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接受彝族支系的身份认同。孤人在认同彝族与认同孤人之间表现出层次性和情境性。近年来,孤人被地方精英发明为"古代僰人后裔",孤人认同意识又得以强化。孤人的个案反映出国家族属认定、族群自我表述、社会变迁因素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可为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支系族群与尚未识别族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语境下,利用网络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彝族文化网站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们具有文化的自我表述与展演、边缘族群的自我身份构建、族群文化公共空间的生成等功能,旨在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它们以汉文、彝文或彝汉双语、彝汉英三语为网页制作语言,内容主体涉及到彝族、彝区和彝族文化.彝族文化网站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取206名彝族为调查对象,探索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各族群国家认同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态势良好,国家认同略高于族群认同,没有出现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年龄、家庭所在地区、父母族别等客观变量对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而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汉语水平、要好朋友的族别等社会性变量的影响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5.
王清华 《思想战线》2005,31(6):68-7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一定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源流。彝族羊皮褂同彝族一样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由于羊皮褂在彝族所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它伴随着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成为彝族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斯蒂文·郝瑞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卓有成效的少数外国学者之一,他从实地考察出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彝族的历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教育、彝学史等等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和梳理.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宣传介绍彝族,同时也有助于从客位的角度丰富西南民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8.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9.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彝族花腰服饰刺绣中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春玲 《今日民族》2006,(11):45-46
彝族支系众多,分布较广,各支系除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外,其服饰也各有特点。居住在石屏境内的彝族尼苏花腰人的服饰刺绣不仅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而且它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人的生活愿景和神话传说,折射着彝族的历史、分支、迁徙,寄托了彝族花腰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部展示彝族花腰文化史的经典作品。花腰服饰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中认识世界和审美意趣的总和。走近彝族花腰人,欣赏花腰服饰刺绣,你会感受到那古朴、清新、粗犷而…  相似文献   

12.
澳门的族群及其沟通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是一个族群复杂的殖民地化城市。澳门的族群主要有土生葡人、广东族群和福建族群等。澳门族群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口构成、国籍、语言、宗教和习俗文化等方面。澳门族群的沟通与交往方式随澳门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族际通婚的加强而加强。澳门族群的走向是各个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趋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族群──澳门人。  相似文献   

13.
宗林 《创造》2016,(12):82-86
正在建水和石屏交界的山岭丛林中,隐匿着一个叫"贝贡"的彝族古村落。这个村落有百十户人家,约400多人,绝大部分姓孔,而且都是本地的彝族。据说这些孔姓彝族是孔子的后裔。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汉族,他的后裔怎么成了云南的彝族呢?"贝贡"为彝语音译,意为山坳,原隶属于石屏县,后划归建水县,现在是建水县西庄镇他广村委会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800万,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有国土面积4164平方公里,彝族人口857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12个乡镇中彝族人口占50%以上的乡镇有6个。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大姚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15.
乡愁绵绵     
贵州朋友出了个谜语:"头上一个罩罩,耳边两个吊吊,腰间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猜一个族群的妇女服装。"她解释道,"罩罩"是指妇女头上扎的四指宽的白色或青色头帕;"吊吊"即银耳环;"扫扫"是下垂于腰间的青丝腰带;"翘翘"指的是尖头倒勾的绣花鞋。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瑶族……大家几乎将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都猜遍了,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口三百二十余万人,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彝族已有二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对祖国西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彝族人民不断以英勇的斗争,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以后,彝族人民在党的领  相似文献   

17.
迟燕琼 《思想战线》2012,38(5):133-134
一、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的概况慕善村是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辖区内一个他称"花腰彝"、自称"尼苏"的彝族支系聚居村落。全村现有251户,共901人,85%的村民是花腰彝。慕善村是具有相对"完整"人文世界的少数族群社区,大多数花腰彝的文化艺术传统至今仍存活于村落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需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外,诸如地方传说、传统民居、剪纸刺绣、民间歌舞等几乎随时随处可闻可见。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腰彝文化艺术传承班",主动在本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是白族传说中的 “白子国” 故地, 也是彝族腊罗支系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明清以来, 这里又是汉族屯垦的重要区域。 南诏铁柱庙位于弥渡县境内, 庙内铁柱铸造于南诏时期, 一千多年来受当地白、 彝、 汉等各族群众祭祀崇拜。 在不同历史时期, 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族群关系的影响, 南诏铁柱的信仰内涵各有侧重。 从族群关系对信仰内涵的影响来研究南诏铁柱, 对突破已有认知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现已90岁高龄的李乔是当今中国健在的从事文学创作年代最长,年岁最大的资深少数民族作家,是彝族当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先驱。彝族人口位列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第四位,是一个有近700万人的古老民族。教育的权利,也没在自己的学校,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上过学,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是集巫、神、医于一身的“毕摩”。彝族文学的传承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对唱方式代代相传的。出生于本世纪初的李乔是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一)李乔出生于祖国西南边陲石屏县城一个相当贫困的佃农家庭,从小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他挑过柴,种过莱,在…  相似文献   

20.
彝族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 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在全国有近 80 0万人口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贵州彝族的族源问题 ,有来源于卢人说或土著说等多种 ,目前比较多的看法是来源于古代的氐羌。氐羌是我国古代一个人数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势力强盛的族群 ,最早活动于今甘、青、川、陕交接地区以至滇西的广大地方 ,并不断地向四周发展。早在传说时代 ,由黄帝领导的部分就从黄河上游积极向东发展 ,并与居于黄河中游一带的炎帝部落结成同盟 ,共同入主中原。后来夏、周的统治者也都源出今川陕一带的氐羌。当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