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领导有诸多重要论述,内涵十分深刻,其核心内容是谁来领导、领导什么、如何领导统一战线工作;其思想渊源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的理论传承,对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党和统战部门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全面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最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全面领导的相关论述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赋予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的战略定位,具体呈现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实施全面领导的内容和策略的灵活调适,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有效把握并始终遵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持续优化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规律,建立健全党全面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新阵地,推动基层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提升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效能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擘画“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的全面领导有面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广义涵义,有面向各种组织、各项事业等的狭义涵义。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化框架主要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指导思想主要指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层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全面领导方法、党的全面领导路线和党的全面领导内容等。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的主要方式是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框架内容载入全国人大组织法、最高法院组织法以及全国政协章程、民主党派章程、工商联章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新的世纪,我们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7.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与本质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什么指向的内涵,体现在党领导一切、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以及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四个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什么解决的是目的与价值问题,体现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么办指向实践路径,就是要在党的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国防、港澳台和外交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关于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外合作大学是一类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国内传统大学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风险治理机制对这些风险予以应对。风险治理强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者和管理者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恰恰能够为风险治理提供良好的平台。风险治理系统包含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治理对象几个要素,它们的运行要遵循风险评估——可容忍性和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所需完善的四个维度,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指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具体来讲,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保证高校正确办学目标及党在高校全面发挥作用的核心要义。其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保证高校办学正确方向及思想引领的根本制度保障,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上述三个方面,是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方式。四个层面的关系相辅相成,助力推进高校向高质量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兴党之源、治党之根和价值追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党带领人民建构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之革命建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之发展富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治理强国,四个自信不断坚定,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期的实践,培塑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理性、笃定的责任自觉和特有的精气神,夯实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人民利益得以彰显和维护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公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时代要牢牢把握公安姓党政治属性,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是直接的、全面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只有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政治属性,满足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和对民主法治新期待的要求,因此,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从警初心,深化公安改革,全面落实从严治警,强化队伍教育整顿才能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公安铁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论述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包含了生成论、战略地位论、内涵论、阶段论、关系论、主体建构论、方法论、价值意蕴论八个论域,具有内在关联性、逻辑自洽性、良好互动性、结构严谨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思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境域下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单元,它为当前各级党组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政法工作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原则.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政法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迅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繁荣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逐渐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从调查案例情况看,构建起领导与支持、动员与自主、规范与创新、增能与减负、奉献与回馈、发展与共享等机制;形成遵循宗旨、顺应民意、激励青年、创新发展等特征.尤其是吸引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奉献爱心和特长,做出积极贡献,也获得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建党百年之际,传承"建党精神",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在新时代的积极功能,更好地推动青年一代在参与和奉献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多发本身是社会风险凸显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是提高风险意识,培植正确认知;摈弃传统应对模式,注重矛盾化解;提升治理能力,凸显合力效应;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治理责任;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彰显媒介消解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关键少数"入手抓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也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关键少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关键着力点。只有充分认识"关键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这个重要突破口,从"关键少数"的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建设、选人用人机制建设、制度约束机制建设、党内监督机制建设和群众监督机制建设等多个方位入手,扭住"关键少数"这个"关键中的关键",才能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从相互排斥、合作共事到最终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冗长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漫长、曲折,却又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领导中具备科学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各民主党派的各项诉求;其次,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之中,各民主党派较为清醒的意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走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最后,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才是民心所向,只有坚定不移的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历史的正确必然选择,才能真正实现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7,(6):74-104
由希腊债务问题引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给欧盟的危机治理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最重要的火车头,在欧债危机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袖手旁观、转向介入和发挥领导三个阶段的变化。德国在最后阶段领导欧盟成员国贯彻以紧缩财政、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德国式经济理念,强化了欧元区的财政联盟,并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这一新的永久性的区域金融制度安排,大体上平息了危机。德国的政治领导在宏观战略层面体现为展示公信力、塑造向心力和行使强制力,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则体现为设置议程、构建共识和寻求盟友。在欧债危机的治理过程中,德国的政治领导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区域制度建设的深入,而且强化了德国在欧洲的区域制度霸权。本文围绕德国如何在欧债危机治理中发挥政治领导能力,以创建符合德国偏好的制度安排这一核心问题,对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深入的过程追踪,并且通过对德国如何领导区域制度建设的详细阐述和分析,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现实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