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为了使中共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对共产国际的忠诚统一起来,共产国际决定对中共的立三路线加以批判。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开始从组织、思想等方面坚决贯彻国际指示,国际路线在党内逐渐被神化,并成为统一党内意志的最后选择,而那些对国际路线表示怀疑、不赞同、不积极拥护以及不坚决执行的党内同志则往往遭到残酷的打击。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时而让步,时而坚持自己对军事发展方向与战略方针的认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与所谓的国际路线保持一致,从而导致在宁都会议上被排挤了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2.
《福建党史月刊》2012,(17):44-46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了中共临时中央的《对今后作战计划之指示》,要求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央苏区北部的抚河、赣江之间积极活动,破坏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作战计划;另一部分组成东方军人闽作战,打击驻福建的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3.
周如冰 《湘潮》2014,(12):21-23
江文是解放军通信事业的先驱之一,一生充满传奇。长征前夕,任弼时危难之时力保江文,把他从红军保卫局"抢"出来。他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人物原型李白既是浏阳同乡,又是姑表兄弟,还是同行。今年是江文诞辰百周年,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总管家周恩来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早在中央苏区就已经显露了风采。体察民情顺应民心1931年12月中旬,周恩来从上海经地下交通线辗转来到闽西,踏上中央苏区的土地。对于毛泽东、朱德为首的红一方面军开创的中央苏区,周恩来早有耳闻并心向往之。如今终于身临其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在12月25日给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信里就高兴地写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  相似文献   

5.
正193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在瑞金召开的中央一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为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与争取独立自由的苏维埃中国而斗争》的报告。报告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四次‘围剿’的总结"。如严格按语法表述,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第四次反"围剿"的总结。虽然,用博古的话来说,这只是粉碎四次  相似文献   

6.
陈扬桂 《湘潮》2014,(9):48-48
1935年1月27日,湘鄂川黔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红二军团政委任弼时在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枫香岗乡丁家溶村主持召开了丁家溶会议。丁家溶会议是红二、红六军团在我党历史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导下,坚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原则而召开的。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对于保证湘鄂川黔根据地以及党和军队的团结与统一,对于胜利开展反“围剿”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静涛 《党史文苑》2014,(11):21-26
作为20世纪人类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究竟是何人提出、何时提出,何人批准、何时批准?共产国际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决策有何关联,是否仅是简单的公文往来回复?这些问题,在长征史专著和权威党史军史著作中似乎尚未得到充分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8.
正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革命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期间,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会议地点几度变更与七大开会的时间数度更改一样,会议地点的确定也是反复了多次,最终才落脚到了延安杨家岭。随着各根据地的日益壮大,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央的要求又补充选举了一些代表,这样就必须要有个大一点的礼堂。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共中央最初考虑是在陕北安塞县举行党的七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20世纪人类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究竟是何人提出、何时提出,何人批准、何时批准?共产国际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决策有何关联,是否仅是简单的公文往来回复?这些问题,在长征史专著和权威党史军史著作中似乎尚未得到充分的客观反映。笔者依据共产国际档案等第一手史料,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酝酿、提出、周折、批准,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和中  相似文献   

10.
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进一步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决定把红一方面军一分为二成东方军和中央军,从福建和江西两个不同方向出击敌人。7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十九师组建东方军人闽作战。随后,彭德怀、滕代远等两度率领东方军主力攻占、解放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央红军开展东方战局的战略要地。尤其是1934年1月的沙县县城攻坚战,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最早的决议草稿是任弼时在一九四四年五月完成的,题目是《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它是以一九四一年秋天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为基础的。主体部分的基本内容相同,同时反映了一九四三年九月会议以来的新认识,如对四中全会的评价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作  相似文献   

12.
吴珏 《湘潮》2006,(10):4-7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此时,随队转移的毛泽东尽管已经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以高度的责任感,“不在其位”仍坚决反对“左”倾错误的指挥。从1934年10月到黎平会议召开,毛泽东与“左”倾错误的斗争至少有7次。会昌之争,毛泽东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  相似文献   

13.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请病假回到后方长汀,周恩来接任红一方面军代总政委,与朱德迅速赶往闽北前线指挥反“围剿”斗争。  相似文献   

14.
石仲泉 《湘潮》2014,(12):17-20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命名为紧随井冈山红军第四军后的第五军。部队实行军事民主,成立的士兵委员会选举彭德怀为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红五军转战湘鄂赣三省敌军薄弱地区,在大迂回、大穿插的运动中与敌作战,不断壮大力量。1930年6月,根据中央指令,以红五军为基干,扩编为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主要干部大多参加过平江起义。  相似文献   

15.
<正>具有领袖风范的周恩来,从革命之初就一直从事领导工作。他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许多优秀的将领就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土地革命时期,刘亚楼就在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手下干革命,周恩来对这个满腹文采、精明干练的勇将亦是钟爱有嘉。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苑》2014,(5):51-51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中国共产党的两个重要历史决议中都作了明确的结论: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但是,遵义会议决议中却未提出反对“左”倾的问题,且强调指出:“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因此,必须要在“全党内”深入开展“反对党内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为什么遵义会议决议中只提反右倾问题,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反"围剿"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决斗半个多世纪前,我在大学上党史课时,记得老师都是讲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现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新本,分别改为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表述了。也许是思维形成了某种定式,我在这里还是按照过去的说法来讲这段历史。其实,这个表述并没有过时,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目录仍然是按照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说法编辑文章的。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是中共中央在苏区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它直接关系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成败。共产国际在会议议程、军事战略、经济政策、工会政策以及中央领导机构的人选问题上事先均作了仔细的安排,并与中共中央有过沟通。这次会议全面肯定、维护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并将这种错误发展到顶点,因此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长征。毛泽东没有参加五中全会,会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不同意中共中央让毛泽东赴苏的动议,后又对全会的政治决议中一些极左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另一方面,这次全会将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等选入政治局,为今后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组织上的可能性。全会选出的中央领导机构(尽管在遵义会议上主要领导人有了变动)在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孙国林 《党史博采》2007,(10):27-30
在中共党史上,一提到"临时中央",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博古为首的、成立于1931年的"临时中央"。其实,在它之前的1927年还有一个"临时中央",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两个"临时中央",尽管产生的背景不同,情况有别,存在的时间长短和功过是非也不一样,但都影响了党和革命的进程,是党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杜本文 《党史纵横》2015,(3):50-53,57
由于张国焘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部队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实施西征。途中,在枣阳境内的新集及土桥铺地带,与敌进行了一场接一场的殊死搏斗。红军以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气吞山河,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胜利冲出了敌人精心部署的重重包围,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