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 (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需求,只要事物存在,运动是必然的。在“形态之动”中,“动”便是起因,是事物变化的开端;“形态”便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体现,是变化的累积存在结果。没有了“动”,就没有了变化,就没有了千奇百怪的物质“形态”;反之,“动”又是由这些变化的存在而得到维持的。因此,我们解释“形态之动”,需从“形态”和“动”两个基本基本问题的内涵进行理解。一、形态”释义与“形态”的美。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就需要分别理解“形”和“态”的概念。何谓“形”?“形”是事…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文精神乃是人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吊诡的是,现代性这一遮蔽和消解人文精神的力量,恰恰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精神孕育和铸就的。标志近代肇始的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就是所谓“人的(被)发现”。它意味着问题的提问方式由“人是谁”过渡到了“人是什么”。作为“此在”的人的“在者”化,从本体论上说源于古希腊哲学的那种有缺陷的追问方式:“存在是什么?”它导致了“在的遗忘”。从“人的发现”到“人的遮蔽”,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也是西方社会和文化在现代性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中“资助”一词的立法理解在切入点存在着差异,此种差异在体现各自特色和优越性的同时,相互之间起着正面示范作用,也实际影响着国际反恐协作。本文认为在立法上,资助行为之主观要素,涵盖间接故意是国际社会的一致立法选择。资助对象,应当是“恐怖主义行为”而非“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行为实施者”而非“恐怖主义行为”,是“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而非“恐怖分子”,是“恐怖活动组织”而非“恐怖组织”。用于“资助”的资产类型,包括实体资产和服务。“资助”行为的行为模式,包括一切提供物质帮助的行为。最后,在资助行为入罪化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注意与传统洗钱罪的冲突与整合。  相似文献   

5.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传统的节日盛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是“娱乐”、“游戏”之意。经考证“那达慕”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亦作鄂博)。“敖包”是由石块堆积而成的,在草原上原是道路和境界标  相似文献   

6.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言语道德思想。孔子不仅注意到了言语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治国安邦的道德高度,提出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著名论断。而“吉德”、“言礼”、“言仁”、“言忠”、“言信”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孔子言语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言德”是总纲,“言礼”、“言仁”、“言忠”、“言信”是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是“言德”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民生的“底线”是“保障”,民生的“上限”则是“改善”。设置民生的“底线”和“上限”不仪彰显党和政府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决心,而且体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民生的“底线”和“上限”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上限”,既要使民生得到保障而又不能仪仅停留和满足于此,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讲“异体监督”总会想到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离,似乎“异体监督”只能是政治上的三权分立。其实,这是对“异体监督”的一种误解。正确理解“异体监督”的含义,关键在一个“体”字上。我国现存古文字中最早记载“体”字的,是中山王壶上的铭文,左边是“身”字旁。三国时期的训诂名著《广雅》“释亲”篇也记载:“体,身也。”“体”字最基本的意思是身体。作为今天政治学上使用的词汇“异体监督”中的“体”字,则是其本义的延伸,有独立实体的意思。如西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种不同职能的国家机关行使、相互…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四个坚持”,邓小平曾强调指出“问题是怎么坚持”。为此,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于怎么坚持毛泽东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提出并划分了“真坚持”和“假坚持”的标准,而这一科学标准又是建立在“实践真理观”和“实践理论观”的科学基础之上。至于具体怎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首先要“重新恢复它的科学面目”,重点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5·31”讲话 ,是继去年“七一讲话”后的又一篇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5·31”讲话着重从实践的层面上 ,阐明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义 ,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要求 ,实质上是提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三大纲领。  相似文献   

12.
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是诉讼证据本身所具有的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证据的内在属性,在揭示诉讼证据有哪些本质属性时必须从诉讼证据本质属性的涵义出发;“法律性”与“合法性”在内涵上是存在差异的,不能简单地把“法律性”与“合法性”等同起来。“法律性”是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而“合法性”不是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但在诉讼证据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合法性”目标的追求上,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与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中的“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联系紧密,共同支撑统一战线成为一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是“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的矛盾统一体;“和而不同”精神与“求同存异”原则同生共进;“求同存异”是实现“和而不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关键是要在坚持“和而不同”的统战观上敢于“求同”,善于“存异”。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警”是人民警察所处地位和职责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强化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完成新时期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公安机关在深入探讨如何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怎样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之中,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强化“以德治警”。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学院是高素质统战人才培训基地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立足“求深”,着眼“求新”,重在“求实”。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7.
今年 8月 3日 ,陈水扁通过视讯向在日本召开的“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发表讲话 ,公然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和“台湾前途公投论” ,明目张胆地向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挑战。此后 ,他一再露骨地鼓吹这类论调 ,完全撕下了一切伪装 ,充分暴露出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陈水扁在这个时候鼓吹“台独” ,并非偶然 ,是他推行“事实台独”策略、“以武拒统”策略和“以拖待变”策略的必然表现和结果。首先 ,“台独”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是陈水扁坚持“台独”立场的社会根源。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思潮和活动 ,是在台湾重归中国版…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主体性”则表征了其存在属性,即:人是一种真实自我的存在者,真实主体性是其本真的表现。对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人为分割并不能违拗于人的本真。青少年阶段理应遵循这个前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技术时代“异化”的情境中,人的生存悖论凸显,理想的“子宫预设”以及“异化”的“遗传”,导致“自我异化”成为青少年的存在形态,即呈现“非真实自我”状态。建立在精神分析视角上的反思,不仅仅是再诠释与再思考,更在于解构与重构。回归真实自我是青少年存在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顺天而动 ,不失其时”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 ,《周易》强调 :“时”本于“变” ,“时”即是“变”。在肯定“时”的本质即在于“变易”的同时 ,《周易》进一步提出“谨始慎终”忧患意识和“随时而动”的时效观念 ,强调“时”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说“洋”字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说“洋人”、“洋气”、“洋火”、“洋油”、“洋市”、“洋枪”、“洋炮”,以及学术界称谓的“洋务运动”,等等。那么,“洋”这个名词是怎样流传起来的呢? 揭开近代中国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洋”字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国家,历代帝王都奉行闭关政策,有着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