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财务管理的情况和问题一九五三年全县农业社的产量均超过互助组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超过一般农民百分之三○到四○左右。每社并平均有一百万到一千万左右的公共财产,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再加上贯彻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思想觉悟更有所提高,因而今年建立社村庄和入社户数大大增加。全县截至二月份不完全统计:已建立新社八一个,参加的有三、二六六户,比去年增加社四倍到五倍,增加户五倍到六倍。其中八一个新社中,二○户到五○户有六三个,内有三个是全村入社;五○户以上至一○○户有十七个,内有一个是全村入社;一○○户以上有一个。去年旧社的户数也大大扩大,由五一七户增加到一、五六五户,其中二○户到五○户有三个;五○户以上到一○○户有七个(内有三个全村入社);一○○户以上到一五○户有二个(内有一  相似文献   

2.
16年前还是一个"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长期吃照顾,越吃志越短"的穷山村,如今成为拥有集体固定资产上亿元,被誉为"四川省小康示范先进村"。领头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就是四川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彭州市大宝镇宝山村党委书记兼宝山企业集团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贾正方。但谁能想到这位带领群众治山治水、由穷变富的领头雁,却是一名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有0.02接近全盲的人。心系宝山情宝山村座落在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龙门山白水河畔,海拔1050—4200米,面积56平方公里。全村有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586户、2114人。贾正方出生在宝山村,全村的  相似文献   

3.
1985年,河南省西峡县陈阳乡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刘江华主动放弃了转志愿兵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告诉父母,他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一年前村老支书告诉刘江华:“咱秧地村有144户人家,其中83户常年靠救济度日,有9户人家祖孙三代同住在一间破草房里。有6户人家5口人盖一床被子。全村26名学龄儿童,只有4个孩子在上学,村里的中学生也只有你这一个了。”老支书的活深深刺痛了刘江华的心,他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1986年春,刘江华卖材了家中的3头耕《,领着村里的几个年青人,田进了商海,坏而两年后他亏本兀…  相似文献   

4.
海口市秀英区文体局局长瑞歌是我的老朋友,他经常约我到乡下走一走。上次我们去了美目村。 美目村,秀英区永兴镇罗经村委会的—个自然村,位于海榆中线21公里处。全村有128户,675人,耕地面积720亩,主要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瓜菜、水果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他坚持把廉政建设摆在支部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每季度为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增强支部班子防腐拒变的定力。在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的田间地头,跑熟了全村6个自然村77户贫困户,与群众谈生产、聊家常、谈发展……他就是钦州市灵山县委组织部派驻该县佛  相似文献   

6.
<正>"老庄,新年好。最近身体怎么样?""挺好的,就是腿不架势,先天不足。"话一说完,他就爽朗地笑了几声。老庄所在的泗洪县车门乡王沟村,全村共有926户、4095人,其中贫困户179户、491人。老庄现年60岁,腿有残疾,一家四口,老父亲84岁,妻子60多岁,女儿刚刚出嫁。老庄这样的情  相似文献   

7.
在美丽的长江西陵峡北岸,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周家湾村。全村868户人家,有预制结构房屋329户,电视机680台,大小机动车80多辆,300户安上了有线电视,148户安了电话,500户有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村民们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什么该村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他们选了一位能为他们说话办事的好代表——秭归县人大代表赵士胜。  相似文献   

8.
记者最近深入江苏南部地区一些外资企业工人聚居地,发现苏南外资工厂孕育的中国新生代产业工人,正在新的、较高的起点上生成。农家小楼成了工人宿舍几乎家家都有房客。房屋租金已经成为全村居民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春风居委会一户戴姓老两口的家是一幢二层农家小楼,夫妻俩住楼上,楼下一间近20平方米的房间住着3个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的工人。每个月300元的房租成为老两口的一笔固定收入。据了解,位于无锡新区旺庄镇的春风居委会如今仍然被当地人称为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四周都是工厂和城区道路,已经没有人种田。这个只有600多户人家…  相似文献   

9.
20年如一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如今,他带富了全村98%的群众,却因积劳成疾倒下了,留给家人的仅仅是历年来获得的26本荣誉证书——全村415户1921人,已有89%的农户建起了楼房,90%的农户装了固定电话或买了手机,97%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池……作为带富一村的领头雁,他却因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时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乡有个民族企业─—平顶山市杨西制革厂,厂长是优秀民营企业家─—郭保健,一位精明能干、敢于创大业的回族青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郭保健与本村多数村民一样,从事屠宰加工业,小本经营。后来,他发现全村年均屠宰量在6万头以上,多数皮毛都很便宜地卖了出去。夏季,有的因不能及时卖出霉烂变质,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他想,要是搞皮毛加工,既能给全村的屠宰户解决皮毛的销售问题,又能带领他们走另一条致富路。1988年,他办起了杨西村第一家手工皮毛加工厂。当年建厂,当年获利。在他的带动下,…  相似文献   

11.
大咸服村是莒县青峰岭水库的库区村。全村426户,1370口人,1276亩耕地,如果除去500亩荒岭、荒沟,人均可有效利用的耕地不足0.6亩。每逢汛期,青峰水库的水便淹到村心。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大咸服村曾经的贫穷与落后。过去,全村年吃救济粮35万斤以上、“菜金“3万多元。生产靠扶持,吃饭靠供应,花钱靠救济,是个名闻遐迩的“三靠村“。到199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6元。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全村缺粮断顿的户就达70%以上。治安状况极为混乱。为迅速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责成政府办公室定点帮扶。近三年来,县政府办公室连续选派三名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科级干部进村蹲点。经过与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咸服村在全县库区村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库区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可从下表看出:  相似文献   

12.
尼勒克,这里有美丽的大草原,但这里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传统养殖的方法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巩乃斯牧业村成了出了名的穷村,村里的当家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全村150户720人辛苦一年,依然吃不饱饭的情况始终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但是,他潜心为民办实事却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褒奖,1998年他以绝对高票当选枝江市人大代表。今年42岁,高中文化程度,现任白洋镇舒家咀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国政,在全村267户1050个村民的心中,他是一个潜心为民的好代表。父老乡亲深深地记得,在全国人民“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末,舒家咀村却是另一种景象:“稻谷卖给牲口吃,柑桔扒了只卖皮,农民的人均收入低,村里债务一笔大一笔。”1999年底组织上将村民视为“狠人”的张国政推举到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正当披挂上任的张国政日夜苦寻富村良策的紧要关头,2000年的金秋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1,(13)
走进沂蒙老区,便听说刘团村是山东省第一个农村电气化村;沂蒙山区第一个住房全部别墅化的村;沂蒙山区第一个普及直拨电话、有线电视的村;农田水利实现了现代化的村;孩子免费上学、老人实行退休制、村民免费全国旅游并享受免费医疗的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每年人均收入2万元的村。一切令人惊叹,但一切并不偶然。解放初期,刘团村不足20户人家,共300口人,全村总面积不足50亩地。全村当时只有3名党员,一位名叫孟宪法的抗美援朝归来的军人,担当了村第一任支书。从此,历届村支部作为上承国家政策、下达村民意志的组织,领导着全村老老少少  相似文献   

15.
元江县大水平乡那整村公所,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的热坝区,是傣族聚居的行政村,有463户、1951人,土壤肥沃,热量充足,水源丰富。但由于水、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该村支部书记、副书记(兼村长)、支委(兼文书)等都是县、乡人民代表,他们在领导全村工作时,把人民代表工作贯穿其中,制定了人民代表联系制度:全村7个县、乡人民代表,每人联系一个合作社、选民30人、农户3户,一年内为集体和群众做好事2——3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代表们积极走访联系选民,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结合当地实际,扎扎实实…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15,(1):2-2
【正】李国刚,丹江口市官山水库管理处工会主席,2010年因为工作需要,临危受命担任孙家湾村支部书记。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号工程",上任伊始,他就面临全村854户3307人移民的外迁和282户955人的内安重任。他不怕辛劳,始终把移民群众装在心中,千方百计地做细各项工作,以扎实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移民工作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刘宝善是河南省内乡县大桥镇杨沟村人,他既是县政协委员,同时也是镇人大代表,虽说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老汉儿,却被全村480余户果农和市县农林部门誉为“林果土专家”。一个山里人居然推翻了“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的千年定律,神话般地培育推广了“河南内乡杨沟密桔”。  相似文献   

18.
正百色田阳县南部的大石山区那坡镇尚兴村,自然条件恶劣,地少石头多,17个自然屯275户人家分布在一座座大石山脚下。全村只有213亩耕地,人均不足0.2亩。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获得者莫文珍就出生在这里。1971年,因贫穷而高中辍学的莫文珍回到村中,并成为村文书。此后的十几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替村民跑乡政府领救济粮、要衣服。"每次天不亮就出山,还  相似文献   

19.
“当一名人民代表,要当就要当出一个样来。”这是连任三届嘉鱼县人大代表的潘家湾镇九湾村党支部书记卢其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十年来,他把一个集体亏损27万多元的后进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积累达20多万元,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2600多元,全村402户平均存款万元以上的有337户。  相似文献   

20.
面向市场发展民族经济──铅山县陈坊乡长寿村的调查陈艳梅陈坊乡长寿村是铅山县少数民族(畲族)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山区,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151户,602人,其中有7个村民小组散居了畲族群众,49户,181人。全村有耕地819亩,其中水田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