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创新融资模式是当前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深入剖析兵团城镇化建设传统融资模式的困境及成因并全面解读PPP模式的特征、具体类型以及基本融资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从城镇格局、行业属性、项目形态以及阶段特征四个维度探究了适合现阶段兵团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最后,针对当前兵团推进PPP模式的阻碍因素,从法律完善、市场经营、财政监督、风险防范、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与服务。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资金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不高、支持结构单一等问题,应通过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加大信贷资金投放等途径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应通过形成金融支持体系、健全融资担保增信体系等措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来看,土地财政引发的风险及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扭曲了城镇化进程,导致土地资源代际不公平,这使得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随着后土地财政时代的真正到来,为保障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应通过改革现有土地财政制度,优化土地财政内部结构,探索外部替代途径,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推动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型,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融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最直接承载和体现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作为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传统农业县市乌苏,必须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乌苏市作为北疆"金三角"的重要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影响 ,但长期以来的单一政府投资已经成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约束。拓宽融资渠道、投资行为市场化是激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运作的捷径。为此笔者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 ,然后指明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最后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融资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发展导向,这种城镇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动力结构一般可分为农业技术发展的推动、城乡之间收入与服务差距的驱动、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和制度改革的促进,四川藏区的城镇化动力不同于城镇化的一般动力系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新型城镇化思想的背景下分析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索出适合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伟 《实事求是》2012,(2):48-5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比较落后,城镇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带动力小,城市首位度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粗放,城市问的发展不平衡。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做好城镇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市群发展,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工业等。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为背景,分析乡镇基层政权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政权建设存在责权不对称、部分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不高、乡镇财政普遍出现亏损的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伪城镇化"现象。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不能够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地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户籍改革要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与土地改革双管齐下,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要标志。当前宁夏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然而,现实的区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决定了当前和今后宁夏推进城镇化不能再走传统粗放的城镇化道路,否则,难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宁夏必须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粗放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福州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8.3%.但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质的突出优势却没能得到有效体现,乡镇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开发.为进一步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增强城镇化发展后劲,要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产业的发展,突显乡土文化记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城镇化被视为继出口、投资之后又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哈尔滨市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二元结构明显的城市,城镇化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需要一个城镇化的总体规划。本课题在对哈尔滨市城镇化水平作出整体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性构想,为哈尔滨市下一步具体部署城镇化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充分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和城市发展、形成城镇体系、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基础产业的关系,探索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蒋文斌 《共产党人》2013,(11):36-3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过程和远大战略,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户口城镇  相似文献   

16.
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意涵。基于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充分城镇化"困境,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关系重构功能、资源整合优势、政策倡导角色等属性,探索了社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嵌入空间;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为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创设了合法空间,为实现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提供了新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资金从哪儿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使得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问题显得日益迫切。但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面临诸多困境,要走出困境,必须积极引导和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投融资方式市场化、多样化;规范投融资平台运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充实地方财政资金;完善投融资相关配套制度,盘活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资金。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屯垦戍边60余载,兵团人把无边荒原变成了绿洲,其伟业撼天动地。但对于兵团来说,绿色发展层次不高,经济粗放型特征依然比较突出,资源保障水平不高与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矛盾突出,单位生产总值耗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任务艰巨。鉴于此,强化生态卫士职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建设底线是兵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晨 《世纪桥》2014,(12):87-8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切实坚持惠民、利民、聚民,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和谐推进。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扎实的推进,就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秉承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走出一条独特的龙江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带动了全省重要战线和主要城市经济的全面跃升,谱写惠民、利民、聚民的美丽乐章。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与部署,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率先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河南是一个重大机遇,我们要清醒认识,深刻理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但同时又要以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深入推进,切实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河南省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