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江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以上,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16万苗族同胞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文化样式,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特质要素齐全,堪称为活态的不可多得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两岸以及台江县境内于清水江汇合的巴拉河两岸附近,居住着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个寨子都有一两条龙船,每年河两岸的苗族群众,都在这段河域轮点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当地苗族称为龙舟节。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这里的竞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事象,可算得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其独特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苗族姊妹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省清水江两岸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苗家山寨都要过"姊妹节"。主要地点在台江施洞。"姊妹节"是青年人的节日,是一个藏在花蕊中的爱情节日。每到这个节日,姑娘们都要精心地准备好五彩糯米饭,以及鸡、鸭、米酒,迎接邻寨的姐妹和小伙子们来过姊妹节。节日期间,姑娘们身着银光闪闪的华丽盛装,到踩鼓场上跳起优美的踩鼓舞,小伙子们则到江边划起龙船,节日气氛浓郁,热闹非常。  相似文献   

4.
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刺绣是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就苗族刺绣而言,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技能。随着当今旅游市场的发展,如何把苗族刺绣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纳入到旅游品的设计与发展中去,是一个重要课题,也非常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回族女性在经济变迁进程中,她们的视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都展现出她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仅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来考证回族这一民族特点。证明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是回族社会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0,(2)
<正>游牧文化是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有赖于与这种文化特质相一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存在会孕育与之相应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的发展;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肯定也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文化发生变化。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产业已经深刻受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商业文明的影响,草原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早已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7.
李娜 《实事求是》2017,(3):103-108
吐峪沟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传统村落,现代旅游开发加速了古村落的现代化进程。以现代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性因素的大量涌入,给当地传统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而剧烈的文化冲击。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交织着物质利益原则和伦理中心原则的矛盾冲突,既是商业利益对亲缘血族群体的撕裂,也是传统文化礼俗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交织与变异。维吾尔族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变化具有多元性,其变迁的关键在于将国家和主流社会推动的"指导性和引导性"变迁转向当地的"主动性"变迁,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变迁获得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表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与情感的塑造,向善向美的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强烈的社会心理,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精神文化变迁的主导方面。在促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工作者要执着于描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美好事物,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于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艺术弘扬、创造中,这样才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地名街名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是历史的化石,沧桑的见证,往往寄寓了当地的人情世态,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成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最好的见证,是成都城市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构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背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新疆伊犁一个哈萨克族村落——查干布拉克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描述了新疆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迁,探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哈萨克族的地方性生存智慧和文化适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现代性对乡村社会的不断渗透,农村闲暇娱乐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本文在苏北泉村麻将、棋牌娱乐闲暇发展变迁状况的质性调查基础上,指出其不断走向赌博化、灰黑化。并进一步通过消费主义文化视角分析这一变迁的发生过程,物化的农村闲暇娱乐生活带来熟人社会陌生人化,乡村社会走向“无主体性”村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生态文化,是苗族先民在适应和改造本民族独特自然生存环境的历史过程中所总结、提炼出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入手,分析指出低碳不仅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和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然后从苗族对森林、水资源的保护,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经验,低碳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五个方面阐述了黔东南苗族生态文化内涵,最后提出苗族生态文化对低碳经济的启示:传承苗族文化、保护自然环境,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倡导低碳消费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宗教发展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宗教发展这一变量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宗教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四大宗教相比较,基督教的发展尤其迅速。在农村地区,基督教的发展以"家庭教会"为主要形式,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甚至成为一些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新兴形态,这种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关注。农村宗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妨解读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衰落和亟待重构的一种变相反应。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兴仁等地苗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吃新节"的延续,现已发展为以苗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活动。"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有苗族村寨节日的祭祀仪式,有苗族精湛的传统工艺、剌绣、包绣、编织、银饰、蜡染等表演,有服饰、银饰、头饰、裙、背带、童帽等展示,有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有丰富的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有篝火晚会……"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展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彰显了原生态各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15.
飞歌响起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0):69-6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608 类别: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编号:Ⅱ-109 项目名称:苗族民歌(苗族飞歌)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简介:苗族飞歌是苗族民间歌曲的一种,曲调高亢奔放.流行于贵州台江、雷山、剑河、凯里等地.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和游方分别时,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根基。价值观与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在统一的。随着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历史转换过程。在这一历史转换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博弈,带来了社会信仰的动摇与缺失、社会道德的失范与滑坡、价值追求的纠结与迷失等现实困境。伴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变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需要新的精神生活。鉴于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必须以当代中国价值观整合当代中国政治信仰、重凝当代中国价值共识、重塑当代中国社会公德、重置当代中国生活方式,以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沟通的畅快,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宣传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其新闻宣传、事业建设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广电系统新闻报道的重头,特别是本地新闻报道,既是当地党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全县人民群众了解本县范围内重要新闻事件和当地党委、政府发布决策部署的窗口,在丰富本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现象,"集中地表现了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全部人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从各种形式的劳动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到变革社会的现实的政治活动,无一不包容在内"。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关岭、紫云以及贵阳、六盘水周边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建筑,既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也是构成整个村寨聚落的基本单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布依族的历史起源、地方特征、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图腾崇拜、礼仪习俗、居住模式、伦理制度、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文化和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是苗族文化的徽记,是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浪漫审美的象  相似文献   

20.
王海荣 《实践》2013,(8):52-53
人类文化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这种进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都必然遵循的发展规律,草原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发生的形态与结构的变化、载体与功能的转移及价值观念的更易,都表现为草原文化的变迁,并因此呈现出盛衰互见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