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40年国民党在泰和县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了一所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廖承志,1942年5月底不幸被捕后,被秘密囚禁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廖承志是孙中山得力助手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连蒋介石本人对他的父母都十分敬畏。他如果愿意放弃革命,投身国民党,一定会官运亨通。但他在身陷国民党囹圄4年中,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却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1942年5月底,中统“江西调统室”内,数名特务喜形于色。原来,他们抓获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经过连日拷打,终于叛变。他首先供出了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行踪。现在,他们已经商量出两套逮捕廖承志的办法,一是将廖承志诱骗到火车站进行绑架;二…  相似文献   

3.
罗仁佳 《党史文苑》2006,(12):48-5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江西临时省会泰和城郊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了一所专门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利用山丘树林背后一座祠堂、三栋民房改造扩建而成,不挂任何招牌:“犯人”与特务、看守一样穿军服,不准对外联系。个别经特务审查的通信只能使用“马家洲第六号信箱”。  相似文献   

4.
廖承志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的一生,不仅有辉煌,也有坎坷。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有一天被囚禁。尤其是抗战时期,他被国民党顽固派关在泰和马家洲集中营,一关数年,独囚一室,与世隔绝,孤军奋战。他以他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粉碎了特务以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迫使他转向国民党的罪恶阴谋。这一…  相似文献   

5.
福州解放前夕,蒋介石曾亲临榕城布置防御,以台湾为中心的国民党特务机构纷纷采取所谓“应变”措施,他们四处安插特务,秘密布置联络网,以为日后配合国民党的“反攻大陆”留下伏笔。 1949年7月初的一天傍晚,福州市中心黄巷来了位30多岁的不速之客,手中拎着一个黑色提包,走到16号临街的门前叩响了那扇虚掩着的门。 “找谁?”房内传出一男的问话。  相似文献   

6.
《党史纵览》2001,(1):56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执行停战协议的机构。军调部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三方各派一名委员组成,我方代表是叶剑英。当时,耿飚担任我方代表团的交通处长,需要多方收集有关资料和情况,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国民党打交道,但他竟和这些特务交上了“朋友”。 为了监视我方人员,国民党特务密布在军调部所驻的饭店门口和一楼、二楼的走道内,连我方的汽车司机也大都由特务  相似文献   

7.
在福州市解放前夕,蒋介石曾亲临福州布置福州市的防御,要求驻榕国民党部队死守福州、厦门等城市,以屏障台、澎、金、马。但当时奉命镇守福州的国民党将领李良荣、李延年等人也知道,福州失守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守是毫无意义的。此时,他们做得更多的倒是进行“后事”的安排方面。以台湾为中心的庞大的国民党特务机构纷纷采取所谓“应变”措施,他们四处安插特务,秘密布置联络网,以为日后配合国民党的“反攻大陆”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散木 《党史博览》2012,(10):49-51
1945年3月,抗战即将胜利,浙江大学(抗战爆发后校址迁至贵州遵义)教授费巩赴母校复旦大学(抗战爆发后校址迁至重庆)授课,不料却在重庆的码头上意外“失踪”。此后,费巩蹊跷失踪的谜案一直都不为人所知。(后来人们所知道的,是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又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最后被灭绝人性的特务杀害,死后又被毁尸灭迹。)  相似文献   

9.
1950年初春,刚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获得解放的贵州人民还没能休养生息,被推翻的反动势力残余又在兴风作浪:土匪暴动,起义国民党军叛乱,暗杀、投毒、爆炸,城市谣言四起……一封又一封告急电报飞往省城贵阳,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重的匪患和潜伏特务的疯狂破坏。 贵州土匪猖獗由来已久。1935年国民党统治势力进入贵州以后,这里一直是其苦心经营的大后方。特务、封建会道门、反动党团、保甲组织遍布全省。解放前夕,蒋家王朝为负隅顽抗,专门制定了“应变计划”,在贵州潜伏了大批匪特、武器弹药和秘密电台,妄图将  相似文献   

10.
1948年4月,上海国民党当局的特务秘密逮捕了上海电力公司职工王孝和、吴国桢、张世宝等同志,一手策划制造了“王孝和事件”。在这一事件发生后,是谁组织、参与了营救工作,并支持王孝和等同志对国民党特务作坚决的斗争?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中共上海市委和中共上海市委工人运动委员会(简称工委)全力组织营救工作(见《上海工运史料》1988年第4期)。第二种据是王孝和一案中吴国极的辩护律师程孟明说,因特刑庭审判中不让律师出庭,他从上海到南京找到最高检察长杨兆龙.在杨兆龙的指点下,程孟明在小报上开展“新闻攻势”,由于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江西临时省会泰和城郊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了一所专门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利用山丘树林背后一座祠堂、三栋民房改造扩建而成,不挂任何招牌;“犯人”与特务、看守一样穿军服,不准对外联系,个别经特务审查的通信只能使用“马家洲第六号信箱”,连集中营对其上级机关江西省特种工作办事处行文也是使用“江力行”的代号;集中营有三米多高的围墙,营内各栋房屋之间再用竹栅栏隔离,还有一个武装警察分队守卫,围墙外四角各布一个哨位。如此神秘而又…  相似文献   

12.
引子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 派进一步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全 国政治局势日趋恶化,中国共产党进入 了抗战中最困难的年代。1942年5月至 6月底,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 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严重破坏:这年 4月,南委派组织部长郭潜向江西省委 和粤北省委传达南委总结工作情况,并 检查江西工作。5月26日,郭潜被国民 党特务逮捕,当晚即叛变。从5月27日 至6月,叛徒郭潜带领国民党特务先后 逮捕了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南委负责 人廖承志等。接着又领着特务直扑南委 机关驻地广东大埔,逮捕了南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与廖承志的友情,源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友谊。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多次化险为夷。 1934年10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作为“国民党侦探”而逮捕,并带着镣铐由保卫部门押解随部队长征。周恩来对此十分焦虑。1936年2月,他和毛泽东联名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电  相似文献   

14.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  相似文献   

15.
<正>许午阳又名许午炎,1918年生于上海,4岁时,因父母双亡而流落街头,饱尝人间辛酸。后来,上海大华橡胶厂一位老工人,也是一名秘密党员,将他收养。11岁时,他随养父进厂做童工。在养父的影响下,许午阳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在一次散发传单途中,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进苏州“反省院”。在狱中,他立场坚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正廖承志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国民党元老之家,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廖承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历经苦难无数,多次身陷囹圄。在那些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廖承志始终坚定革命意志不改,始终保持一颗豁达乐观之心。在国外两次坐牢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廖承志虽生于优越家庭,却对国民党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廖承志在年轻时代就选择了共产党。革命是危险的,廖承志自从选择共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说过:“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这是对被誉为“特务王”的李克农的最好评价。李克农是中共情报和特务机关的首脑,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党长期以来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国民党也有一个大特务,这个人就是毛人凤。李克农与毛人凤曾有过一次斗智斗勇的较量。  相似文献   

18.
应铭 《世纪风采》2008,(7):40-42
毛泽东曾说过:“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这是对被誉为“特务王”的李克农的最好评价。李克农是中共情报和特务机关的首脑,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党长期以来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国民党也有一个大特务,这个人就是毛人凤。李克农与毛人凤曾有过一次斗智斗勇的较量。  相似文献   

19.
王近山善钓。1947年夏,王将军“钓鱼捉康泽”的故事在军中传为美谈。康泽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祖师爷,当时的国民党兵团司令。康泽及国民党重兵就驻守在湖北襄阳,而王近山的六纵司令部,就设在离襄阳城不远的河南南阳县内,可谓是狭路相逢。攻城前一天,王近山胸中已有锦囊妙计,也感到万事俱备,便放马到武侯祠外水中垂钓。在一处芦苇轻摇、萍踪若现的河湾处,王近山甩开了长钩:“大鱼善稳,此处又有草饵为诱,必为大鱼出没之地。”他对旁边陪钓的政治部主任李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今天我要能钓到大鱼,我们必能活捉康泽这个大家…  相似文献   

20.
肖舟 《党史博采》2004,(4):40-43
1959年4月16日,哈尔滨市人民法院对哈尔滨市“国民党潜伏特务组织案”开庭审判并做出终审判决:判处反革命犯邵玉魁死刑,缓期2年执行;判处国民党军统局合江特别组特务李子和死刑,立即执行;判处从事特务活动的杀人犯邵莲魁死刑,立即执行……当时,这一案件代号为“乙号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