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明 《俄罗斯研究》2003,(1):79-82,9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时,俄罗斯曾幻想能迅速融入欧洲文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近20年来,俄罗斯却历经曲折。面对发展道路的实践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俄罗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理性审视曾经否定的苏联历史。考察剧变前后不同时期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探寻俄罗斯重评苏联时代的背后动因,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评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评斯大林及苏联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乃至国家行为。充分认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重评苏联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对待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对于把握俄罗斯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主义由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四方面组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相继出现的。斯大林的经济制度出现于30年代初;文化和社会制度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斯大林的政治制度出现于30年代末。斯大林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在指令原则基础上而不是在市场力量作用基础上运行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达到政治目标的合适工具。它体现出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而轻易地转向战时需求。强调重工业也意味着一种无视消费者需求的经济。由此,不必依靠物质刺激来激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是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最为重大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苏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及其对策错误。一、问题的提出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其经济模式主要有四,即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6.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7.
《新民周刊》2012,(34):80-80
1899年7月11日,9名意大利的企业家和皮埃蒙特贵族以8万里拉的社会资本创建了"意大利都灵无名氏汽车制造厂",采用盾型商标。同年,菲亚特的第一辆汽车4hp问世,这种外形近似马车的轿  相似文献   

8.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读懂领袖丛书》。丛书主编邢贲思撰写的总序解释了出这样一套丛书的意图:它不是对一些历史背景、名词概念、文章内容等进行诠释,而是要使读者看到一个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末期,一个与启蒙时代各大思想家同时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勒格朗多西(Legrand d'Aussy)发表了三卷本的《法国人私生活史》。这一著作在当时理性主义的灿烂光环下,影响弱小,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然而,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来法国日益  相似文献   

10.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10,25(2):65-70
荷尔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相似文献   

11.
丁纯  苏升 《德国研究》2011,(4):27-35
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盟大多数国家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危机展开,德国经济却呈现一枝独秀局面.德国经济2010年增长率达到3.6%,劳动力市场等表现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强有力的劳动力成本控制、两德经济趋同负担减轻、先期坚决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保改革、有效的危机拯救措施等自身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严格界定重评这个概念的前提下,根据近年的最新情况,对有关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进行综合考察。文章分析了近年牵动斯大林评价变化的三个层面,考察了近年俄罗斯主要政治派别对斯大林评价变化的幅度,特别具体分析了可代表当前俄罗斯主导政治派别(民族爱国派)观点的著作,得出结论认为,俄罗斯不存在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问题。所谓重评云云,只不过是部分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从大国主义、强国主义情结出发,对斯大林感情色彩的某种变化,对斯大林臧否向度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基本评价的变化和评价实质的变动,因此称不上是重评斯大林。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与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分别在钓鱼岛、独岛和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上存在争议。近年来,日本在应对这三组岛屿争端时,政策的强硬程度明显不同。这种差别主要源自日本对岛屿争端对象国持有不同的情感动机,而岛屿争端不过是其宣泄或表达这些情感的一个出发口。根据来源的差别,这种情感动机可以区分为两种——地位焦虑和历史压抑。前者是指日本基于与岛屿争端对象国在现实层面的地位比较所产生的焦虑情绪,而后者源自日本与争端对象国围绕历史问题所产生的复杂纠葛。面对不同的岛屿争端对象国,日本体验到的地位焦虑和历史压抑强度有所不同。就地位焦虑而言,日本近年来对中国的焦虑程度较高并不断上升,而对于韩国和俄罗斯的地位焦虑程度较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对中、对俄和对韩;就历史压抑而言,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压抑程度较高且有所上升,而对俄罗斯程度较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对中、对韩、对俄。由于日本面对不同的岛屿争端国所具有的情感状态有明显不同,导致其在处理与这些对象国的岛屿争端时的政策明显不同:日本在钓鱼岛、独岛和南千岛群岛问题上的政策反应激烈程度从高到低次第降低。明晰日本在与邻国岛屿争端中的情感动机,有助于把握日本岛屿争端政策的变化及其发展前景,并对学术界从理论上初步明晰情感在岛屿争端中的作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乐石滢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49-63,154,155
历史教科书是建构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印度中央和六个邦现行的高小(6~8年级)、初中(9~10年级)阶段历史教科书,可将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近代前、近代、独立后三个时期。近代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物质文明大国,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印是学生-精神导师关系。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后,中印同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经历了衰弱和被剥削的文明古国,印度的教科书将中国视为难兄难弟。独立后,中国仍然被书写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也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此外,印度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地方视角也导致了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新民周刊》2012,(25):33-33
马可·波罗(1254—1324),1275年到华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  相似文献   

18.
苏联历史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欧亚区域主义(Eurasian regionalism)?尽管很多文献已注意到"后苏联"区域主义概念本身,即已蕴含着历史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但关于"苏联"历史遗产具体影响的研究,尚散布于文献之中且少被关注。这种历史遗产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着欧亚区域主义:一方面,它是区域组织(regional organizations)发展的隐性环境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直接影响欧亚区域组织本身的演进。由于苏联遗产,欧亚区域主义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区域主义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中法关系的缘起及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一位研究中法关系的学者曾妙笔生花地写道:“试图寻找中法两国的共同点是徒劳的,一切都使它们格格不入:其疆域、其历史、其经济结构、其传统、其文明。历史上,孤芳自赏的‘中央帝国’从未对远在天边的‘蛮夷’小国法兰西产生过兴趣。而高卢雄鸡国目光又是如此短浅,根本不可能想像到中国的重要和富有”。①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打破了一切地域界线,中法两大文明必然地接触了,碰撞了。今天,中法关系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跌荡起伏的历程;既有震动全球的高潮,也有濒临破裂的低谷。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一 前 言 在我国,对茶的起源有3种说法:我国本来就有茶树的“自生说”、由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王妃许黄玉出嫁时带来的“南方传来说”,和新罗兴德王时出使唐国的大廉带来茶种的“北方传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