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文件精神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决定》的实质,从而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分析和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深刻总结了50多年来我党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基本举措。这是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加强执政理论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执政思想,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显然,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最能决定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新探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提高干部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实践证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就是提高干部素质。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干部素质。必须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5.
在加强参政党的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回顾党的执政历程,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当前,我们在贯彻学习《决定》精神中,要把握领会一个精神实质,认清两个转型的时代背景,明确我们党执政的三大特点,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努力增强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负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科学而准确地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总结了55年来党的执政经验,全面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了明确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之所以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根本问题,是因为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根本经验,揭示了原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教训,提醒我党要高度重视解决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全面理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精神,要全面正确理解"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科学含义.学习贯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抓住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贯彻落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键是要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以及法规和制度上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考验,也是工会组织的政治任务和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坚持总结过去、尊重历史与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坚持党的执政目的和执政基础相统一,坚持党执政的合法性与科学性相统一。这六条执政经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化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并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党的执政制度创新,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和执政治国的行动指南,承载着中共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与执政理想。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执政理念在内的执政理论范畴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便兴起了对党的执政理念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理性研究的多轮热潮。国内学术理论界紧密围绕党的执政理念演化与发展问题以及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和落实路径等展开了精彩纷呈、见仁见智的深度探讨,成果丰硕、新论叠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党的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执政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执政经验也不断升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党的基层组织新的依托,其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新领域。提高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党的执政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协助党调控社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部分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组织覆盖面不广,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党员教育培训管理不到位,党组织战斗堡垒不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应当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遵循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客观规律,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沿着明确的实践路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健全组织形式为基础,开展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障,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为目的,改革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向科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执政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局部执政,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30年从自在执政到自觉执政转变的两大阶段,党的主要执政经验是:必须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必须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史上是里程碑式的文献,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决定》,深刻把握《决定》的理论主题、实践指向和科学思维,才能真正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党的制度建设是党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从建党之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经历了从初步创设、有益探索到制度危机的曲折轨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走出制度危机,走上了依靠制度创新、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党内制度体系。总结9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继续推进党的制度创新必须注重制度的系统性、配套性,注意制度之间的有机衔接;必须注重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警惕党内潜规则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