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十二项决议的名义,经过大规模的空袭和地面战,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并重创伊拉克军事力量,结束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的解决与以往地区冲突相比明显的特点是:国际社会团结反对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和兼并,其中尤其以美苏合作最为突出。苏联未向海湾派出一兵一卒,但从危机一开始苏联与美国的合作决定了海湾危机的最终结局。美苏合作占重要地位的海湾危机的解决方式,不仅影响到海  相似文献   

2.
海湾冲突指的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同伊拉克的冲突,包括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海湾冲突,特别是今年1月17日到2月28日的海湾战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美苏两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的相互关系也令人注目、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古巴导弹危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可以说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的对抗。两个超级大国继在欧洲的紧张对抗(1959—1961柏林危机)之后,又于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因此,古巴导弹危机是分析冷战时期东西方冲突的性质、美苏处理危机的方式的一个典型事例,对于我们理解冷战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和前苏联把大批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秘密档案文件解密,其中据有的学者估计,美国已把大约80%的所有有关这场危机的秘密文件公诸于世。①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也在1992年就该事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八月二日至今年二月二十八日持续达七个月之久的海湾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建立世界新秩序中的一段插曲。从这场国际性危机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促使未来世界新秩序形成的矛盾、利益差别与力量组合。未来世界新秩序已内在于海湾危机之中。奥地利人说,伊拉克是世界新秩序的试金石。布什说,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的第一次考验。海湾危机是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迄今已逾30年,晚近的西方相关研究以各国解密档案为基础,已可复现在统一过程中,各主要国家以"二加四"谈判、东西方裁军谈判、欧安会等进程为场所和工具所进行的复杂互动。美苏和西德等国的谋划及其互动塑造出的两德统一相关安全架构,深刻影响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欧洲格局转变和苏联政局演变。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因北约东扩和美欧龃龉不断,学者们近年就两德统一过程中美苏领导人在安全架构上所做决策的评价问题长期争论。通过考察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年互动场景,加深对两德统一过程中的多元变量及统一的溢出效应、地区意义的理解。近年来,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俄关系紧张,西方学界又就两德统一过程中美国、西德是否和苏联就"北约不东扩"达成确定交易问题热烈争鸣,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推动了对冷战终结、大战略和大国外交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湾危机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以美伊对抗为中心的大规模地区性政治、军事危机。从去年8月2日到今年2月28日告一段落,历时半年有余。至少有二十几个国家直接卷入了在海湾的军事行动。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科的空袭使危机进一步升级为战争。作为伊拉克长期盟友的苏联,在危机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分析海湾危机中苏联外交,对观察现时期苏联外交的特点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走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纵观几十年来的美苏关系史,人权外交是美苏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人权外交在美苏实现国家利益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继卡特时期的"人权外交"之后,里根在人权外交方面颇有建树。人权问题仍然是布什时期美苏关系的重要议程之一,且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认真研究美苏两国如何利用人权外交实现其国家利益,对于我们了解美苏关系的总体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力图在这方面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8.
1990年8月2日以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所引起的海湾危机与战争成了牵动全局的大事。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一天开始,中国政府就明确予以反对,认为这是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的行为,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坚决拒绝。中国的原则立场很清楚: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并吞科威特的行动;力争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外交在海湾危机以来的表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跨入九十年代,日本统治阶层公开提出要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实现第三次开国。海湾危机,对日本提高国际地位的外交努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海部的"大国外交"遭到沉重打击 1989年8月海部俊树上台后提出"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变化中,日本要运用经济、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海部的外交构想在1990  相似文献   

10.
1983年,美国和苏联围绕“韩航事件”的互动使其发展成一场特殊的“危机”。里根政府的危机管理既体现谨慎的克制,又展示愤怒的宣传,这种在“克制”和“愤怒”之间的平衡是这场危机没有全面升级的重要原因,但仍极大增加了苏联在道义和制度层面的国际压力。在此次危机中,两国主管部门之间存在不对等及特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双方对危机事态的判断出现差别。“韩航事件”扭转了美苏关系松动的势头,实质性地提前冻结了美苏军控谈判及其他合作的进程。在危机降级过程中,美国希望持续施压的同时,主动试探对苏“务实的重新接触”,抓住时机,提出恢复低层次合作,得到苏联有限的积极回应。美国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双方在高度战略互疑的形势下维持最基本互动,不至于双边关系脱轨。此次危机管理产生的积极成果是1985年美苏日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签署的备忘录,以及1986年三方开通新的航空通话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一、观察现在,亚洲太平洋作为保持最旺盛的经济活力的地区受到世人瞩目。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它的情况如何?本文的课题就是在分析实情的同时,确认这种新经济圈的实际状况。作为论述的前提,就当前把握的国际环境归纳如下。1.描绘"冷战时代"的世界基本构图经过戏剧性的变革,作为其主角的美苏两国(美国和俄罗斯)都在摸索新的对外战略,但在亚洲还未清晰地显露其端倪。2.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而对峙的美苏两国的力量都在继续衰退,在苏联败落并解体的同时,美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93周年,我系研究生和国际政治专业88级本科生于5月4日举行了关于海湾危机与国际新秩序的学术讨论会。有关专业的教师也与会并发言。会议共提交论文30篇,探讨了美、苏、中、日等国在海湾危机中的政策和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等世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大国之间结盟分裂对抗,相互争夺世界霸权。不仅其政治关系是分裂的,经济关系也是对抗的,没有统一的协调性制度安排。由此形成的历史惯性,使二战后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构成的两极格局依然具有上述特征。虽然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始终处于"冷战状态"。随着共生性全球体系的形成,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当代意义,使传统大国关系基本特征存在的依据在减少,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的动力在减弱,当代大国关系面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性需求和机遇。中国适时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既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希望给当代世界摆脱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提供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依据,而且科学把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大转换的过程,和平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战争和危机则为大家所弃取。但是也应看到,时代的转折会带来种种阵痛和动荡,导致国际关系的局部失衡。因此,有必要从大战略的高度观察和把握新的动向。这里应解释一下本文为什么把"多极化"和地区主义问题放在一起来谈,并期望引起加倍的警惕和重视。首先,这是海湾危机所导致的逻辑结果。在这场危机中,伊拉克表现了地区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随后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从而引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最终转变成一场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678号决议的旗帜下对伊拉克开战。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不得不在1991年2月2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的所有决议,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并与多国部队谈判。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同一天宣布中止海湾战争。  相似文献   

16.
由海湾危机导致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近几年国际格局的剧变为这次战争提供了全新的国际背景。本文试就国际格局的演变和海湾战争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为主线展开的,即一般所称的两极格局。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问里,这种两级格局是不均衡的。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具有战略上的优势。直到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实力才达到真正能与北约国家形成战略均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美苏核军备的发展与竞争给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控提出了紧迫性。尽管美苏在核威慑、核军控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分歧,但双方共享对避免核战争、实行核军控的共同利益的观念或认知。这是它们在控制战略武器问题上合作的前提,并在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及其成果中体现出来。然而,战略武器谈判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随着美苏战略态势的消长、新武器技术的发展和各自的军事及政治需要,美苏共享的核军控观念和认知不断演进。利益、观念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核军控合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看起来,世界秩序到了迎来又一次变革的时候了。以冷战的结束为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美苏争霸,以各自为首形成了两大阵营,可以称之为两极霸权。两极争霸格局面临第三世界的抗衡,"三个世界"理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将美苏归为第一世界,把欧洲、日本等称为第二世界,这相当于从霸权结构内部入手对其进行了瓦解。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打了8年(1980,9——1988,8)的两伊战争,已经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国际舞台上小有名气,那么战火刚熄的海湾危机和战争,则有如为萨达姆装上他本人所最钟爱的"飞毛腿"在短短7个月内便打入世界上几乎每个正常人的意识范围。但萨达姆不仅是新闻人物,更重要的是他还代表了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发迹、崛起及至目前的被挫败,都有着深刻的时代、民族、文化及个性的背景。仅从国际政治角度讲,笔者认为,在未来相  相似文献   

20.
就在80年代中期至末期美苏与东西方发出一片"缓和"之声和人们对"冷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的时候,自1989年下半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世界接连发生了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海湾战争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这些直接牵动世界全局的重大事态,真是风云变幻,举世震撼。世局剧变的种种事态表明,世界已进入了世纪末大震荡时期。人类开始经历缓和与紧张、稳定与动荡的又一种二律背反。这就使人们产生困惑并亟待回答:为什么在美苏及东西方走向缓和的过程中会发生世纪末世界的大震荡?应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大震荡现象及其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拟就上述问题试从全球角度提出以下宏观性的若干思考: 一、自80年代末及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风云骤变,世界剧烈震荡,这表明:持续了4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