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范畴,“自然”是理解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关键概念,人与自然关系亦构成了启蒙时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理论背景。启蒙之初,“自然”实际上起到了点燃人类理性之光的辅助作用,帮助人类挣脱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双重束缚。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启蒙理性中的分析和计算精神被放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自然”被科学技术“祛魅”的同时,沦为人类控制和征服的对象。不仅如此,启蒙理性的社会政治蔓延亦行之有效,社会成为一个科层官僚制的“机械铁笼”,人也异化为擅长功利谋划和理性算计的机器。现代社会并非如启蒙思想家们的美好设想,自然环境的满目疮痍和社会人文的本性迷失反而相互交织、日益呈现。人类需要第二次启蒙:生态启蒙,其逻辑原点和理论归宿点应是人性向自然本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启蒙是一项历史运动 ,启蒙理性催开西方现代性的文明之花 ,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的种种灾变。现代性分享了启蒙的荣誉 ,也必然承担人类对启蒙的控诉。检视启蒙 ,就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之路的检视  相似文献   

3.
对"后学话语"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学’(post-ism)在中国有三种不同维度,除了有推进者和客观研究者以外,对后学的批判反思成为当代中国学界一个重要的声音。对后学的反思批判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关注后现代问题与现代性启蒙话语的错位,批判其保守主义倾向;其二,对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反人文精神价值维度加以反思,阐明其意义迷误;其三,分析后现代问题与知识分子价值立场,强调“后意识形态”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这一批判维度和价值立场,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4.
分析康德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结合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路以及黑格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发展,可以看出,启蒙精神的旨要不只是"知识",而是"道德"和由"实践理性-道德"引导下的"勇气"。"启蒙"之所以强调"勇气",乃在于"启蒙"不仅是"知识之积累",而且还在于"道德"之"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启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启蒙"需要"精神","精神"需要"启蒙"。于是康德强调,启蒙精神就是"精神"要摆脱自己加于自己之上的枷锁,因而启蒙也就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解放自己"的历程。启蒙精神使我们认识到,"理性"不仅有权设定界限,而且也有权超越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界限","理性"就是一种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实际上,马克思对现代性是本然的肯定,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代性社会。马克思当时的出场是通过对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的双重向度进行的———肯定与否定、“改造现存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显示出来的。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取得巨大成功的。面对新旧全球化的时代大转换,没有对马克思的关于现代性话语的记忆和继承,不仅对马克思极为不公平,而且没有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西方学者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并对这种批判进行了初浅反思,以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理论家,凭借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启蒙在帮助人们摆脱了神话的控制,并且声称要为人们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同时,又将人类带入了另外一个温柔的陷阱——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当中。因此,如何揭穿这个虚伪的神话就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思想的核心在现代性,那不是由哲学而来的现代性思想,也不是基于社会学视野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而是由文学艺术而来的现代性洞察。他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文学(艺术)现代性的准确揭示,其次在于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最终在于应合后现代方式的精神救赎。这一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美学话语使得本雅明赢得了至今不衰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理性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并引以为傲的能力,科学则一直标榜“理性”的大旗。近代以来,“理性”被科学发展到了极致,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则使人们开始质疑理性,质疑自己的能力,进而质疑人自身。此时,法兰克福学派,特剐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则为人类理性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代的哈贝马斯才能够进一步提出“交往理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和后现代有复杂含义并指涉不同论域,可以话语和制度两个层面作一解读。中国现代性生成是调节和舒缓话语和制度内在张力的过程。后现代从话语和制度层面解构着现代性,但更体现为一种话语主张,在制度层面不具操作性。后现代作为一种话语,对于舒缓中国现代性实践中的话语和制度内在张力,起着嘲讽和临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次实践性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性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形成的在青年人中广泛应用的网络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话语系统转换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的促动因素,是着力推动网络话语系统转换的深层意义.据此,要及时汲取网络话语的有益部分,推动思想政治话语系统的时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哲学围绕启蒙主义批判对西方文明传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当启蒙主义高扬理性主义大旗时,又以科学理性主义造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使西方文明面临虚无主义的困境。今天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现代化之路,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乃是我们汲取西方文明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健康的现代化之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期刊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性别理论以及传媒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展开的.从社会性别视角来解读女性期刊发现,其所呈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私人化领域,女性仍然复制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期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体现着传统媒体中一贯的性别歧视.可见,多数女性期刊仍然把传统的性别话语作为话语主体.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现代化必然推动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这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那么如何建构中国的或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就成为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文学的现代性的根本目的,应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研究文学的现代性必须和探讨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必须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性和文情出发,来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为中国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发出自己声音提供了时代机遇。无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还是贡献中国智慧,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中国将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提出更多的中国主张。辩证的人类生存方式、互动共享的价值视野、话语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使得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梦想相通为内容、以破立并举为方法建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理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话语隐藏着党对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价值期待与实践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作为话语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巩固政权与社会建设作为话语要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体现了既多元发展又凝聚共识的话语风格;新时代坚持以行为自觉与虚实相映作为话语的着力点。党的百年青年运动领导话语始终贯穿着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和培育青年价值自觉的逻辑主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要在强化党的话语权、重视青年的话语诉求以及拓展网络阵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话语表达经历了技术交流、情感联系和集体行动的功能演变,正日益凸显出强大的话语力量。网络话语表达的意义多元,表征出主体的利益诉求、个体的情绪情感、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复调的网络狂欢。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加强自我身份建构,引导实现自我价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文化认同,以引导和规范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一门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通常建构于一定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之上。与此相对应,深刻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渊源、实践场域,不仅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式深化对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生成的总体理解与宏观把握,而且还可以在其术语创新创造、学术理论繁荣的广阔空间和生动实践中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提供强大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话语富矿,并为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