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撰写奉献的人生韦洪基刘伟刘月涛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是一部书,有的人在上面记录愚昧、邪恶;有的人书写丑陋、庸俗;有的人则撰写勤奋、拼搏和奉献。”你——黑龙江省穆棱市河西乡司法所长曹庆仁,就属于后者。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1年,你年年被穆棱市司法局评为先进工...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司法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适应国际潮流的要求,是司法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新时期的司法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要坚持“自上而下”,维护司法统一;要有利于更好地接受监督。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最佳结合;实现司法理念的现代化;理顺司法机关与其他相关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独立、清廉、职业化的司法队伍;树立司法权威。中国司法改革的任务主要有:加强司法队伍职业化建设;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保证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健全司法工作保障机制;改革诉讼制度和程序。  相似文献   

3.
郭金才 《法制与社会》2010,(10):113-114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司法的行政化,地方化及司法腐败等现状令人堪忧,为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权威,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赖感,就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充分保障司法独立;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提高公正司法能力;加快司法运作效率,维护公平正义;加强司法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4.
司法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司法建设、司法改革、司法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司法理论博大精深,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可概括为“八个明确提出”,即明确提出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明确提出司法权是对案件事实和法律的判断权和裁决权,是中央事权;明确提出以司法责任制为牛鼻子,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对司法权的制约监督;明确提出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司法队伍;明确提出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坚持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统一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董必武同志强调人民司法工作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建设,坚持服务大局;谨记司法属于人民,司法为了人民,司法依靠人民;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尤其要尊重司法规律。董必武同志确是人民司法传统的缔造者、传承者和发展者。  相似文献   

6.
侦查权司法控制的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明 《时代法学》2008,6(2):83-88
全面推行侦查权司法控制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再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开展侦查权司法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侦查权司法控制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侦查权的行政性质是司法控制的内在型基础;保护被追诉人权剩是侦查权司法控制的外在型基础;正当程序理论是侦查权司法控制的理想型基础;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是侦查权司法控制的法理型基础;刑事诉讼构造理论是侦查权司法控制的结构型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重要标尺和有力保障。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体现法治现代化要求,具有司法现代化品格;要遵循司法客观规律,契合司法实践需求;要立足中国制度国情,传承优秀法律文化;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借鉴海内外先进制度。实现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从刑事司法理念现代化、刑事司法体制现代化、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刑事司法能力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8.
钟丽君 《中国审判》2009,(10):66-67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刚一组建,便率先提出并有效实施了颇具特色的“1234”和谐司法战略,即着力探索一个司法中心突出机制,创立以人为本的对话型司模式,切实履行审判职能;着力探索司法效果的两个发散机制,创立富有成效的协同型司法效果扩张模式,努力开创司法宣传和司法交流的新局面;着力探索三个司法效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中国法律》2012,(5):4+57-1
在本届政府临近换届之年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不久前公布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阗於司法改革的白皮书。白皮书共分五部分: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加强人权保障;四、提高司法能力;五、践行司法为民。这份白皮书,和中国政府此次发布白皮书的举措,都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审查的理念和制度要素发轫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要服从更高的法律以及权力要受到法律制约的历史性观念。这种制约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获得了法治理念的形式,其后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相互作用,并通过制度要素的整合构成人类法治文明的制度基石。司法审查的制度化要素主要有:理性的司法主体是司法审查制度的主体要素;审查程序的司法化是司法审查的程序制度要素;各种形式的高级法是司法审查及其权能的依据;通过司法解释审查行政行为和立法行为的合宪性,是司法审查的内容要素;司法审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导致它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法治文明生长的共同趋势和必然选择。我国建构司法审查制度要结合司法审查的司法性和政治性特质,形成宪法法院和普通法院相结合的审查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1.
暂缓起诉制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暂缓起诉制度或被以效率或被以价值原则的名义推向了实践舞台;暂缓起诉制度的诉讼程序之暂时中止、缓起诉、暂时不予起诉等称谓的实质具有共同的特征;暂缓起诉制度符合恢复性司法的目的、符合法律经济学效率的理念、符合司法价值追求的规律,体现着司法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司法能力逐步的提升,体现了刑事司法与犯罪现象之间关系的司法能动性,具有深厚的法理学、法哲学基础;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是和谐法治理念的司法贯彻,且具有司法领域制度的契合性和时代契合性;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回应型法治发展趋势规律,也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全球化规律”即法制程序化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萧扬 《中国法律》2004,(6):1-4,49-55
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取决於政治制度的性质。以内容而论,司法制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组织、人事和活动。司法组织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司法体制”,解决司法机构设置和权力划分等问题;司法人事制度,主要指司法官员的任免、考试、保障等制度;司法活动制度,则主要指审判及其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体制层面确立司法裁决终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该原则的确立,必将极大地提高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极大地提升法院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必将有效地理顺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关系,并能在司法领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领导原则。将司法裁决终局性原则确立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可以使改革不走弯路并可以使改革卓有成效。确立该原则亟待配套两方面的制度措施:实行四级三审终审的审判制度;创建科学的再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中立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没有司法中立,便没有法治。司法中立是法治的基础性构件之一。司法中立是由人性需求、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现实理性等因素共同育成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理性平衡要求是司法中立的个性基础;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及公权力的分立是司法中立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的中性特质是司法中立的经济基础;权利与权力的法治张力是司法中立的政治基础;以理性为内核的权利文化则为司法中立提供着文化给养和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阶段,私人侦探介入刑事诉讼具有一定积极意义:1.能弥补公力救济之不足,有助于将刑事司法改革引向深入;2.有利于实现司法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3.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益。因此,应允许其介入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判》2009,(10):4-5
9月1日,全国中级、基层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轮训正式启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首期轮训班开班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王胜俊院长指出,坚持“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人民法院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重要制度成果;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大力推进司法改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和态度;“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既是司法理念问题,也是司法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焦点与视线     
为期三天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于7月29日在大连闭幕。会议在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工作的同时明确提出,当前司法行政工作要统一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行政工作;要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司法行政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要加强学习研究,探索解决司法行政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须。因为建设法治中国,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司法必须被国民信任和尊重,否则,法律、法治将形同虚设;建设法治中国,政府权力必须被制约,而制约政府权力的重要机制是司法。人民如果不信任司法,不运用司法监督和控制政府权力,政府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将不可避免;建设法治中国,社会矛盾和争议必须主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第一,“3性”原则优化司法理念。司法理念的“3性”原则意味着中国司法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就是坚持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治性。要坚持司法的政治性,但不能坚持司法的政治化,不能以政治化方式来实现司法价值和功能;要坚持司法的人民性,但不能坚持司法的人民化,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行政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干好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具备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必须有一股苦干、实干的劲头;必须有一种创新发展的思想;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转变观念,要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司法行政工作要发展,开创新局面,首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司法局作为政法机关的一个部门,确实存在着职能弱、任务重、制约力差的状况;司法行政干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畏难和自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敢于破除传统观念的决心,有善于寻找工作切入点的能力,有勇于开创新局面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