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云南是诗歌的海洋,那么作为云南傣族的叙事长诗,就应该是一条浩浩的大江。在傣族人民中,有各种各样的诗歌在流传。有传统的民歌,各种调子、山歌、情歌、儿歌等等。但是最突出的还是他们的叙事长诗。这些长诗不仅反映了傣族人民的历史,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令人惊叹的。就我们所知,篇幅不等的叙事长诗,不下三、四百部。短的数百行,长的达数万行。这些艺术珍品,远没有充分发掘出来,更谈不上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就目前所知,仅有关《阿銮》的叙事长诗就达五百多部。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不是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单位编的《傣族古歌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明傣族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就已经以自己充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理想,创作了许多反映先民们各个时期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4.
徐松 《今日民族》2016,(6):58-58
正《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分为上中下3卷,共186部。上卷收彝族、哈尼族叙事长诗58部,中卷收白族、傣族叙事长诗42部,下卷收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叙事长诗86部。在当下这个数字化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编者和出版者大力推出如此大体量的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是需要勇气和远见卓识的。  相似文献   

5.
傣族劳动舞     
生活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乡曼兰村的傣族妇女,至今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劳动舞,在节庆或劳动之余,以三弦或口琴伴奏,用舞蹈生动地再现了整个稻耕劳作从撒种到装谷入仓的过程,舞蹈动作形象逼真,反映了傣族妇女勤劳朴实、喜庆丰收的心情。跳劳动舞,人数可多可少,以双数为多。舞者以场中某一点为中心,“米”字状向四周排成直线排开,舞曲响起,舞者用动作表现妇女在秧田里撒种的情景。劳动舞虽然舞曲节奏十分简单,通曲不过8个节拍,但在反反复复的舞曲循环里,舞者要做完撒秧种、拔秧苗、捆秧苗、下田栽秧、薅秧、守稻田撵鸟兽、割稻、…  相似文献   

6.
现在,文艺界就当前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存在哪些问题、文艺作品应如何正确描写爱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是很必要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作家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同时,如果作家注意向优秀的民间文学学习和借鉴,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爱情描写,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能在如何正确描写爱情这个问题上给我们一些启示。傣族民间叙事长诗都普遍写到了爱情,而且写得相当出色。它既给人一定的思想教育,又给人新颖的美感享受。《召树屯》中所描写的召树屯与喃婼娜的爱情,是那么生动感人,却又有深刻的蕴意。《线秀》的主题就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关系。《松帕敏与嘎西娜》表达了历史上傣族人民对贤明君王的追求,却把松帕敏与嘎西娜忠贞的爱情融入其间。《娥并与桑洛》写的是爱情悲剧,却意在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  相似文献   

7.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省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西双版纳、德宏地区。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傣族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诗歌,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几部傣族古代叙事长诗,仿佛从这里看到在傣族古老的艺术长河中,几朵雪白透亮的浪花在  相似文献   

8.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9.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位长期坚持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并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的作家王松,近年来因为工作成绩优异,引起了中国文壇的密切注意;继他的那本与傣族作家岩锋合作整理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相猛》,获得了一九七九——一九八二年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之后,一九八三年他的另一部有关民族文学的论著《傣族诗歌发展初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一次给民歌以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回顾我参加整理撒尼(彝族支系)长诗《阿诗玛》的过程,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亲切,意义是多么深远! 长诗《阿诗玛》整理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由于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时代撒尼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且先后翻译成几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这是撒尼人民长期口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首优美的叙事长诗,也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珍宝。这部长诗的发掘、整理、出版、是坚持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收获。  相似文献   

12.
当你进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所辖的漠沙坝、戛洒坝时,一定会被那奇妙的傣族支系花腰傣人的歌声所吸引。生活在芳草萋萋的哀牢山下、红河岸边的傣族支系———新平县花腰傣人,据2001年末统计有人口41020人。花腰傣人能歌善唱。他们的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歌、赛歌等。其唱法有“说络”(放声歌唱)、“唤哈”(吟唱)和“哎滚歹”(唱挽歌)。歌唱的内容有古老的叙事长诗、生产生活习俗歌、婚姻爱情组歌和即兴而歌。歌唱,是花腰傣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他们上山放牧、割草、砍柴要唱;下田劳作、田头地尾小憩也要唱;夜幕降临后他们来到寨脚万年青…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7,(1)
《正月》与《离骚》虽然时代相隔久远,但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手段方面存在相似性。两首诗创作时的背景都是国家政治昏暗、小人佞臣充斥朝廷,诗歌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情感具有相似性,诗中君主形象、得志小人形象、广大人民形象也存在相似性,两者都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的创作手法。这说明《正月》可能对《离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乔叟笔下巴斯妇,是其自身对社会世俗的深刻批判,更反映出乔叟自身的妇女解放思想,是乔叟自身对妇女解放意识的呼唤。乔叟试图通过塑造这一女性形象,提高妇女的地位,让妇女从男权社会当中解放出来,废除封建男权思想。巴斯妇的形象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巴斯妇自身仅重视爱情和婚姻自由,却未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唤醒社会对于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正>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全国有130多万人口,其中,云南有122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竹简上刻记下了自己的文化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成的长诗就有550余部。据传,古典傣族文献有"别闷系版康"(84000册)。目前尚存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县(市)图书馆、档案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用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以及转向纪实美学风格等,这一系列变化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国家形象的多面性特征。从叙事、主题、审美三个维度来解读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及国家形象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充满内涵的,其叙事表现着党的领导水平与宣传能力,影响着政党权威与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从叙事观念的形成到叙事话语的互动,形成了叙事范式逻辑。革命叙事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形象重要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叙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记忆与叙事书写,更影响着当代党史研究的历史认知与政治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8.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20.
傣族社会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时期中,法律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材料,有关傣族早期法律的情况一直象被迷雾笼罩着宫殿一般难以揭示。本文不揣冒昧,利用傣族古文献资料和汉文历史资料,对傣族早期法律作一初浅的研究,并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一、传说中的早期社会规范在傣族的古文献中,傣族先民的历史被分为若干时代。洪荒时代以前的历史近乎神话,是傣族先民对人类诞生的猜想。而洪荒以后的历史记载尽管还与神有紧密的联系,但却反映出傣族先民不断进化的历程。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