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与南苏丹石油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发 《西亚非洲》2012,(3):90-107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依赖石油收入和出口的国家,还面临着石油勘探前景黯淡,缺乏配套石油工业和石油基础设施、对从苏丹继承的石油合同的修改空间有限,以及与苏丹的跨界油田的管理问题尚未理顺等诸多困境。目前,在南苏丹的石油产业管理体系还尚未形成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应当在充分理解南苏丹的环境与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与南苏丹商议石油合同的继承与修改问题,抓住美国继续维持对南苏丹石油投资限制的机遇,巩固在南苏丹的石油投资。中国政府应当协调与南苏丹及苏丹关系中的石油利益,依托多边声誉机制和具有正式制度的第三方机制,改善中国与南苏丹能源合作机制的单一性,维护中国在南苏丹合法的石油利益。  相似文献   

2.
王猛 《西亚非洲》2012,(1):67-83
苏丹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主要标志就是2011年的南北分立。究其原因,首先是苏丹长期封闭落后,缺乏统一的历史实践和民意基础。埃及人以掠夺为主要诉求的征服式治理给苏丹的南北交往留下了深刻仇恨和痛苦记忆。阿拉伯穆斯林精英们以埃及为观察世界的窗口,在独立后未能有效运转英国人留下的国家框架。苏丹政府在独立后未能借助福利或社会保障体系减缓政治和阶级冲突;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时代特征转变,苏丹政府也无法借助对武装暴力的合法性垄断减缓社会冲突,苏丹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分裂。分立后的苏丹和南苏丹依然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经营,中国在原苏丹创建了较为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重要的海外石油利益。但苏丹南北分裂后对跨越边境地区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复杂的种族宗教矛盾,以及各国激烈竞争的趋势,使中国维护自身石油利益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尽管如此,中国与原苏丹长期形成的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南北苏丹在石油等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为中国维护和发展在当地的石油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邓延庭 《亚非纵横》2012,(3):22-29,44,59,61
卡宾达“独立”运动是现代非洲政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分离主义势力之一,自安哥拉独立建国以来长期威胁该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具有相似性质的南苏丹分离运动于2011年走向全面胜利的背景下,这个困扰刚果河口地区近4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何去何从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将在结合南苏丹独立所依赖的一系列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卡宾达危机发展的各种既有因素,同时讨论南苏丹现象发酵后可能给卡宾达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卡宾达未来是否能够成为第二个南苏丹将依赖于各方力量的最终博弈。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经营,中国在原苏丹创建了较为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重要的海外石油利益。但苏丹南北分裂后对跨越边境地区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复杂的种族宗教矛盾,以及各国激烈竞争的趋势,使中国维护自身石油利益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尽管如此,中国与原苏丹长期形成的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南北苏丹在石油等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为中国维护和发展在当地的石油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杨勉  翟亚菲 《亚非纵横》2011,(4):14-20,59,61
苏丹问题在非洲具有典型性:种族与民族矛盾交织;宗教与文化冲突汇合;资源争夺与地缘冲突并存。半个多世纪的独立未能解决苏丹的国家认同问题。苏丹分裂打破了非洲统一组织关于殖民遗留边界不可改变的原则,为打开中东与非洲民族和地区分离大门提供了范例。南北分治规定时间已到,双方分家争议问题仍未解决,阿卜耶伊归属问题前途未卜,留下定时炸弹。南苏丹自身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建设新国家的道路还有许多变数。  相似文献   

7.
苏丹南部地区定于2011年1月举行公投,以决定该地区是否从苏丹分离。从目前形势看,苏丹南方公投的如期举行基本上不会有变。如果公投顺利,苏丹北南和平分离几成定局,南方将获得独立。苏丹政治上的这一重大变化将对苏丹北南双方、邻近地区、整个非洲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但不致对中国与苏丹的传统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1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苏丹已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石油进口国变成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石油出口国,石油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苏丹和平进程。苏丹石油项目被两国领导人共同赞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中苏石油合作模式的内涵包括:中国石油企业秉承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主要依靠国际公开招标方式进入苏丹市场,项目经营完全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运作,输出先进适用技术,并推进当地人才培养,在当地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该模式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加深了中非友谊,促进了中非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而且对开拓国际石油合作新领域,有效推动中非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印度投资苏丹石油业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亢升 《西亚非洲》2003,(6):49-53
受制于国内技术、资金等条件 ,苏丹政府鼓励外国公司投资苏丹石油业 ,以促进苏丹石油业及国民经济的长足与健康发展。苏丹国内的特殊情况和它在国际上所处的不利环境 ,使投资苏丹石油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 ,印度近期向苏丹石油业领域投入巨资的举措特别引人注目 ,且已取得较好的业绩。印度投资苏丹石油业是由印度对其石油安全的关注、苏丹石油业的发展前景、投资苏丹国际环境的转好、印苏 (丹 )间的地缘优势及意义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南苏丹冲突的内部原因,认为“苏丹人民解放/军队”的分裂、基尔“大帐篷政策”的破产、各派对石油资源的争夺等导致了南苏丹危机的爆发。由于南苏丹政府和执政党内部缺乏和平化解分歧的有效机制,军事斗争成为解决政治纠纷的最终选项。本文还对有关南苏丹冲突的“部落战争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该论调无法解释南苏丹冲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初,南北苏丹发生"断油"事件,使得双方关系紧张加剧,最终酿成军事冲突。从经济角度看,冲突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双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9月底,两国总统终于在各方催促下达成协议,恢复彼此石油联系,但边界争议等敏感问题仍未能解决。从目前看,南北双方既有较强的政治互斥性,又有较强的经济联系性,形成"斥而难舍"的状态,未来发展仍存在诸多变数。中国在"断油"事件期间承受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在如今南北苏丹关系暂缓的有利时机下,中国应抓住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从地区战略角度采取积极性政策,确保中国利益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捷 《亚非纵横》2013,(4):8-14
2011年南北苏丹分离以后,南苏丹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但是,部族冲突、反叛运动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停滞,反映了这一进程的诸多困境。南苏丹有沦为失败国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苏丹南部公投结果已于 2 月初出炉,98. 83% 的选民支持南部从苏丹分离。苏丹总统巴希尔已宣布承认和接受公投结果,南方独立建国进程即将启动。未来苏丹南方政府面临公投后谈判、维持国内团结、重建和发展经济、维护安全稳定以及发展对外关系等一系列艰巨任务。预计苏丹南方政府未来政策将以和平发展、对外友好为基调。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阿卜耶伊问题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苏丹南北冲突的一个缩影,基于宗教和种族差异的农牧民冲突和石油资源争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阿卜耶伊是南北争端中的一个单独问题,但它与南方公投后苏丹南北面临的诸如南北边界划分、石油收入分配、安全安排、公民身份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阿卜耶伊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南北双方的未来关系。假如阿卜耶伊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南北双方的和平分离就有望稳步推进,该地区也就可能成为解决其他悬而未决问题的模式;反之,阿卜耶伊将很可能成为苏丹的克什米尔,并使苏丹再度陷入南北战争的泥潭。  相似文献   

15.
将要来临的全国大选是苏丹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点.此次选举不仅将决定苏丹民主转型的成败,还将关乎苏丹的和平与统一前景.尽管大选延期给有关方面提供了更长的准备时间,但通往大选之路并未因之而畅通.战乱未休的达尔富尔地区能否以及怎样举行选举、执政党的全国大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能否继续协作以推进大选、三大反对党能否在选举中起到掣肘作用等原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新的不确定因素又不断出现,从而使这场期待已久的民主选举充满变数,并进而增加了苏丹未来政局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陶涛 《国际交流》2010,(2):29-31
4月11—15日,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大选。我有幸作为中国观察团成员前往苏丹,亲历了这次颇为复杂的大选.观察苏丹选后局势的发展,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7.
苏丹内战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苏丹内战是当今世界历时最长、产生原因最复杂、冲突解决最棘手的内战之一。导致苏丹内战爆发和持续的因素主要有宗教问题、种族问题、认同问题、殖民遗留问题、国家权力分配问题、环境资源问题及外部影响问题等 ,但宗教问题是最关键的因素。北方伊斯兰教和南方基督教的冲突对内战的爆发、进程及未来走向都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 ,苏丹内战就是宗教冲突激化和延续的结果与表现。两种宗教固有的不同政治观是导致南北冲突的本质原因 ,也决定了冲突的解决必然是困难重重。尽管苏丹内战可望结束 ,但无宗教间的真正平等与友好就不会有苏丹的真正和平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始自2003年初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近年来迅速上升为新的国际热点问题,且由于中国和苏丹有传统友好而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达尔富尔问题也成为国际上一些组织和个人用来攻击中国的一个"借口",而"沾染"上"中国因素"的达尔富尔问题反过来又进一步高调占据国际媒体。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是生态恶化导致该地区部落间的利益冲突。达尔富尔问题从苏丹内部一个地区的生态战争"升级"为一个高度国际化和政治化的政治与外交战争,主要源于该地区局势趋于恶化、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十年祭活动的警示作用,以及美国政府的高调介入。而后者是最主要因素。中国主张用对话和谈判、发展与合作的方式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目前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是至关重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为何解除对苏丹的制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11事件后不久,联合国解除了对苏丹持续5年的制裁。虽然制裁解除与否对苏丹无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制裁本身实际上形同虚设,但制裁的解除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其中包括苏丹政府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苏丹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美国对苏丹政策的改变,以及苏丹所蕴藏的丰富石油资源等。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对苏丹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刑事法院试图确立一种超越主权限度的法律秩序,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实践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严重冲击,国际刑事法院所签发的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的逮捕令,是国际刑事法院与非缔约国发生直接冲突的首起案例,这一冲突本身反映出不同法治模式间的碰撞.由于割裂了苏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低估了巴希尔总统对苏丹国家转型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国际刑事法院签发对巴希尔的逮捕令,本质上是对正确问题的错误答案.逮捕令短期内不会对巴希尔总统产生实质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严重影响他作为国家元首的合法性基础,对苏丹脆弱的国内和平增添了不少变数.苏丹有必要积极寻求有效应对之策,以法治手段推进社会转型和民族国家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