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沈桂桥  贺劲松  张兴 《世纪桥》2010,(17):139-140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群体动力各要素,包括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群体结构性质动力、群体公约动力以及群体凝聚力动力的分析,着重从培养选拔优秀的军队后勤管理群体领导、设定正确积极的军队后勤管理群体目标、营造团结向上的军队后勤管理群体氛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群体动力理论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沟通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冲突与问题,探讨大学生群体沟通及其障碍,提出有效沟通的途径,来研究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留日、留法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两大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而言,留日群体重视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留法群体重视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唯物史观来说,留日群体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论”,留法群体强调唯物史观的阶级性,重视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认识和观察社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而言,留日群体侧重对资本主义的学理性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留法群体则侧重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和特征的认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留日、留法群体特别注重在实际的运动中和社会组织中发挥表率作用,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留日、留法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就两大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而言,留日群体重视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留法群体重视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唯物史观来说,留日群体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论",留法群体强调唯物史观的阶级性,重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认识和观察社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而言,留日群体侧重对资本主义的学理性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留法群体则侧重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和特征的认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留日、留法群体特别注重在实际的运动中和社会组织中发挥表率作用,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当时领袖人物群体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该文主要探讨当时知识分子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分析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基本概况,正确认识该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贡献及产生影响等,对当今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雷 《求实》2009,(Z1)
所谓群体,一般是指按某个或某些特征结合起来而进行共同活动的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人群结合体。把群体按照其结构特征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美国社会群体学家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谈到非正式群体时认为,传统的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实  相似文献   

7.
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群体心态。文章通过调研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政治认同、关注倾向、社会情绪、价值取向等,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态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态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中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延期毕业群体应进行有效管理。对这类学生可以组建延长班进行统一管理,帮助他们重树学业生涯规划目标,尽早完成学业。对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了这一群体学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原则,有助于促进这一群体学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镇企业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乡镇企业的非正式群体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内聚力,核心人物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围绕非正式群体的冲突比较多。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方式上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区别对待,注重联络感情、有效沟通的艺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对核心人物的研究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心理学家卡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从群体心理动力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群体心理动力是一切内外部助推因素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其群体心理动力结构包括高成就动机、高目标同一性、高群体认同感、高群体归属感和高群体效能感等五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一心理动力结构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方式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三个: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和网络的互动传播。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容易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此外,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群体的认识发展中存在着效率问题 ,追求效率是群体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认识论研究应关注群体认识效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反映着认识论研究由定性研究阶段走向定量研究阶段的发展趋向。关注群体认识效率 ,必须明确群体认识效率的内在规定性 ,分析制约群体认识效率的因素 ,并探讨提高群体认识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非正式群体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爱好、共同处境,还有同学、同乡、同血缘等因素自动形成的群体,是没有明文规定的自然形成的组织。以感情为纽带是非正式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群体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依附关系。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维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PDCA原理的精髓在于解决各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近年来,高校在学习、心理和经济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人数急剧增长。基于PDCA原理构建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过程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在学习、心理和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党建文汇》2005,(3):9-9
前不久,有关部门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群体中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问题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看到,农民工群体中的党员从总体上看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这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艳红: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相对那些经某级组织认可、登记、管理的正式学生群体而言的,它一般以成员间的共同兴趣与个人友谊为纽带,自发形成、自由组合、自然产生领袖人物。非正式学生群体参与人数众多,活动频繁,几乎涉及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分散和即兴的形式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成员,并且对群体外成员也会产生一定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甘萍 《党史博采》2013,(9):12-13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译推介马列经典著作,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构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探索和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梅奥通过其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组织管理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组织中不仅存在着严格规则和等级制度的正式组织,还存在着另一类组织形式,即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亦称为非正式群体或非正式团体。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生活习惯方式,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需要构成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和纽带。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在组织行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与功能,将会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提高。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在高校,由于大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是社会风险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阶层视角出发,基于心理与信仰、组织与沟通、技术与媒介、环境与负压四个维度构建了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分析框架,并以行动群体的阶层属性为基础,对30个案例分组进行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构成要素上的异质性、各影响因素在群体行动中作用强度的非均衡性两个层面。对这些差异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生存处境、资源的可及性和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以阶层为内核的多因素耦合机制作用下,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以差异化的要素组合和非均衡的要素作用强度分布呈现出来。本文从行动主体阶层异质性角度呈现了群体行动的内部结构性差异,同时也揭示了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差异生成的关键动力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的针对性有所启益。  相似文献   

20.
顾建键 《理论文萃》2008,(3):13-20,5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育、发展和完善,新经济组织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也飞速增长,并逐步形成了雇工群体。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和科学把握这一群体的状况、需求和发展趋向,及时解决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