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二是提前介入建立帮教反馈机制;三是创建刑释回归社区保护机构;四是教习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五是制定和完善刑释人员安置教育的法律法规;六是增大控制犯罪、打击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如何预防、减少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和劳改、劳教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于争取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今年五月底至七月初,笔者参加工作组,到汕头市安平、同平、公园三个区,对1982年刑释和解救的129名人员,回到社会上三年内的表现情况,进行了逐个摸查,并做了一些综合的分析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在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方面既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的焦点,主要在改造、社会安置  相似文献   

3.
劳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已成为影响我省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省监狱关押的各类罪犯中,重新犯罪的罪犯约占关押罪犯总数的10.2%。重新犯罪的罪犯中,五年内犯罪的累犯和“多进宫”人员占较大比例,重新犯罪人员被判处重刑的较多,涉案人员呈现男性多、无业人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解决刑释人员的经济需求,还可以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刺激,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结,减少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法律对刑释人员的就业限制有着一定的现实社会心理和犯罪预防实践依据,但对所有刑释人员不加区分地如此限制显然有失公平。境外一些国家对刑释人员的前科歧视情况或进行立法予以明确禁止,或设立一定条件下的前科消灭制度。所以,针对刑释人员的制度困境,在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刑释人员的同时,还要寻求制度完善的方式加以破解,即建构刑释人员风险评估制度、废除前科报告制度、建构前科消灭制度、完善政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一)构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体系,有利于回归社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正进行着相应的变革,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不规范、不科学现象较为普遍,如在安置工作上,传统的主要由当地政府安排刑释人员就业的做法无法有效施行,大多数刑释人员的就业取向于自主选择,定位于自谋职业、自找门路,从事个体…  相似文献   

6.
近期,我们组织人员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市1996年以来抓获的三逃人员中抽样调查了100名逃犯,通过分析“三逃”人员在进期间的心理轨迹和活动规律,对缉捕对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一、百名逃犯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六多”:一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占92%;二是法盲多(百名逃犯中,知道追诉时效、投案概念及自首政策的仅有15人);三是农民多,无业人员多,占86%。四是青壮年多,占88%:五是偶犯多,占72/;六是团伙犯罪多一,k67/。另外·从百名逃犯的逃跑环节五,罪行败露内即回罪潜逃的约占15%,侦察人员调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统计,当前监狱在押罪犯中,社会底层人员罪犯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探究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尤为必要。就社会底层罪犯的犯罪原因而言,诱生因素存在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对于重新犯罪罪犯还包括监狱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综合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孤立起来都不能单独产生犯罪的结果。只有深入探究并认清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才能有针对对性地预防犯罪,并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统计,当前监狱在押罪犯中,社会底层人员罪犯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探究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尤为必要。就社会底层罪犯的犯罪原因而言,诱生因素存在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对于重新犯罪罪犯还包括监狱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综合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孤立起来都不能单独产生犯罪的结果。只有深入探究并认清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才能有针对对性地预防犯罪,并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3年至1997年,河南省许昌市公安局魏都区分局共查处本局民警违法违纪23名,通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基层公安民警违法违纪具有五个明显特点:一、发生在一线单位的多。在这23名违法违纪民警中,在派出所工作的民警就有19名,占82.6%;在刑侦部门工作的2名,占8.7%。派出所和刑侦部门是公安机关的一线单位,承担着公安机关管理、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的主要职责,是公安机关执法的主要执行者。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多发生在这些人员身上。二、一般民警违法违纪的多。一般民警违法违纪的18名,占78.3%;基…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处于上升之势,在刑事作案人员中,14周岁至25周岁的青少年占60%以上。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都表现的比较突出,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良的外在条件影响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校生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已引起各级领导、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在校生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对某看守所在押的31名在校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校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当前在校生犯罪的主要特点(一)在校生犯罪的特征。从年龄结构上分析,年龄大多在15至20岁之间,17至18岁,是在校生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据统计,某看守所在押的31名在校生中,作案时在16岁的有2名占6%;17岁的有16名,占52%;18岁的有…  相似文献   

12.
制订《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的背景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需要从政策层面纵深到法制层面,从浅层次的政策调整发展到深层次的制度安排。本文对《刑释人员同归社会保护法》的制定,从保护对象,保护内容和法的执行三个方面,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涉毒违法犯罪的特点(1)从事涉毒违法犯罪的人员大多是居住本地的农民、个体经营者或无业人员,女性和青少年占多数。据统计,在抓获的涉毒违法犯罪人员中,农民、个体经营者或无业人员所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2%、22%和26%。女性和青少年分别占总数的29%和349%。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居多,对毒品犯罪认识不足、在好奇和高额利润驱使下走上涉毒违法犯罪道路。(2)非法种植罂粟屡禁不止。近几年,灵宝市公安机关加大铲除罂粟力度、每年麦收前后都要组织统一行动,进行铲除路菜专项斗争.但在好奇和侥幸心理支配下,部分农民仍然在农…  相似文献   

14.
从1999年11月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来,西宁市各级相关部门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5月10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据调查了解.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2003年至2005年.全市共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4279件7223人.共起诉3423件5522人.其中.14至17岁未成年人批准逮捕596人.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9件285人,3年以上至9年以下的60件166人.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件22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9件12人。3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市犯罪案件的6.9%,人数为10%,从发案情况看.抢劫居第一位,以次为盗窃、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毒品、绑架、组织卖淫等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率有逐年增多的势头,已对我市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危害.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城市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而且直接关系现代化进程。据有关调查,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大中城市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如北京市1990年为22.5%,1991年为37.6%,1993年为43%,1994年已高达46%;上海市1983年为6.8%,1992年增至45%;江苏省1994年外来人口近3000万,是10年前的6倍,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占全省全部犯罪案件的比例也由最初的20%左右上升到5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70%。因此总的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朝上升趋势发展,而且都处于…  相似文献   

16.
银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探讨侵害银行犯罪的特点、原因和保卫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从目前情况看,侵害银行的犯罪,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暴力抢劫比重较大。1986年,银行抢劫案占发案总数的47%,1994年发展到占66.4%。1994的1至8月份,则高达77.5%。一般来讲,银行抢劫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刑事案件中,少年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对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人民检察院1989年以来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在1989年至1991年6月份提起公诉的224名被告中,14——18周岁的少年犯罪就有49名,占总人数的21.88%。而且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少年犯罪逐件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流动人员犯罪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近两年,我市黄金、苹果两大支柱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劳动用工需求量与日剧增,1993年外流人员达到11万人.这支“流动大军”,一方面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成为影响我市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在1990年至1993年我市逮捕的人犯中,外流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3%、25.9%、31%、43.2%.外流人员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外流人员犯罪涉及的重特大案件亦较多,1992年至1993年,我市共执行死刑犯20名,其中外地就占12名.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研究和掌握外流人员的犯罪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遏制其犯罪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就在预审办案中掌握的一些情况,对外流人员犯罪进行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对治理这类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受贿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多发罪,也一直是我国反腐败领域重点打击的对象。在本文研究的648例样本中,受贿罪的无罪判决率为0.62%,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率为2.78%,缓刑判决率为16.77%,事实上的自由刑(含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率为92.7%,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为4.35%;648例全样本,平均受贿数额844167.70元,其中受贿金额5万元以上的占总样本数的73.6%,10万元以上的占56.5%,宣告刑平均刑期为8.79年,其中受贿数额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平均刑期仅5.32年,接近于法定最低刑5年有期徒刑;在548例大样本中,平均受贿次数为9.45次,平均每次受贿数额为65331.45元,被告人受贿次数在2~5次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40%左右;受贿罪的平均案发时间间隔为49.70个月(4.14年),其中案发时间间隔在5年以上的样本数达217例,占样本总数的34%左右。“一把手”犯罪较为严重,占样本数的40.54%,单位领导(包括正职、副职等)犯罪占样本数的63.43%。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就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作一浅柝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控制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既具有一般刑事犯罪的特征,又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自身的特征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全国未满18岁的少年作案成员占青少年作案成员总数的26.9%,1984年上升为32.3%;1985年达到33.4%。近年来犯罪年龄更趋低龄化,少年犯罪现象明显增加。据吉林省统计,全省少年违法人员占违法犯罪人员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82年为20.6%,到1986年上升为21.2%,近年已达30—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中学生违法犯罪明显上升。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