说它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一种沟通方式。对于日语非母语者来说,共生日语和日语没有质的区别。共生日语对"重视内容"的交流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共生日语教育中,日语非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没有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同化不可避免。因此过多地强调和夸大共生日语的作用,不仅会给日语非母语者的日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更可能导致日语远离日语非母语者,成为非日语母语者莫属的日语。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极大难题。研究恐怖主义有刑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层次。恐怖之树深深扎根于种族、民族、国家、教派、各种文化、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等的土壤之中 ,抛开哪一种矛盾 ,也认识不了恐怖主义的全貌。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尖锐性、复杂性等特点 ,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问题是其根源。解决恐怖主义问题有法律、政治和思想信仰三个层次。从国家、民族、信仰的狭隘利益圈子里解放出来 ,从救国、兴族、保教进到济世、救人、归一的共生思想上来 ,才是消除人间恐怖主义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共生理念——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玮 《长白学刊》2001,(6):31-33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建构和遵循一种体现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共生理念,保证整个地球的生存和各民族、各国家的生存的统一。以社会现实和人的内在需要建构共生理念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牟成文 《理论月刊》2005,3(1):34-36
有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和谐共生,而排除人对自然的占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和谐共生与占有之间是统一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在本质上是占有的;人的需要又可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人对自然的占有也可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的合理占有能力,才能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马小茹 《前沿》2011,(16):37-40
当前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中国面对的挑战严峻,担负的责任重大。中国融人全球化需要共生理念的支撑。共生理念下中国应对全球化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统一;坚持民族国家利益的主体性意识与全球性意识的统一;坚持科学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的统一;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温州中小企业"钱荒"造成的恐慌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中国金融改革试点也由此催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具有刚性的特征,资本的周转具有周期性,因此企业借款以维系生产是不可避免的;而银行是经济体系中最好的资金库,其本质应该是为经济健康运行而服务的。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中将生产企业和商业银行抽象出来,作为两个微观个体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二者在整个经济环境中作为微观个体的功能定位,分析二者共生机制,为中小企业及商业银行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害.污染物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工业共生(IS)的提出为环境保护和企业的污染治理提出了一条新路.我国工业共生活动起步比较晚,国外一些国家开展工业共生活动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本文先对工业共生概念及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对当前开展工业共生活动中,取得较大进步的韩国的工业共生经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在工业共生发展道路上的不足和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15.
姜义华 《人民论坛》2010,(12):13-14
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条具有独创性的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精髓在于,这一路径非常成功地解决了外铄与内生相悖和对立的问题,大一统国家权力全能化绝对化和人的普遍自主自立相悖和对立的问题,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新的异化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相悖乃至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差异与共生的五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出发,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信任,互助共生,需要从五个维度考虑问题:第一个维度是群体差异是个人差异的放大,不能把个人民主和民族差异、民族认同对立起来;第二个维度是富裕和美德,文艺兴国就是以美德统领差异、包容差异,在差异中寻求重叠共识,在差异中发出共和之声;第三个维度是差异与大同的阶序分布,学会在求同存异中寻找"重叠共识",就能构建一个以和谐占居主流的沟通差异、追寻大同的商议社会;第四个维度是民族与公民,中国公民只能是多民族、有民族的公民,中国的民族身份也要和公民身份勾连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彰显;第五个维度是千灯互照,光光交彻,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塞外边疆,都可以用作映照现代性和城市化的镜子,我们要学会在差异和矛盾中寻求精神层面的大同和价值层面的共生。  相似文献   

17.
西方政党与民主:在共生和悖论的结构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党与民主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共生和悖论的发展轨迹。从共生的一面看,没有民主,政党就不具有其存在的基础;而没有政党,代议制民主也就不可能得到实现。从悖论的一面看,政党组织的官僚化和寡头化、中间人投票定律以及现代兼容型政党的发展等,又从不同的方面蚕食了民主的基础。政党与民主之间的这种发展结构反映了民主在规范层面与经验层面之间动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项基础性教育内容,是学会共生的教育,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与被理解相统一的教育,是认知与能力相统一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修身教育与外在责任意识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面对差异、认识差异、试图化解差异所可能导致的危险和冲突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使不同民族和国民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程雨燕 《岭南学刊》2020,(3):100-108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对生态环境法治提出了新挑战。在传统环境保护法遭遇功能瓶颈的同时,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因此开始呈现党规国法共生现象,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以期形成更为稳定的共生状态。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中党规国法共生应当遵循的理念是保持共生个体相互对等,维护共生环境健康良好和谋求共生系统总体发展;遵循的行为模式应当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为对称互惠共生,组织模式应当从间歇共生发展为一体化共生;遵循的规则是法律保留原则和党务保留原则;追求的目标状态是在形成稳定生态环境法治架构的基础上实现立法兼容和责任衔接。  相似文献   

20.
"生命共同体"理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基础,在西方生态思想的批判和重构中汲取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滋养,在生态实践的深化拓展中孕育萌发。它是对人类最新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提炼,凸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格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要求更根本的绿色保障,内含更科学的治理思维和方法,蕴藏着更崇高的价值追求。系统剖析"生命共同体"的生成路径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