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乃是针对新经济政策的一次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行和变革充满着继续发起制度创新与拒斥制度创新的矛盾对抗.在这种矛盾对抗中,苏联一再错失了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良机,最终使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2.
从上个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一直将宪政的思想在独联体地区进行无休止的转播与实践。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苏联改变国体、取消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权力制度的合法性,实行总统制、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改变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反对宪法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摧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在20世纪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既经历过凯歌行进的辉煌胜利,又遭到过令人痛心的重大挫折。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期处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并从一国向多国发展的时期,那么它在20世纪下半期则进入改革的探索时期。十月革命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苏联在不长的时间内,把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沙皇俄国改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的工业、农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人阶级获得很高的政治地位、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成就是不能否定的。但是,  相似文献   

4.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其联邦制度始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1922年苏联成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是其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期;第三阶段,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重新确立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浅析冷战时期的印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独立前,印度国大党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曾访问苏联,并对苏联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深有感触,但同时也意识到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给苏联社会政治造成的弊端。尼赫鲁也曾置身于英国这样的西方社会,亲自目睹西方国家周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  相似文献   

6.
1991苏联作为历经74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 突然解体。苏联解体决不只是 由于单纯经济体制, 或外部、或某一个人、或一个计谋等简单、单一和偶然因素而发生。其中肯定有 更深刻、复杂和综合的历史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病灶, 它是经过长期异化和由量 变到质变的总爆发而造成解体的。苏联解体, 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对我国 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安全, 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苏联把对外战略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并使国内发展战略为对外战略服务,造成了国家战略目标的错位。发展军备、搞军备竞赛、暴力输出革命、争霸世界,是苏联的对外战略目标同时也成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直接背离的,这是导致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不可忽视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从议行合一政体向三权分立政体的转变中,原有政权形式开始逐步瓦解直至崩溃是政治转轨的启动阶段。旧的政治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是政治转轨的根本历史因素,对于俄罗斯的政治转轨而言,苏联政治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弊端是俄罗斯政治转轨的根本历史因素;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的改革则是政治转轨的直接历史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程中,苏维埃制度逐步瓦解,这标志着俄罗斯政治转轨开始启动。研究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历史因素,核心就是探讨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的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对俄罗斯政治转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月28日,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内闭幕,这是越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光荏苒,越南共产党从"六大"开始进行革新开放至今已有30年。毗邻越南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8年。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共产党执政,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先后进行改革开放和革新开放。抚今追昔,中国和越南在改革开放、革新开放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与当年的苏联改革不同。苏联的  相似文献   

10.
目标偏移和结构缺陷--从系统的观点研究苏联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整套理念、体制、方法和政策.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极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A型)和改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B型).作者不同意将苏联模式定义为"斯大林模式",因为"斯大林模式"概念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载体是一种偏激的选择,苏联模式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违背的.苏联模式的系统结构存在致命的缺陷.苏联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其集权性质,而在于其集权的"过度"性质,在于"度"上,在于这种"集权"远远超越了社会所能够容纳和承受的范畴和界限,从而使苏联社会陷入了一种"权力笼罩"的状态."非常权力"状态的生成和模式化,使正常社会走向"非常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