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世界秩序。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于是依托与合作伙伴的多边联系,希望把北约引入亚洲,使北约参与到“印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当中,并将“印太”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复合型多层级联动系统,帮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就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插手亚洲事务寻找借口。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威胁,将中国认定是“印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挑战,并以此为由深度参与欧亚、“印太”事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印太”地区的联系,迅速扩大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建设,高度强调意识形态阵营,在中国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在“印太”地区相互呼应,促进其在该地区利益,塑造地区秩序,维护地区霸权,层层包围中国,干扰中国对自身主权的维护,制约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为中国周边带来诸多挑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俄乌冲突持续,给欧亚地区和整个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深远的影响。俄乌双方在冲突爆发后进行了六轮谈判,在技术性问题上有所收获,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劝和促谈,但美国希望通过这场冲突纾解内部矛盾,强化同盟体系,这是这场冲突发生与持续的重要原因。国际秩序进入动荡变革期,俄罗斯认为主权至关重要,自身在这一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在这一时期塑造新的国际格局分野,以形成有独特自我意识的文明与“俄罗斯世界”。俄罗斯的这些国际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俄乌冲突之下的国际秩序。这场冲突还引发了大国能源博弈,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巨大冲击,也对能源转型、绿色议程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在评估全球能源变局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基础上,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内外应对举措:在欧洲方向,继续维持对欧能源供应;在中东方向,重点拓展与能源大国的多样化合作;在亚洲方向,巩固能源出口的亚太传统市场,大力开辟新市场;在欧亚方面,布局构建统一的欧亚能源空间,重点强化欧亚大陆东端、北部方向的能源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3.
卢基扬诺夫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后边界划分所埋下的冲突种子在三十年后的集中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俄乌冲突给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世界秩序的危机已经开启,这是美国和欧洲不愿放弃从冷战所获得的特权引起的。未来几十年,国际局势将持续紧张。在世界秩序危机和大国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先前潜伏的冲突和争端几乎会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现,包括核战略安全风险也极大上升。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普遍抬头,也有美国霸权下三十年相对和平所导致的战略疏忽。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学者应该关注战略安全议题。俄罗斯领导层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有效保障了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维护民众的生活方式不变,推动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能源政策难以有效应对能源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盟能源政策历经准备、起步、加速和转型四个发展阶段,近年来取得一定成效,表现为能源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增强,但能源安全仍面临风险。为应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成员国的团结行动暂时确保了能源安全,欧盟绿色转型雄心也有利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但欧盟能源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绿色转型道路曲折漫长,加之成员国利益分歧不易调和、欧盟能源治理权能相对受限,给政策有效落实带来挑战。展望未来,欧盟收紧需求和分散进口的能源安全措施或将产生经济负面效应,干预和补贴政策可能会加剧内部市场分裂,过于激进的绿色转型步伐将放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欧盟能源政策能否切实发挥成效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是相关各方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美国以及欧亚地区三个层次的地缘政治冲突的现实.冲突也相应地在三个层次上产生了反映地缘政治冲突的力量格局和平衡的现实结果.俄格冲突也在地缘政治层面对今后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冲击,对北约未来发展的冲击以及对国际能源局势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纪疫情和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影响国家间力量对比、竞争优势转化乃至国际秩序调整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历史性转型和变革性调整成为国际战略格局新态势。乌克兰危机和美国对华实行“竞争、冲突与合作”战略,使大国对抗重回世界政治。国际格局演变使亚太开始具有区域冲突的现实性,地区安全形势面临新一轮变局。这既对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带来重大挑战,也为中国引领世界繁荣稳定提供了机遇。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向,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和秩序构建,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的信心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降到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但是,具有战略忍耐力的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先是在叙利亚战场打开局面,接着在2019年与美欧的关系也出现缓和。俄美领导人举行会晤,两国外长互访,两国开始就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同时,俄美在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人文限制等领域的争斗依旧激烈。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通俄门"阴影是否可能再度影响俄美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与欧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方都有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愿望。乌克兰问题是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后乌俄关系出现某些松动与对话端倪,这将使俄欧关系在2020年继续朝着缓和与合作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俄政策调整对俄中关系也许会产生某种影响,但是对整个俄中关系不会发生大的作用。俄乌关系打破僵局、俄欧加强合作则符合中国的立场和利益,中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8.
周琪 《美国研究》2023,(3):9-35+5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乌克兰给予了倾力支持。拜登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是:战争最终要用外交方式来解决;美国不会要求乌克兰在最终的和平进程中做出领土让步;美国不会直接参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为了帮助其自卫,并使其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财政预算支持、人道主义援助,并增加了对欧洲的能源援助,同盟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对俄罗斯实施了有史以来对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规模最大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并在多边机构中共同采取打击和孤立俄罗斯的行动。俄乌冲突造成的后果已显露端倪:欧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核武器威胁形成对西方的威慑;能源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俄罗斯因战争消耗而国力下降。美国对乌克兰的全力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日益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诸多因素,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与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差异,令美国面临政策选择的两难,而美国国内战略家不断提醒拜登政府:战争的长期化最终可能妨碍美国阻止“新的欧亚霸权崛起”的努力,干扰美国把印太地区作为战略重点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9.
汪万发 《德国研究》2023,(5):76-101+154
面对地球生态危机、可再生能源全球竞赛及大国竞争,叠加俄乌冲突下的德国能源危机及地缘危机等新形势,朔尔茨政府能源转型政策呈现出意愿上更具雄心、资源上更多投入和关系上“去俄化”等新动向。全球因素对德国能源转型政策的影响不断加强。本文通过建构一个能源转型国际政治效应的理论框架,分析以能源安全、发展范式、能源影响力和国际道义等变量为内核的能源转型国际政治效应及其机制,从而理解朔尔茨政府能源转型政策的全球逻辑。运用能源转型国际政治效应分析框架能够理解、预测德国能源转型政策。鉴于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转型国际政治影响不断显现及外溢,能源转型国际政治效应分析进路将对更多国家能源转型政策的全球逻辑具有解释性。  相似文献   

10.
复杂的时空变迁和外部力量的政治博弈之下,摩尔多瓦在独立以后长期面临民族认同和国家身份定位、“德左”和加告兹地区分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弱等问题。受俄乌冲突影响,“德左”以及摩尔多瓦的经济社会形势雪上加霜。西方基于摩尔多瓦地缘战略地位上升大幅增加战略投入,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也加强与摩尔多瓦的合作,促使摩政府采取激进的政策,加速推进罗马尼亚化和去俄化,加快与欧盟和北约合作的步伐,导致摩政府与“德左”当局的关系以及摩俄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摩尔多瓦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又一个“前哨”。俄罗斯、西方、乌克兰、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德左”各有利益诉求,摩尔多瓦以及“德左”的走向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预计短期内在俄乌对峙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在“德左”及摩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看这种风险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1.
郑春荣  李勤 《欧洲研究》2022,(3):126-154+8
俄乌冲突爆发后,朔尔茨总理在2022年2月27日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并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迎来“历史性转型”的重要时刻。本文基于赫尔曼的分析模型对德国新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转型及其动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德国新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属于外交手段变化的范畴,这一“质变”固然离不开俄乌冲突作为重大外部冲击施加的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他因素对这一政策变化的推动,如“克制文化”约束作用的弱化、朔尔茨的驱动、外交与安全领域相关政治行为体的倡议、民众在运用军事手段和对俄政策上立场的变化,加上其他外部压力,如美国对德国增加防务投入的长期施压、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的“战略回缩”,以及欧盟加强战略自主的努力。这些国内外因素在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对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转型的落地施加了诸多阻力,以至于这一转型仍将是一个需要整固的过程。无论如何,德国新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将给欧洲内部的安全合作、欧俄及欧美安全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俄乌冲突的爆发,对长期处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日本政府不仅谴责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还与欧美等国联合援助乌克兰,并阶段性地强化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日本的外交举措在双边层面上直接导致日俄关系显著恶化,促使日乌关系迅速提升,亦进一步强化了日美同盟关系;在多边层面上则推进了日本与G7国家的协作,加强了日本与北约的联系,也导致日本加大了推进印太战略的力度。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加速了日本安全战略的转型,推进了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步伐。日本政府破例首次向处于战争状态下的乌克兰提供了防弹衣、头盔等非杀伤性军事装备,首相岸田文雄也破例成为日本战后历史上首次访问战争地区的最高首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尽管俄、中、印三边互动关系相当复杂,甚至存在分歧,但在塑造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三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却在不断增多,这在未来又可能会促进俄、中、印三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对于这一发展前景,美国似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俄美太空合作既是苏美太空合作的延续,也是双方太空发展需求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缓和为双边太空合作开创了新局面,两国在火箭发动机、国际空间站等领域加强合作。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不得不依赖俄罗斯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提升了俄罗斯在双边太空合作关系中的地位。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俄美地缘关系不断恶化,太空制裁与反制裁频发,太空合作项目接连中断。同时,两国的太空自主力量建设,尤其是美国太空商业公司技术进步,销蚀了太空合作的基础。太空政策理念冲突也阻碍了俄美太空合作的持续。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波及俄美太空合作,太空关系安全化态势逐渐显现。俄美太空军事力量建设加剧了太空军备竞赛,恶化了太空安全环境,为太空治理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作为一个关键因变量,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北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事实,涵盖北极治理体系、北极安全框架、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以及北极地区文化、体育交流等不同领域。这些新的社会事实反映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作为北极最主要行为体的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为以合作为导向的北极国际机制带来了解构风险。随着俄乌战事的推进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转为消极不合作的方向,进一步暴露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国际机制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北极国际机制框架在结构上对北极理事会的依赖,即一种并非源自外在强制力的主动依赖。后俄乌冲突时代的北极国际合作,在大趋势上或表现为“北极精神”的倒退,进而导致一个新的“断裂期”的出现。北极七国与俄罗斯主动消解对彼此“敌人”形象的自我构建,或将是阻止断裂期全面到来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核心事件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俄罗斯发展前景及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是普京时代乃至俄罗斯历史上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选择。因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安全,俄罗斯都在经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对抗的尖锐化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为俄罗斯寻求政局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考验。政权安全问题成为俄罗斯内政的重中之重,是俄罗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罗斯为确保自身的政权安全构建了三大体系: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体系;以文化主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防范非政府组织(NGO)为核心的社会管控体系。这样的政权安全建设基本维护了俄罗斯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杨洁勉 《欧洲研究》2022,(3):1-17+165
当前的国际格局正处于从多极化趋势向多极格局确立转型的关键期,并处于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之前夜。权力对比与平衡的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意外”事件及其国际应对在量变向质变转换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推动形成基本稳定、相对平衡的国际新格局需要多轮反复的冲击变化和与之相伴的战略运筹以及理论反思、创新,多极格局观反映了非西方群体对强权政治的否定和对公正政治的追求,代表了新国际格局观的发展方向。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互为因果,并具有多维和双向作用。在国际格局关键转折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程,涉及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治理机制的建设路径、各种方案间的交流磨合等。发展中国家将自近代以来首次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全面和重要的作用,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促进国际格局转型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欧洲研究》2021,39(4):20-32
中国、美国和欧盟构成了当前全球政治发展变化中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世界变局深度发展,全球权势扩散趋势加速演进,一个伴生性结果就是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形成三边复杂的利益交汇。随着全球性、跨国性问题和挑战日趋严峻,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和强化有效的全球治理,构建更为包容开放的多边制度体系,这尤其离不开中美欧作用的发挥,也必然推动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不断进化。中国的战略选择对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未来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针对美国将中国排挤出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企图,须保持思想和战略上的冷静,要以更大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深化与欧盟和其他主要力量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回归基本稳定并迫使美国对华政策做出积极调整,争取欧盟发挥更多的建设性作用,促使中美欧三边关系真正实现向典型的三角关系转换,保障国际关系民主化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部反映俄罗斯转型时代外交的新著<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目前国内研究俄美关系和阐述俄罗斯外交的著作很多,但是从总体上对俄罗斯与整个西方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转型时代俄罗斯外交和国际关系做系统分析的研究却略显不足,对俄罗斯外交区域特色的深入研究则更少.美国和欧洲是在俄罗斯外交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两个方向,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俄与美欧的关系.研究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的关系,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